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文学界谢林研究完整版 2024-07-31 02:39:30 近20年中文学界谢林研究完整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Schelling 谢林”.编者按或收录仍不完全,期待学界同仁补充。01研究论文《斯宾诺莎——谢林:建立一种“力量本体论”的尝试》作者:倪逸偲 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发表期刊:《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05期摘要: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力量'概念与谢林中期哲学中的'潜能阶次'理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都意在凸显存在概念的基础性动态结构,并打通从基础性存在概念到现实存在的理论通道,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以动态发生学的模式刻画存在概念的全新本体论框架。因此,不同于静态的'实体—主体'概念模式,谢林哲学将展现斯宾诺莎哲学与德国唯心论哲学的另一关键联结点——一种动态的'力量本体论'。《试析早期谢林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观的差异》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摘要: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哲学评论》,2017年02期摘要: 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展开了多方面的批评,其主要的论点是:(1)黑格尔哲学是一个纯粹逻辑性体系,缺乏一个本原意义上的行动;(2)黑格尔混淆了“概念”和“思想”的本性;(3)黑格尔把原本只适用于实在领域的“演进过程”方法误用到概念的推演上面;(4)黑格尔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过渡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考察谢林的以上论点,尝试揭示出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差异性,并在这个过程中阐明了谢林的后期哲学的主要特征。《谢林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吗?》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15年02期摘要: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传统上经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学家谢林看作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尔、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糟糕的无限'),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哲学的分歧乃至严重对立,以此表明,谢林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谢林论“神秘学”》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摘要:谢林从古希腊的神话和神秘学的对立出发,把后者理解为纯粹哲学和纯粹宗教的统一体。早期和中期谢林强调哲学才是神秘学的真正的继承者,而宗教则是神秘学的内容公开化和低俗化之后的产物;后期谢林不再强调神秘学(哲学)与神话(宗教)之间的对立,而是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外互补关系。相关讨论让我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谢林对于哲学的地位、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认识。《黑格尔和谢林论中国在“普遍历史”中的地位》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摘要:黑格尔和谢林的历史哲学体系继承了康德的'普遍历史'思想。在这两位哲学家的历史哲学构想中,中国都占据着一个确定的地位。然而,通过对这个地位的深入分析表明,黑格尔是把中国看作普遍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而谢林则是强调中国游离于普遍历史进程之外的独特性。相关分析既让我们认识到了黑格尔和谢林的历史哲学的分野,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中国精神的特性,以及它在历史中的真正地位。 《谢林哲学中的“流溢”观念》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哲学门》第十一卷第1册,2010.08《谢林的“世界时代哲学”构想及其演进》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摘要:在谢林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世界时代哲学'时期(1811~1827)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和文本的背景出发,勾勒了'世界时代哲学'的基本构想,并通过对'时间'、'自由'、'存在'、'泛神论'、'单一神论'等若干概念的讨论,梳理了相关思想在'世界时代哲学'中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的前期哲学及后期哲学的重要关联。 《谢林论 人类自由的本质》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哲学门》,第十卷第1册,2009.09《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论谢林的宗教哲学思想》作者:先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发表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3期摘要: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在谢林哲学里,这一切只有在一个过程中,通过“历史”的概念被理解把握。哲学与宗教的同盟关系在于,前者不是通过自身,而是通过后者(不管是以神话还是天启的形式)才达到最终的完成,另一方面,后者通过前者而获得自己所有的本质规定性。这一思想贯穿着谢林从早期到后期的整个哲学思辨。《对自由的诠释作为自由自身的实行——海德格尔、谢林与一种“自由诠释学”的可能》作者:王丁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期刊:《哲学动态》,2020年03期摘要:在1936年的弗莱堡'谢林讲座'中,海德格尔通过'躲藏'在谢林身后,对自己关于存在的追问进行了一种姿态转换,转而以一种'去主体性'的方式,在与存在的源初关系中重新理解人。这同时也是谢林哲学中的一个主导问题,并在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中得到了专题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其实是与谢林在思想上的一种'会合',他们共有的论题都在于:对作为自由或者存在的本原之诠释,只能基于本原的'自身实行',而这需要一种'泰然任之'和'绽出'的姿态转变。《本原的二重性与统一 ——论谢林最终的哲学方案》作者:王丁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摘要: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最终以对自由的三重刻画完成并终结了本原概念。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论,也分别伴随着这一完成走向了崩溃和终结。《恶的形而上学?——论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作者:王丁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弗莱堡大学发表期刊:《伦理学术》,2018年02期摘要:海德格尔把谢林的'自由论'阐释为'恶的形而上学',这就构成了一种与谢林自己文本间的解释张力。本文的任务在于,一方面指明'自由论'在谢林自己的思想脉络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指明海德格尔如此阐释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两位思想家共同面对的本质性问题。《论晚期谢林“启示”概念的三重内涵》(硕士论文)作者:王丁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发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摘要:晚期谢林在'启示哲学'中,通过对上帝内部'神性/存在差异'的构造,强调上帝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主人',使上帝摆脱了传统哲学中抽象的'最高存在者'形象。而通过由之阐发的'实存论上帝观',谢林构造了一种强调'未来'和'希望'原则的'神性—三一论'和'永恒—时间学说'。这三点正是晚期谢林'启示'概念的三重内涵之所在:自我启示、自我开启和朝向希望。《谢林后期哲学研究》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摘要:谢林前期哲学被视为德国观念论的高峰,而其后期哲学又被视为对其早期观念论哲学、因而也是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如果我们不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那么我们对德国观念论的理解至多只是达到了对谢林称之为'否定的哲学'的片面而肤浅的理解,从而对谢林整个后期哲学所致力的'肯定的哲学'或'实定的哲学'(die positive Philosophie)《从启蒙倒退到神话之后的生存哲学——论谢林中后期哲学的伦理思想》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摘要: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谢林比阿多诺早一个半世纪便洞见出了启蒙伦理的'辩证法'。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上来。本文不认为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的揭示。如果真正的自由对立于必然的话,那它就是任意的。因而在善恶问题上,自由永远都只是一种向善或向恶的可能性,而非是必然的。人的生存作为人的自由力量的体现,在于它必须面对恶而生存,以增强存在的力量。启蒙伦理的色彩于是被彻底改写。《从道德世界向伦理世界的生存论突围——论谢林早期伦理思想的意义》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摘要: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谢林从早期开始就深入思考康德、费希特哲学所留下的体系问题和实践哲学的关联,伦理问题自然包含其中。谢林的重要性恰恰在于他并非要发展出一套习俗的道德规范或义务体系这样的伦理学,而是在'存在论'上将伦理问题与生存问题紧密相连,从而通过伦理学的思考,实现了思辨哲学的存在论突围。这一突围的遗产不仅仅在于将康德的为主观准则立法的道德真正拓展到伦理生活世界,而且在于伦理问题不能仅限于在主体内心的道德律层面,而必须上升到存在论的层面,并通过改写现代的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谢林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兼论谢林前后期哲学的统一性》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哲学研究》,2001年05期自由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但英国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主要是法治的自由,启蒙时代的法国思想家追求的主要是政治自由,而谢林前后的德国哲学家主要是从思想或精神方面来理解自由。谢林认为, 这些理解都有其部分的合理性, 但只把握住了自由的现象,而没有把握住自由的根本。谢林认为,自由的根本只有从本原存在的行为中才可理解,就是说,只有本原的存在本身,才是自由本身。自由的哲学, 必须通过对本原存在的建构来把握自由本身。本文试图通过追溯谢林通往存在本身的思想之路,来展示他对于自由问题的视野,并以此来回答谢林研究中一直令人困惑的前后期哲学的统一性问题。《谢林哲学: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领域》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发表期刊:《哲学动态》,1991年09期摘要:我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有不少康德专家,黑格尔专家,甚至费希特专家,唯独没有谢林专家,甚至连专门研究谢林的学术论文也十分罕见。