突破性研究成果,浙大王本/唐睿康团队的“通用熊猫血”问世
撰稿 | 不语
编排 | 鱼儿自己
校对 | Later
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Rh阴性血是非常稀有的血液种类。在中国,99%以上Rh血型者属阳性,Rh阴性血型者极为少见,因此又被称为“熊猫血”。
来自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王本团队与浙江大学唐睿康团队等人合作在Science Advance上发表了题为Surface-anchored framework for generating RhD-epitope stealth red blood cells的文章。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在红细胞表面构建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实现了“通用熊猫血”的人工构建和安全输血。
“通用熊猫血”的成功研制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威纳将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体内后,得到一种免疫抗体,这种血清中的免疫抗体不仅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且能凝集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从而证明了这些白种人的红细胞与这种猴子的红细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头“RH”作为这种抗原的名称。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是一种血型系统,中国99%以上的人为Rh阳性。
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种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溶血症。中国汉族人Rh阴性占0.2%~0.5%,而Rh阴性受血者和妊娠者则受Rh阳性抗原刺激的机率为99.6%~99.8%,经过一次输入Rh阳性血后50%以上的Rh阴性者会产生抗Rh抗体。因为Rh血型抗体为免疫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容易发生输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将RhD阳性血液转化为RhD阴性血液可能是开发潜在治疗方式的一种可行策略,但这样意味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酶去除红细胞(RBC)抗原可成功地将A型或B型红细胞转化为O型红细胞。然而,这一过程与Rh抗原的免疫原表位无关,它们与红细胞膜有着内在的联系。 Rh相关多肽的缺失将导致整个红细胞膜的崩解。
“通用熊猫血”的制备过程
在这里,王本/唐睿康团队开发了一种三维凝胶网络对红细胞表面的修饰的全新策略,基于其优越的生物亲和性和对细胞膜表面抗原的的掩蔽作用,可将RhD阳性的红细胞转换为可供RhD阴性受血者输血的“通用熊猫血”,针对RhD阴性稀有血型的临床输血问题给出了新的化学生物学解决方案,体现了化学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未来可期
目前,“通用熊猫血”已经在小鼠体内实现了安全的单次及多次输血,具有正常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也在兔子体内验证了RhD抗原的完全掩蔽,且不具备免疫原性。总体来说,这项研究展示了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王本透露,下一步除了继续推进“通用红细胞”的研究工作之外,临床上血小板的输注也要考虑配型,面临的问题比红细胞配型更麻烦,目前相关的延伸研究正在筹划。“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够有更多通过化学生物学方法改造细胞的手段,赋予细胞更多新的功能,并在医学中探索其应用的可能。”
王本/唐睿康等人的研究策略从根本上解决Rh阳性血转化为Rh阴性血的抗原免疫反应问题,有望 “一劳永逸” 地解决“熊猫血”人群输血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