这清楚地表明,谢林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了。《略论谢林自然哲学的开端》作者:庄振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发展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摘要:谢林在承认自我意识的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跨出康德与费希特所坚守的自我意识视角之外,将原初同一性界定为观念东西与实在东西之间(而非表象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自然哲学。这就既继承了近代哲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遗产,又在德国观念论语境下复兴了传统的秩序观。对于倾向于忽略人类思维对于形式的反思能力的当前时代而言,这种古典类型的秩序观未必能直接为当下的问题提供答案,却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自由、形式与真理——黑格尔与谢林的自由观探析》作者:庄振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哲学动态》,2019年01期摘要:黑格尔和谢林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思想,即人类主观的自由意志与生活的客观形式之间内在相通;又突破了单纯主体性的视角,并以体系的形式展示了自由意志依从事物本身的要求或动力而得以实现的情形。尽管黑格尔偏重于展示自由意志合乎事情本身之逻辑的实现过程,而谢林更强调根据与实存者的相与相成在自由意志发生时的重要意义,但在自由具有确定的形式且以真理为旨归这一点上,他们的总方向是一致的,都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自由问题。《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作者:庄振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哲学评论》,2017年01期摘要:现代哲学批评黑格尔思想的非现实性,确有其道理,但往往并没有达到谢林的深度。谢林首次发现了黑格尔以及整个近代理性只能理解思想中的东西,而不能从事物本身的潜能理解它。这一发现基于谢林对于近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的阐扬与发展之上,也为现代哲学开启了走向有限性处境的门径。鉴于此,重估谢林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略论谢林“肯定哲学”的思想史地位》作者:庄振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摘要:谢林在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质疑与动摇了德国观念论,乃至整个近代哲学,他提出了后来成为现代哲学之基本共识的一个观点:理性是有限的,它会将人与现实隔绝开。谢林主要通过将古代的潜能-质料学说改造为自己的一套潜能学说,并以此解释上帝内部三种潜能的结构,以及上帝力量的历史性实现,来克服现时代的'否定性'。谢林的肯定哲学虽然有基督教、德国观念论和世界根本秩序三方面的局限,但与其他大思想家的学说一样,因为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构成了衡量当代与未来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尺。《自由与宗教——从谢林的“自由论”谈起》作者:谢地坤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发表期刊: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06年摘要:谢林的“自由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书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自由问题与宗教、尤其是对上帝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按照谢林自己所说,《自由论》这本著作是对康德提出的自由与必然这个二律背反问题予以回答,他以前只在《哲学与宗教》中提过这个问题,但由于阐释不当,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他必须对自由的本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教作一个比较明确的阐述。《绝对与人类自由——谢林<自由论>探析》作者:谢地坤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发表期刊:《现代哲学》,2004年01期摘要:本文集中探讨谢林的《自由论》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作者在指出这部著作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 谢林对自由及与之相关问题的发问,并认为这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次重要思考。《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作者:谢地坤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摘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 ,涵盖了从原始自我直观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荷尔德林的<判断与存在>与早期谢林》作者:佘诗琴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发表期刊:《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摘要: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同时也非二者,而是二者的绝对'同一'。谢林把这个'绝对'称为'我',并赋予它一种自我认识的关系。荷尔德林反对建立基础哲学,对荷尔德林而言,'存在'必须与'同一'区分开,他认为谢林把'存在'与最高意义上的同一性混淆了,并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原初自然的历史化——梅洛-庞蒂对谢林自然哲学的现象学阐释》作者:韩骁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发表期刊:《哲学动态》,2020年03期摘要:后期梅洛-庞蒂提出了关于'肉''交错''开裂''间距'等概念的存在论,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框架,自然哲学则是这一存在论在存在者层面的具体实现。通过重释谢林哲学,梅洛-庞蒂从知觉现象学与表达现象学的角度展现了原初自然历史化的机制。他敉平了谢林笔下从原初自然上升到绝对者的存在秩序和理性历史,而代之以原初自然在时间之流中表达自身的意义生成历史。以人为中介,作为意义根基的自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身,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形态。这一历史化进程是完全自由与开放的。数学化的机械自然、被绝对精神引导的理性化自然、泛神论想象下的有机自然等,都只是自然表达自身之诸多方式中的一种。由此,梅洛-庞蒂给出了诠释世界视域的一种独特方案。《恶、人的自由与上帝的自由》作者:张旭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期刊:《外国哲学》,2004年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谢林的自由概念。像谢林一样,要考察自由概念就必须考察与自由有关的各种对象,包括自然、人的本质、上帝和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谢林理解人的自由概念的境域。本文将对谢林的《自由论文》进行全面的解读。《在后现代发现谢林》作者:张旭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摘要:重新评价谢林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后现代的一个贡献。后现代探讨了谢林在哲学史上被遗忘的原因,引发了谢林哲学的全面复兴。沃格林和海德格尔对谢林哲学极高的评价是谢林哲学全面复兴中的两个高潮。谢林哲学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形而上学之极限与另一开端之预示——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定位与根据》作者:张柯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发表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3卷05期摘要: 海德格尔给予谢林《自由论文》史上罕见的高度评价,断定其是“西方哲学最深刻作品之一”,是关乎西方思想之走势的伟大作品.但这一定位的根据还需得到彻底阐明.通过文本分析和脉络考察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这一定位的根据在于:《自由论文》以触及形而上学之极限的方式对“存在与人之关联”问题进行了探问,构成了对第一开端之终结和另一开端之预示的双重见证,由此它不仅是西方哲学的关键作品,也同时堪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重要路标。《论历史与法权——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有关法权演绎的学说》作者:黄涛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发表期刊:《人大法律评论》,2018年01期摘要: 弗里德里希·谢林是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思想家.他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发展了费希特以来有关相互承认的看法,不是将相互承认视为是一种个体性的机制,也就是说,不是将相互承认建立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基础上,而是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待相互承认的可能性,从而将历史引入到了对于自由的论证之中,从而导致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自由观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历史开始成为自由的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为新的法权演绎,也为历史法学派的诞生提供了哲学的基础.这就是权利在历史过程中获得先验的根据,法律制度因此获得了客观历史的基础.然而,在《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末尾,这一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自由观却被他有关审美自由的论证所削弱.自由被视为出自天才艺术家之手的创造,法律制度也就成为了天才立法者的个人创造的产物.由此,在谢林的整个法权演绎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在矛盾,也造成了他在主张废除国家和强调绝对的伦理国家之间的立场摇摆。《必然反思与自由的反思:谢林反思理论的两个环节》作者:王建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发表期刊:《河北学刊》,2017年,第37卷01期摘要: 谢林的“反思”概念,是其哲学中一个异常难解的概念.一方面,谢林对反思持有一种十分消极的看法:“单纯的反思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疾病,不仅如此,在它掌控整个人类之处,还将那源于同一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类较高级的此在,人类的精神生命,给连根斩断了.它是一种恶,与人类相伴,甚至还会破坏人类观察普通对象的所有直观.”[1](1,213f)他把康德以来的近代哲学都归结为“反思哲学”(Reflexionsphilosophie),并把康德哲学也划入独断论.他说:“真正的独断论只有一个标志,这就是将反思的形式运用于绝对.”[1](1,5,127)《理智直观:从康德到谢林的演变》作者:王建军 闫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发表期刊:《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5期摘要: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创造出于无?——谢林<论人类的自由本质>里的“理智的十字架”辨析》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14年06期摘要:谢林的《论人类的自由本质》(1809)向来很受重视,但目前的研究也还是有少许错漏。譬如误把'按照一个古老但绝未沉寂的说法'看成是针对雅可比的,但实际上这是针对施莱格尔的。这里所要重点阐述的,是学界的一个遗漏。谢林认为'创造出于无'的'无'是'理智的十字架',这其实联系着他对雅可比的严厉批评。《谢林和普罗提诺:从1804年<哲学和宗教>到1809年“自由论文”》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摘要:关于谢林前期哲学与普罗提诺的关联,学界已有不少探讨。这里通过细致梳理,指出自1804年《哲学和宗教》至1809年'自由论文'期间谢林对普罗提诺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其对普罗提诺两度萌发的'兴趣'只是虚有其言。《谢林<斯图加特内部讲课>的“精神”哲学构想》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13年04期摘要:谢林哲学的中间时期是一个仍然有待研究的领域,这里以《斯图加特内部讲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中那较少受到关注的'精神'哲学构想所展现的中间时期的过渡特点,但又并不因为带有过渡特点而不具备重要的哲学意义。谢林的'精神'哲学构想把'可数的精神'世界看成一个实有的存在领域,在《自由论文》的基础上对精神概念作更细致论证,用'心灵'指称精神里面的自然的东西。谢林的这种精神概念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构成鲜明反差,丰富了德国唯心论的'星丛'特点。《谢林与<德国唯心主义最古老纲领>》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09年02期摘要:《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古老纲领》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人们对作者是谁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这里则结合谢林的思想进程以及谢林的早期神话思想,认为谢林不应当是这份文献的作者。《论谢林的智性直观》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摘要:智性直观,是谢林早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说成是谢林哲学的“工具”,是恰如其分的,因为正是凭着这个概念谢林得以将哲学说成是对绝对者的构造。并且,只要明确了智性直观是谢林哲学用以把握绝对者的工具,那么,谢林对这个概念所作的那些复杂的表述就都可以理解了。《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作者:罗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02期摘要:谢林早期自然哲学将生命视为因果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力图以此调和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所要调和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矛盾,谢林认为自然界虽然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产物,但又是合乎目的的。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谢林发展了一种有机自然的理论,认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规律的客观对象,其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识的纯粹客观对象的总和;自然只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理解为诸种自发的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规定,谢林在此基础上将自然归摄到先验自我意识、即精神的先天规定之下,以此克服康德的二元论。《康德和谢林的认识创造机能理论及其意义》作者:王天成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系发表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摘要: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正像自然界其它事物的运动一样,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质变环节。认识的质变过程,在感性阶段中表现为由外界信息引起的刺激到表象的飞跃,在理性阶段中则表现为由表象到概念的飞跃。而这些飞跃过程,也就构成了认识创造性原理所应探讨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认识创造性原理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必然包含这样两个相互对应并相互渗透的子系统:(1)机能系统;(2)逻辑系统。前者我们称为认识创造性机能理论,后者我们称为辩证逻辑。它们表达的都是认识的飞跃或质变活 动。站在这个基点上看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认识论,便可以看 到这样一个差别:康德、费希特 和谢林着重于从心理方面、从机能方面探求认识的飞跃过程,他们十分重视想象力在认识中 的作用;而黑格尔则着重从辩证逻辑方面探讨认识的飞跃过程,他所重视的是认识的形式— 范畴在逻辑上的关联。前者的集中表现是先验统觉理论和理智直观学说,后者的集中表现则是辩证逻辑学说。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而对从康德到谢林的机能学说却很少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探求一下康德和谢林的认识创造性机能学说及其意义,以向学术界同仁请教。《谢林同一哲学体系的基本架构》作者: 刘立东 王天成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发表期刊:《河北学刊》,2013年04期摘要:谢林早期哲学一般被视为同一哲学,其试图以费希特知识学的先验演绎方法为榜样,力求解决自由与必然相融合的理论难题。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是同一哲学体系的两个分支:在绝对同一原则下,前者追问自然的本真之物并表现出不同级次,后者追问自我意识中的思之实事并表现为意识发生史。同一哲学体系的构建使谢林独立于费希特知识学,并使绝对同一性走出自我意识内外设定的困境,转以理性本身为总则;同一哲学体系超越了知性反思哲学模式,并立足于理智直观和哲学构造的方法,从而凸显理性的自在自为性。《谢林先验唯心论历史观中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作者:李德学 王天成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吉林大学发表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摘要:谢林的历史观以人性及自由意志为起点来解释历史 ,不免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但其中包含许多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他论证了历史活动中自由与必然的紧密联系 ,论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伦理本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把历史理解为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这些观点为人道主义历史观丰富了辩证内容。黑格尔历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 ,就是对谢林自由与必然统一的思想的继承。这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成产生了启发作用。《自由的深渊——谢林的自由观及其可能的政治哲学意涵》作者:王福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系发表期刊:哲学动态,2019年01卷摘要:1809年之后的谢林转向深入思考上帝的神圣自由,以为人的自由奠基。他认为,上帝作为实存,在自身之内拥有与其不可分离、但确有区别的实存的根据,它们不可分离地统一在一起。上帝的神圣自由在于创世的自由决断完全是善的,但人作为内在于神的有限物,出于上帝现实地实现自身的必然性,却撕毁了实存与其根据之间的永恒纽带,自由地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海德格尔和齐泽克对谢林作出了不同诠释,一方面证明了谢林后期哲学的重大意义及其现实性,另一方面也例示着谢林思辨的自由阐释可能隐含的政治意涵。关键词:自由 谢林 政治哲学 主体性《晚期谢林中哲学中的启示与历史原则》作者:黃冠閔作者单位:華梵大學哲學系发表期刊:《接谛》11卷,2006年06期摘要:谢林历史哲学的基本对象在于解释“高等历史”乃是世俗历史的意义来源。然而,高等历史却建立在潜势论与启示两者的形上学基础之上。在潜势论中,谢林肯定着神有创造的自由,并在承认异己者的存在时,使得时间、历史与世界得以开展。启示的原则提供一普遍基础,蕴涵着神话意识与异教的历史过程;并借由三位一体观来开展创造、堕落、拯救的宗教历史场景。历史与启示两者在概念上彼此相关,并构成谢林晚年哲学的基本观点。《谢林美学思想的现代性转向与反思》作者:张政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发表期刊:《哲学研究》,2008年07期摘要:在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谢林的美学之光经常被康德,黑格尔的美学辉煌所隐去,然而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谢林的思想是'最后有意义的,真正的形态'。当代思想家海德格尔曾深入研究过谢林,发现在现代性视域中,谢林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关键人物.谢林第一个在反思的层面上批判了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为20世纪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因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整个德国哲学一个时代中最有创造性和跨越度最广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真正的终结者。就美学思想而言,谢林倡导浪漫主义美学意识,强化物质与精神的同一,反思了工具理性的霸权对人性的破坏;坚持对自然的诗意态度,实行艺术与美的分离,推进诗与思的统一,拆解了启蒙理论对人的外在自然与人的外在自然与人的内在自然的工业化理解;通过神话的文化解读启示历史理性的回归与认同,以一种几近神学的立场追求人类生存自由与精神解放,批判了试图依靠绝对主体性实现生活世界自由化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说,直到谢林“才以一种方式存在有一种哲学历史,即历史本身成了绝对知识通向自身的道路”。谢林的美学重建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倡导思想走向实践、观念返回生活,引发了西方美学的现代性转向。《行动与开端:齐泽克对谢林“自由”概念的精神分析学解读》作者:严泽胜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表期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01期摘要:齐泽克认为,谢林的神智学叙事是关于上帝创世及其作为绝对主体之创生的寓言。在上帝创世或创生之前,只有驱力的漩涡的疯狂运动,这是在上帝之中但又不是上帝的原始根据,这在谢林那里属于非时间性的'永恒的过去',亦即拉康意义上的'真实域'。世界(现实时间)始于原初的'分离—决断'行动对驱力的旋转运动('永恒的开端')的否定。这种分离—决断之行动创造了世界(时间),但它本身却不在世界(时间)中,因而它是无意识的。从另一方面说,谢林式的自由主体之自由是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中的,是原初的/永恒—过去的原始根据/无根据在现实存在领域中的复现。也就是说,一次自主行动意味着永恒过去的—真实域的自由深渊在现时—历史领域的瞬间的、突然的回归。在这个意义上说,从自由到自由的主体,即是纯粹自由通过行动在历史时间中闪现的过程,也是主体通过自由的行动而生成的过程。《黑格尔对谢林直观原则的借鉴与超越》作者:陈也奔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发表期刊:《理论探讨》,2015年06期摘要:黑格尔借鉴和运用了谢林的直观原则,又赋予了直观原则全新的内容。一方面,黑格尔扬弃了谢林自我直观的感性形式,把直观设定为绝对思维的初始规定,另一方面,黑格尔又把直观设定为概念本身的反思形式,正是在直观中,概念才获得了发展自身的原初动力,从而建立起自身。黑格尔扬弃了谢林的那种没有概念的直观,把直观那个感性的形式联结到概念的反思关系,使直观本身进入到概念自身的规定,这正是黑格尔在直观概念中超越谢林的地方。《后期谢林背景下的马克思与施蒂纳之争——以“现实”概念为中心》作者:冯波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发表期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05期摘要:黑格尔把现实理解为具有本质的实存,而后期谢林则批判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是本质对实存的贬低或否定。施蒂纳沿着后期谢林的思路,从个人实存出发,展开对普遍本质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施蒂纳而受到后期谢林的影响,从思辨走向实证,把现实理解为经验的实存,并且更加关注个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转变。但马克思并未因此放弃普遍本质,在个人实存必须在普遍本质之中实现自身这一点上,马克思比施蒂纳更接近于黑格尔。《理性中的“上帝”:德国古典哲学上帝观辨析——以康德、谢林为中心》作者:张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发表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摘要:康德与谢林同处于启蒙时代的思想氛围之中,但他们对上帝问题却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康德那里,理论理性无法认识上帝,上帝也并非万物的创造者或本原,而只是作为一个道德公设存在于实践理性之中,它的最大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证道德主体配享相应的幸福,同时为伦理共同体的建立确保一个标准。在谢林那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上帝也不再被保留于信仰领域,而是'重新回到'哲学思考的主题当中;人类可以通过'理智直观'来认识上帝,伴随着对上帝的'理智直观',灵魂的本质得以被思索,德行与幸福也获得统一。康德与谢林上帝观的不同不仅反映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也折射出西方历史中哲学与宗教的内在纠葛。《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作者:姚远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发表期刊:《江海学刊》,2016年02期摘要:学界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既有研究,主要考虑到他与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关联,但通过追问《博士论文》的写作结构、对象选取、论述重点、人物定位、前后改动以及与《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差别等可以发现,回应谢林晚期哲学同样是《博士论文》的主旨之一。马克思借助伊壁鸠鲁、柏拉图、德谟克利特、斯多亚派、普卢塔克、众神、众神的侍者海尔梅斯等形象,对谢林及其御用文人盟友进行了多重影射,他对谢林的隐蔽批判是其启蒙计划的固有组成部分。《谢林知识学的先验演绎》作者:吴海龙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发表期刊:《江海学刊》,2015年02期摘要:谢林在承继和批判康德和费希特知识学的基础上,确证了知识学的最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主体和客体、自我与非我的绝对同一,它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而只是绝对本身。这个绝对同一不能从存在或经验出发,而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寻找。自我意识凭借自身的纯粹行动,历经原始感觉、创造性直观和反思三个阶段,演绎出知识学中从主观到客观过渡与符合的问题。谢林知识学提供了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矛盾的一种可能性思路,这条思路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中得到了贯彻和复兴。《谢林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前提性批判》作者:吴海龙 李长成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发表期刊:《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3期摘要:在认识论的长河中,知识学体系从费希特自我原则到谢林同一原则的演变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费希特在对康德知识学的批判中,确立了本源性、能动性的自我原则。这个自我通过自己的纯粹活动,推演出知识学的全部内容。谢林反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自我原则,把知识学的根基引到斯宾诺莎的实体,建立起自己的'绝对同一'的知识学体系,从而解决了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双重过渡问题。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倾向,谢林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庄子和谢林的艺术哲学异同看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作者:宛小平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发表期刊:《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4期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在庄子和谢林构拟的审美意向性结构上反映的很明显:庄子的审美意向性结构是向内收敛的;谢林则是向外呈现的。另一方面,庄子和谢林艺术哲学也是异中有同:庄子是哲学的诗化,而谢林则是诗化的哲学,虽然他们各自在求证的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主张哲学和美学是合为一体的。《谢林“绝对同一”自我的建构过程》作者:黄振地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摘要:谢林认为自然与自我是绝对同一的,它们在本性上是一体的。哲学本身是自然与精神彼此向对方发展的双向过程。其中先验哲学是探索自我意识活动的发展历史,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要以自我的直观活动层次的提高为依据。自我的直观活动经历了从最初级的自然中的自我到最高级次的自我意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的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发展过程。谢林正是在探索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自我。《谢林与黑格尔的悲剧审美观之比较》作者:伏爱华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发表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摘要:谢林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使得他们的理论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异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的悲剧审美观上。谢林悲剧审美观的神性色彩相比于黑格尔悲剧审美观的人性光辉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的悲剧艺术更具启发。《以艺术重构存在——谢林<艺术哲学>的定位和功能》作者: 张珂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发表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摘要:'存在'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一大主题就是如何消解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问题。谢林的《艺术哲学》围绕这一时代主题,通过确立艺术的合法地位为'存在'问题提供答案。在谢林看来,艺术直观和理智直观分别位于其体系的两个顶端,因此艺术和哲学是抵达'绝对同一性'(本原性存在)的两把钥匙。而在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为现实者和理念者的紧密关联。因此,在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之后,确立艺术哲学成为完满诠释同一哲学的必要任务。也唯有通过艺术,绝对同一性才能彻底得以展现,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分裂才能得以消除。艺术在谢林哲学中,具有了本体论的意味。《谢林“Potenz”概念探源》作者:赵鹏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05年02期摘要:Potenz是谢林哲学的标志性概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 ,我们大多是从“幂”这个数学含义出发来理解它的。而本文则通过词源和思想史方面的考察 ,指出这个概念的思想根源更多地是在犹太 -基督教传统中的“创造”观念里。也就是说, Potenz概念的基本含义其实是“ (创造)力” ,而不是单纯数学形式意义上的“幂”。《也谈谢林早期思想中的“Potenz”概念》作者:赵俊杰发表期刊:《世界哲学》,2006年01期摘要:Potenz概念是谢林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在其早期、还是在中后期的思想中。谢林对于它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两层内涵,一是“幂次”、一是“潜能”。这两种用法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论述背景。而在谢林早期思想的论述背景中,谢林主要是在“幂次”这一内涵上来使用Potenz的。《形上学的根本问题与道家思想:在海德格尔、谢林、尼采的思想脉络之中》作者:赖贤宗作者单位:台北大学中文系发表期刊:《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9期摘要:海德格尔在1929年的《什么是形上学》,开始讨论'无',提到了'无自无'(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什么是形上学》所说的无和老子所说的无的类似性,经常被注意到;但是,海德格尔存有思想所说的'有与无的共同隶属'(Sein und Nichts gehen zusammen)和老子所说的有无玄同的思想结构上的共通性,却未被重视与展开。道家的无与形上学的根本问题,可以在谢林、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脉络之中,加以探讨。《谢林的艺术学理论》作者:凌继尧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发表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摘要:谢林的《艺术哲学》是一部艰晦的著作。要读懂《艺术哲学》,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线索:谢林在纵向上分析了艺术史,在横向上分析了艺术形态,旨在表明艺术世界是按照内在规律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这是谢林的艺术学理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谢林神话学说的现代性突围》作者:张园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发表期刊:《求是学刊》,2010年03期摘要:谢林神话学说一直或隐或现地渗透在当代思想家关于艺术与生存的讨论中,它强调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是超越现实生活、为人的生活设立价值观念的活动。谢林神话学说打破了哲学与神话的对立,克服了理性主义设定的界限,重建了感性与理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引发了对现代性问题更全面的反思与批判。《论谢林的“绝对”及其理论来源》作者:温纯如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发表期刊:《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摘要: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谢林和他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上)》作者:文秉模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摘要:谢林哲学是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古典唯心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上继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下开黑格尔客观唯心论的先河,对于德国哲学革命和唯心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唯心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虽然是谢林早期创作活动的产物,但它最系统、充分地阐明了谢林的哲学,凝聚着他的哲学生涯中最有生气、最优秀的思想成过,对当时和后来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美学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谢林和他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下)》作者:文秉模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发表期刊:《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摘要:谢林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要义,是把他的先验唯心论原理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建立一个“·全·部知识的体系”。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依据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别建立了他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把各个知识部门统一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谢林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费希特的知识学改造成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过程对立统一的先验主义知识体系《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作者:陈海燕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发表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摘要:谢林与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领域的两位大家,由于两人对艺术哲学的重视与推崇,二者都被冠之以'诗人哲学家'的称号。他们在艺术观念上有诸多一致之处,比如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对诗与思关系的解读、对艺术与诗的功能的高举等。而且两人的艺术哲学都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这正是两人思想的现实意义之体现。但两人在思考方式及认识论等方面,显然还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定存在某物而不是无?——从康德到黑格尔、谢林、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作者:金寿铁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发表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期摘要:'为什么一定存在某物而不是无?'作为形而上学的'所与',存在既是哲学思维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理性恒久的努力。从康德设定'存在'这一形而上学'所与'以来,黑格尔、谢林、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都不约而同地围绕这个'所与'进行存在之思,勾画了存在的各种图像。虽然这些存在之思不免见仁见智、挂一漏万,但作为人类理性的恒久努力,开辟了通向存在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存在之思,加快形而上学之塔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和实践路径。《谢林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作者:蔡学英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发表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10期摘要:自我意识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德国观念论代表的谢林也以自我意识的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谢林区分了同一性的自我和作为一种活动的自我意识,前者作为第一原点起着牵制的作用,而后者作为由前者所生发的活动则进行着不断的生成,从而构建出精神界与自然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直观活动,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着辩证法的精髓,对黑格尔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论谢林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作者:肖宁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发表期刊:《人民论坛》,2014年32期摘要: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反复以“神秘”一词来指称谢林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认为“在自由思维中可望见到的则是经院哲学和神秘主义中更加杂乱的东西”正体现出谢林哲学的实质.只要我们完整地看待谢林的思想进程——从神学转向哲学,又再次从哲学转向神学,就会确认这种转向并不是断裂意义上的转折,而是在更高意义上的返回——重新回到原点。《神学人格的共同体旨归——重思康德、费希特到谢林的政治哲学线索》作者:张添翼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发表期刊:《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06期摘要: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神学政治问题日渐凸显。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康德预见到了神权社会的彻底瓦解,他将个人恪守的伦理准则升华为社会性的道德立法。费希特进一步反恩人的主体性价值,认为只有把被康德哲学悬置了的神性还诸于人性,才能确保道德律令的绝对性和客观性。对于人格主体与启蒙精神关系的思考,是近代浪漫主义的精神源头,亦奠基了德意志的新教伦理。谢林把这种形式上区别于上帝、本质上又趋同于上帝的精神力量界定为神学人格。神学人格可以通过参与政治权威的塑造,全面统摄公众的思维与行动,为社会秩序提供统一的精神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学案小释——谢林对黑格尔指责的反驳》作者:薛刚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发表期刊:《晋阳学刊》,2018年01期摘要:历史上没有哪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如谢林和黑格尔一般同时出现在一个时代,共同发展、共同成熟;历史上也没有哪两个哲学体系如此相近却又如此不同;同样,历史上也没有哪两位哲学家对对方的哲学思想了解得如此深入却又带有深刻的批判性。因此,研究两位哲学家对对方思想的评价与回应是件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从两位哲学家在理智直观、绝对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入手,能够明晰他们思想的异同。02相关译文《从原则到无定者——从与黑格尔的争辩看谢林“世界时代”与“埃尔朗根讲座”中的体系概念》作者:[德]菲利普·施瓦布 作者单位:弗莱堡大学译者:王丁 译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期刊:《哲学评论》 2019年第22辑摘要:德国唯心论的发展并不是一条单项递进的直线,而是由许多对同一个论题展开的争辩构成的“星丛”。在黑格尔1807年发表《精神现象学》之后,谢林并非就此陷入了沉默,而是在积极回应黑格尔对他的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了通向后唯心论的新道路,同时也为此进行了多次体系建构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谢林1810年开始构思的“世界时代”和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堪当其思想冒险的路标。《不可预思之在与本有——晚期谢林与后期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作者:马库斯·加布里埃尔 作者单位:波恩大学译者:王丁 译者单位:同济大学、弗莱堡大学发表期刊:《哲学分析》 2018年01期摘要:谢林晚期哲学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两人都对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努力,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过新的思想可能性的尝试。谢林通过'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建立了一种不同于柏拉图传统的历史性存在概念,为一种新的存在意义和存在谱系学铺平了道路。海德格尔则更为明确地通过现象学的解释学跳出了传统的存在概念,并在作为'存有'的'本有'概念中以另一种方式补充了由谢林提出的新的存在理解方案;这一点同时也构成了两人间对话的可能。《谢林哲学的转变和后期思想的核心》作者:[德]霍尔斯特·富尔曼斯译者:邓安庆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德意志思想文化评论》第3辑摘要:谢林后期思想以启示哲学的形式把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融合起来,曾经遭到了包括恩格斯在内的新黑格尔学派的激烈反对,但也激发出祈克果,雅斯贝尔斯,蒂利希等一批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大思想家。谢林的哲学神学是一种“存在的原初神学”,它最深刻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启蒙主义的形上学的上帝重新返回到了犹太-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以神义论为出发点探究人类生存的现实处境,构成谢林后期哲学神学的核心。从“原初存在”到“神”的过渡,不是靠形上学的先验设定,而是基于对“存在”的张力结构的分析。“能在”“必在”和“应在”是这一张力的三个级次,从中自然地能展示出上帝的三位一体。张力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存在”的“意欲”,考虑到谢林把上帝等同于原始存在,那么,上帝也成为“原始的意志”,这样的结构显示出存在之路不是必然之路,而是自由之路。但人类现实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因为人的存在具有“偶在性”,它不只是在善与恶之间,而且也在应在和不应在之间,甚至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但存在的意义在于反抗向虚无堕落的冲动,而向完善的精神提升。鉴于我们存在的虚无根基,人永远不能达到上帝一样的完善的精神,但只要存在的意志尚存,在向虚无的反向冲动和向完善精神提升的的张力中,人类会获得自由的现实力量和向善的决断。《谢林启示哲学中的存在论四讲》作者:谢林译者:邓安庆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3期摘要:晚期谢林哲学在批评黑格尔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概念思维还只是单纯'否定的哲学',没有回到实事本身,没有达到'实定的东西'(Positive)基础上,提出了哲学要不被边缘化,就要回到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成为'实定的哲学'之口号。但哲学如何回到'实事'本身与'实定的东西'呢?实际上就是回到原初的生活本身。这种生活既是'自然的'也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超自然的)。'神话哲学'(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以'多神论'(Polytheismus)揭示了人类这一'原初生活'的本相,而'天启哲学'(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的'一神论'(Monotheismus)作为神话哲学的结果,将人类原初的生活从本原的'存在结构'中直观为人格的、历史的活动,因而'是历史哲学的最高凯旋'。'天启哲学'于是既是人类生活之原初的存在论,这种'存在论'以人神共有的'面向未来'的'我将是我将要是的'为其生存路向,从'将是什么'(was sein wird)出发把'自为的东西自在地存在着'的'完善的精神'把握为纯粹的存在本身,绝对的本原,先于一切可能性的绝对现实性,一切存在着的绝对在先的'潜在势力'(Potentialität)。于是从中可以区分出作为'第一潜在'(erste Potenz)的能在(sein Können);作为第二潜在的'必在'(sein Müssendes)和作为第三潜在的'应在'(sein Sollendes)。这样的'存在结构'将能揭示出实存进程中一切可能的存在关系,于是也就构成了神的'三位一体'之结构。自为自在的'能在'(自由)存在论也就成为天启神学之'神'所'启示'出来的'完善精神'的生命历程。对此'神'的信仰的确实性与存在本身的'实事'之开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实定性',进入了人类生活本真的现实性。《谢林的美学思想和德国浪漫派》作者:М.Ф.奥夫什金尼柯夫译者:邓安庆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发表期刊:哲学译丛,1991年06期摘要: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同时表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阶段。谢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学-美学的民族传统,特别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费希特的学说。《海德格尔与谢林的哲学对话》作者:劳赫·胡恩 作者单位:弗莱堡大学译者:庞昕 译者单位:弗莱堡大学发展期刊:《社会科学家》 2017年12期摘要:海德格尔将谢林的《自由论文》解读为'关于恶的形而上学'。这不仅涉及谢林对早期观念论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他晚期思想探讨意志与泰然让之的虚无主义背景。这样的思考揭示了西方哲学追问第一开端的迷误以及其所保留的另一开端的可能。就此而言,谢林的晚期思想划定了德国观念论的边界,并构成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先声或前史。在与谢林的哲学对话中,海德格尔获得根本的推动与启示而转向批判形而上学并沉思存在自身的'存在历史思想'。与此相应的'本源之思'成为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题。《作为德国唯心主义完成者的谢林》作者:[德] 汉斯·费格尔译者:翟欣 译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期刊:《德国哲学》 2017年02期摘要: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的逻辑困境的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的界限,作为'第一性的东西',这种绝对的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的直观成为可理解的。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这种'认知'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的审美活动才是可能的。谢林把对艺术产品的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的工具论和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的本质的问题,谢林给出了一种有生命的、实在的自由概念,为一种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的选择权的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的边界。《自然权利新演绎》作者:谢林译者:曾晓平 译者单位:武汉大学校者:邓晓芒 校者单位:武汉大学发表期刊:《世界哲学》 2004年《谢林的格言——与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对勘》作者:米歇尔·瓦特译者:黄涛载于,吴彦编:《观念论法哲学及其批判》,姚远、黄涛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03硕博论文《谢林艺术哲学与存在分裂的对抗》作者:严婷婷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9年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摘要:主客同一的这一基本哲学议题如其他哲学问题一般,经历长久的讨论而不曾有过答案。这一问题的转折点之一在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康德哲学对知识符合论作出革命性的反转,但他对主客观一致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并且后来的哲学家们也没有完全赞同,对调和主观与客观、观念与实存的努力还在继续。费希特对康德的调和方式作了逻辑上的改造,但其知识论仍然存在忽视非我部分与过于主观等的漏洞。再之后的代表人物便是谢林。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主客分裂起弥合作用的内容主要在艺术哲学之中。谢林早期的体系思想主要阐述于先验唯心论体系中,他再一次明确陈述自己的哲学体系是同一哲学中。先验哲学从主观出发以理智直观与艺术直观达到客观,与自然哲学从自然中演化出精神相逆向对应。同一哲学时期,谢林将先验哲学划入其中,对于自然哲学及其在体系的演绎与位置有了更明确的阐述。相比先验唯心论体系时期,这一时期的体系结构有所调整,并着力对体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地详细阐述。在谢林的这两个体系哲学中,艺术哲学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作为自然与精神达成同一的关键一环。对应于这两个体系哲学之间的结构微调与侧重的转变,艺术哲学的主要任务也由联结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拱顶石”演变为通向理念的唯一正道,从以艺术直观的调解来达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转变为在艺术自身的幂次中构造绝对。谢林在完善艺术哲学的同时使主客观的会合从艺术直观中的瞬时跳跃到艺术表述绝对而与理念、与实存始终为一。但艺术哲学在体系中作为弥合观念与实存间裂痕、达到存在同一的工具这一点始终不变。《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的自由概念探析》作者:陈旭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9年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摘要:自由对于一个生存着的生命体本身来说,其本质就是这个生命体本身生命活动的体现,可以说对于生存着的人来说,追求自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由问题,在谢林的哲学中自由的思想是包含在他整个鲜艳唯心论体系中的,并且随着自我的发展自由的程度逐渐递增着。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自由与必然就始终处于水火不容的关系中,而这个问题在谢林这里似乎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对于一个哲学问题来说,它本身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谢林对自由的思考让我们追寻自由的本质更近一步。在整个哲学史中对于自由理念的理解和发展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想研究谢林的自由理论,并且透彻的理解其理论的含义,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谢林自由理论的渊源,之后再对谢林的著作文本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以《先验唯心论体系》等著作为主要依据,对谢林的自由概念进行介绍和探讨。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谢林的自由概念的理论背景和自由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与由来进行介绍和探讨,并努力分析出他们与谢林自由概念的关系和影响,其中着重介绍的是康德对自由的理解及其二律背反。第二章主要是对谢林鲜艳唯心论体系中理论哲学部分的描述和分析,尽可能的找出其中与自由的关联和其关于自由概念方面的思考,以及各部分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的探讨。第三章则是对谢林自由思想对伦理学和艺术方面的影响,以及其自由理论的局限来进行思考与评价的。《论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作者:陈垣龙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8年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摘要:谢林作为德国古典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同一哲学”的思想体系被哲学界所熟知。他的“同一哲学”体系是由两个方面相结合而统一的,即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绝对”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是如何在自然、自我中不断显现自身,最终又在自然与自我的统一中回归自身的过程。谢林的整个“同一哲学”体系在近代乃至整个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影响,那么对谢林的研究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宏观视野之下,而且还要对他关于“绝对”在“自我”之中显现自身的先验哲学环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当然,想要完成这一工作,就要首先了解先验哲学所讲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概括为:自我依照必然性从无意识的直观活动开始,在进行直观活动的同时不断直观自身,进而一步步达到自身按照自由性原则来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人类历史的最高环节上,实现“绝对”在艺术直观中的显现。对于这一内容的具体探讨,谢林在其《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目的论哲学和艺术哲学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构成了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思想。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思想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唯心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导致的主客彻底分裂,并且谢林赋予艺术以承载“绝对”的使命,从而使其对后世的艺术哲学以及艺术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以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来对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思想进行梳理和概括,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谢林的同一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行探讨,并分析先验唯心论思想在同一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与理论地位;第二章是对先验唯心论思想中理论哲学部分所描述的“无意识创造活动”过程的梳理;第三章则是对由理论哲学发展而来的实践哲学中“有意识”创造的活动过程进行描述,并在章末分析由实践哲学走向艺术哲学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是针对由实践哲学发展而来的艺术哲学何以承载“绝对”的原理以及其审视“绝对”的过程;文章的第五章主要是根据前四章的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归纳,将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思想放置于哲学史中,来分析其对康德先验论的克服和发展,并阐述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文章的结论部分则是对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思想进行整体的评价。《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研究》作者:张传雷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7年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摘要:《艺术哲学》是谢林一生中同一哲学时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为对艺术标榜甚高的著作在西方美学史、哲学史中的重要性鲜有出其右者。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提供了关于艺术体系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助于对艺术作全面深入地掌握。本篇论文的目的是逻辑性地把握谢林的美学思想,并将其放置德国古典美学历程之中来进行定位、放置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下讨论其影响。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等几部分。绪论论述了研究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正文包括《艺术哲学》中美学思想的背景、内容、特点、定位与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谢林《艺术哲学》中美学思想的同一哲学、革命的时代、分裂的德国现状以及思想文化等背景。通过对哲学基础、社会现状、思想文化的研究,论述出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在此背景下得以产生。第二章主要论述谢林在《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这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艺术本质论,论述的是“艺术是绝对者的流溢”以及何以可能;第二节是艺术质料论,论述的是“神话是一切艺术的来源与质料”,并分析神话成为艺术质料的逻辑过程;第三节是艺术形态论,论述的是艺术形态由崇高与优美、素朴与感伤、风格与手法三对一般形态与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特殊形态构成。通过对这三部分内容以及其之间逻辑关系的论述,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思想体系的逻辑表现从内容方面得以呈现出来。第三章从艺术的哲学化、构拟方法的运用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谢林《艺术哲学》中美学思想的特点。这些特点作为对上一章的谢林《艺术哲学》中美学思想基本内容的概括把握,又承接了下一章对于其美学思想的地位、影响与启示。第四章将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放到德国古典美学进程中而得出其地位,将之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理论进行比较而得出其美学思想对现代主义的影响,最后论述了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启示。这一章从外在角度来对谢林的美学思想进行评价。正文主要是从背景、内容、特点、评价四个角度来把握谢林《艺术哲学》中的美学思想。结语部分则概括了谢林《艺术哲学》中美学思想内容并得出其特点、从历史角度论述了谢林美学思想在当时及其后的地位与影响。《论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作者:张芳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6年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摘要: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我们大抵熟悉康德、费希特、歌德等哲学家,而谢林是极少被学界所关注的一位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谢林也和康德、黑格尔等人一样,其美学思想的阐述都是基于其哲学思想。在崇尚并推崇理性的时代,非理性问题并没有受到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注意。尽管如此,但是在谢林的某些艺术论著中,仍然向人们透露了非理性主义的萌芽。“非理性”作为一个学术用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费舍尔的《费希特》一书中,之后“非理性”也出现在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中,并列有专节来阐述这一用词。对谢林非理性主义艺术观的关注、研究,不仅仅可以全面理解谢林整体的美学思想,也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谢林,走进谢林。 论文以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为研究对象,正文部分共有三章内容来分别介绍谢林非理性主义艺术观的成因、内容、成就与影响。在德国古典时期,还没有人明确提出非理性主义。论者对于谢氏非理性主义艺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间接地从康德理论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非理性主义萌芽为切入点来论述;其次从谢林本身的浪漫气质和他与耶拿浪漫派的交流与交往这一方面来论述,也强调了作为谢林妻子的卡洛琳娜(耶拿浪漫派的成员之一)对谢林文艺理论的间接影响。 正文中的主干部分就是第二章—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论者首先是从谢林重要的两个哲学用词,即自我和直观为基点来为接下来所介绍的内容做铺垫。谢林的自我一词的概念从批判康德、费希特哲学而来;谢林认为批判哲学中的“自我”,也就是康德与费希特哲学中的自我概念是纯粹主观性的,它摒弃了客观性的东西。谢氏哲学中的直观是直观自我的一种方式,在直观中自我会变成具有客观性的自我,“自我”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自我”在直观中达到了主客观的完全统一。整个谢林美学体系建构的两个基点就是理智直观和美感直观,分别对应着哲学和艺术两种形态。对“自我”和“直观”两个哲学用词的理解,可以对谢氏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的全面认识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谢林非理性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他美学体系中的无意识与天才观、神话观、悲剧观。论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即无意识与天才观、神话观、悲剧观为正文中主干部分,逐一从谢林艺术创作论(无意识、天才、神话观)与艺术体系中的悲剧论为两大方面,来介绍他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在谢林看来,无意识凌驾于有意识之上,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无意识其实就是灵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能力,拥有并且能驾驭这种能力的艺术家就是天才。谢林认为神话是一切艺术的原初质料,认为最好的艺术都是描摹自然之作。谢林还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比较古希腊神话与近代基督教神话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梳理了谢林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笔者分别就谢氏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的本质、成因、功能,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在本论文的第三章,论者对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在德国古典时期的成就和影响以及对后来几位非理性主义美学家的影响进行论述,分别介绍了谢林非理性主义艺术观对德国耶拿浪漫派以及其他理论家的影响。《谢林<自由论文>中的自由思想研究》作者:黄美华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5年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摘要:每个人都有自由感,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可是“熟知并非真知”,这种事实的自由感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东西。“自然喜欢隐藏自己”,自由问题的奥秘始终处于晦暗之中。这激起了哲学家们不断地探索这一问题。自由问题同样也是谢林之前和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们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是谢林指出他们并没有真正解决自由问题,认为他们说的只是纯理论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在谢林看来,乃是实际的、活生生的自由,是“致善与致恶的能力”。谢林通过对本体论和神学的重新解释为这种实际的自由寻找到了形而上的基础,建立起了所谓的“恶的形而上学”。最后,我们将从海德格尔的《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出发来看谢林的《自由论文》的深意。事实不是从概念而是必须要从本原事态而来才能得到把握。海德格尔是从根据律说出的存在自身问题这一更高的视角来理解谢林的自由问题。谢林的自由是从真正的存在而来的,因而是活生生的自由。《“神话”作为奠基者--谢林前期哲学中的神话思想研究》作者:何凯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4年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摘要:谢林是德国思想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他构建其庞大而多变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神话的兴趣和关注是持存的。在谢林的全部哲学中,有两条影响其思想发展的线索非常清楚:一条是主要来自于波墨思想的从暗到明的神秘主义,一条是主要来自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思想的从明到暗的理性主义,它们经常交织在谢林的思想之中,而在他对神话的解释中也体现了这样两种线索的相互角力。谢林前期的神话思想主要表现在《论最古老世界的神话、历史传说和箴言》、《先验观念论体系》和《艺术哲学》这三个文本之中,各个文本都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前后联系和发展:“神话故事论文”是谢林前期神话思想的总领性作品,神话初次以系统的方式出现在谢林的作品之中,谢林在该论文中运用理性的维度解释神话并且神话在这里展现出奠基性特征;在《先验观念论体系》中,谢林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对神话和历史、艺术进行了综合,神秘主义的解释维度开始出现;在《艺术哲学》中,谢林实现了早先的对神话与艺术进行系统综合的构想,他把神话作为艺术的质料,从而使艺术和艺术哲学奠基于神话之上,神秘主义的维度被更明显地端上了台面。通过对这三个文本的系统化分析可以看出,谢林前期对神话的解释经历了一个从理性维度到神秘维度的过渡,而且神话在谢林的哲学活动中被创造性地与不同的主题相结合,它不仅为他的不同哲学对象奠基更为其整个哲学奠基。而他前期的神话思想也推动了其后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且谢林的神话思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后世神话思想发展的各种内在基本形态。《青年恩格斯与老年谢林的相遇--以恩格斯对谢林“潜能”概念的批判为例》作者:吴剑锋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4年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摘要:对青年恩格斯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柏林时期是恩格斯成长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中有一事件非常值得研究,即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对老年谢林的批判。由于这一时期的恩格斯还是一名坚定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因此他始终是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批判谢林,其批判的逻辑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批判的过程中他还多次运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概念。在四篇批判谢林的文章中,恩格斯“黑格尔式批判”的这种特征在《谢林和启示》这一文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潜能”概念是谢林“新哲学”的一个支点性的概念,因此批驳“潜能”概念自然成为恩格斯批驳谢林晚年哲学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恩格斯对谢林“潜能”概念的批判,从而揭示出恩格斯思想背后尤为深厚的启蒙理性传统以及恩格斯与谢林不可调和的内在分歧。除此之外,本文还将充分结合谢林的著作,从现今西方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恩格斯的这一批判以及老年谢林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谢林艺术理论的形而上学蕴涵及实质》作者:孟令卓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11年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摘要:有关谢林哲学的争论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以来都有所目睹。并且,对其哲学多半为批判与否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谢林哲学确为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亦不可轻视的是在其纷繁复杂的哲学体系中所映射的对于人类自身高度的关切。论文整体是在当代政治同古典哲学与艺术的多元背景下来思考和阐述谢林艺术理论的形而上学根基及其对美的终极追求。并以哲学和艺术的不同视角为切入点,通过艺术创造活动与艺术作品形态的行文设计来再次佐证谢林艺术理论的形而上学之“绝对同一”的第一原则,从而展现艺术理论深层及清晰的内在逻辑。德国古典哲学成就了西方哲学最为辉煌的时代,谢林哲学的巅峰时期亦是体现在其先验唯心论体系上。他以传统哲学中理性的思维掀起了对非理性精神的探索,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确立为“自我”主客一体的“绝对同一”。自康德开启了艺术与哲学共同之旅,整个古典哲学都在为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间鸿沟的化解而努力。谢林更是受康德的启迪,将艺术真正融入哲学中,并授权于艺术以更高哲学称谓。诚然,谢林艺术理论中所要呈现的是艺术何以为哲学之穹顶?艺术理论中如何达到“绝对同一”?以及最为“神秘”的艺术理论怎样解说?这个“神秘”至上的存在最终指向哪里?如此,谢林提出了“自我意识”中最为高级的次幂——艺术。它以等同于完备的有机体而成为完成哲学使命的唯一途径。并且,在艺术理论中,“绝对同一”的把握方式只能借助于“直观”。“艺术直观”作为哲学的外在“直观”是展现“理智直观”的最佳形式,亦唯有“艺术直观”能将自由与必然、感性与理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完满结合。然而,哲学的形而上学之依托的这种不能以其他方式加以把握的特性确使其必然充满了不可言传性。并且希腊神话及德国浪漫派非理性因素的不断注入亦让谢林思想更为明显的体现出飘渺不定的哲学风格。纵然,艺术理论之思确也清晰明确的印证出谢林理性持守的坚定。他以哲学理性为根基,通过艺术的非理性方式追寻着“绝对同一”的实现及人类自身的终极自由。在对谢林艺术与哲学探究的同时,并与其反对者黑格尔的美学及赞成者海德格尔的存在诗学作以简要的比较。试图以更加清晰的视角掘发出谢林艺术理论之形而上学思考的重要性,以及站在当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位年轻思想家在以往哲学史中真正的贡献,亦为更加深刻的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深邃之语。《谢林艺术哲学及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作者:张园类型:博士论文年份:2010年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摘要:谢林认为艺术哲学是“绝对”在艺术形态中的再现。“绝对”对哲学来说是“真”的原型,对艺术来说是“美”的原型,哲学和艺术不过是对同一“绝对”的两种不同观察方式。在西方思想史上,谢林第一次确立了哲学与艺术的现代性观点。谢林艺术哲学深层底蕴里蕴含着对人的当下存在状态的忧虑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这些思想光芒一直映照着当代思想家关于艺术与生存的讨论,主要体现在:谢林将理智直观与美感直观相结合的思维特性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以理性为主导的哲学观念,他把艺术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找到了哲学生存论突围的途径;谢林在启蒙这一非神话时代重提神话是对启蒙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批判,他从人的存在去解释神话,把神话从认识论转到了存在论,神话世界的建构指向人的世界的建构;谢林把艺术与真理、历史联系起来,使艺术真正参与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并作为反抗现代性的话语力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谢林艺术哲学并非大家通常所认为的只是美学上的事件,其真正的思想意义在于它在本质上与人类历史的当代状况联系在一起。从思想的传承上看,谢林艺术哲学影响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但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人,他将实践概念引入美学,在方法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在对谢林艺术哲学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二者对艺术问题的看法与我们日常思维的理解不同,他们在哲学的高度谈论艺术,艺术不再变得可有可无,而成为人的生存的维度。他们提醒我们应该反思对艺术的日常理解,应该放下理性对艺术的傲慢、轻蔑和责难,从而恢复艺术真正的本质和功能。《论谢林的同一哲学》作者:张文圣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09年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摘要:谢林哲学是在由康德建立的德国先验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它吸收了先验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就是:知识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由自我意识所构建的主体与客体,或者说自我与对象的先验一致性之上。在谢林系统表述他的同一哲学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认为知识的基础在于主观与客观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这个绝对同一可以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原始建构机制的推演呈现给我们。自我意识之所以有这种作用,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不断对象化自身的创造活动,同时又能直观这种活动。因此,自我意识在显现这个绝对同一体的时候,它与绝对同一的关系是内在的。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就是绝对同一的显现过程,因此,知识的关键就是直观这种过程。谢林通过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中的分析,具体推演了直观级次的提高过程。谢林认为直到艺术直观这个层次,那个绝对同一体作为主观与客观的原始和谐的根据,才最终显示给我们。《谢林前期艺术哲学初探》作者:孟晶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07年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摘要:在前期谢林那里,艺术位于整个哲学体系的顶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直观本原存在的方法。艺术哲学也就不是作为艺术原理的解释,而成为真正的哲学。这种哲学存在于美感直观,通过美感直观,触及本原存在——绝对同一。而美感直观是理智直观的客观化,其所以可能,源自于谢林对自然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本文立论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这条线索也是理解谢林艺术哲学的关键所在。而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建立起从自我到自然再到艺术最后复归于人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最终指向在谢林前期的哲学中并不明确,直到他的《自由论》发表,我们才发现,这种联系的根本旨归是人的真正自由。而在自由中回望艺术哲学,我们发现了普遍的艺术化原则的可能性。作为一种认识论,从“理智直观”到“美感直观”遭到了黑格尔的激烈批评,这种批评如果成立,那么谢林前期哲学的理论基础将彻底崩塌。因此,在回到谢林艺术哲学本身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审视它,这种审视带有“价值中立”的意味。但如果满足于不偏不倚地“审视”,那么实际上我们只是完成了对不同观念的陈述。所以,审视之后的判断更为重要,这种反思才是认识谢林艺术哲学真正价值的意义所在。《“同一”到“差异”》作者:赵鹏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05年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谢林美学思想述评》作者:陈海燕类型:硕士论文年份:2004年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摘要: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谢林早期哲学的最高原则是同一性原则。按照这个原则,他构造了自己的同一哲学。同一哲学之作为一个体系,包含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两个部分。谢林正是以其同一哲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包括美学本体论(含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美、美与崇高、艺术与自然等)、美学创造论(含天才与艺术创造、神话观)、艺术系统论(含艺术分类、悲剧论)等等。谢林的美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谢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德国耶拿浪漫派。黑格尔不仅继承了谢林的历史观和辩证法思想,而且他的许多美学思想都直接溯源于谢林。另外,谢林思想中的浪漫气质、独特情绪和对古典精神的反叛又深深影响了现代人本主义美学。本文试图通过对谢林美学思想的述评,论证其在德国古典美学乃至整个西方美学史上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论谢林思辨的浪漫哲学》作者:邓安庆类型:博士论文年份:1992年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本博士论文已经以专著的形式在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书名为《谢林》。详见以下研究专著板块。)《超越与内在——通向谢林晚期哲学的道路》作者:王丁类型:博士论文年份:2019年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摘要:谢林哲学的演进是一条在完成了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同时超越了近代哲学的道路,它既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方式完成了德国唯心论,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超越了唯心论,开辟了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域。在这条进路中,起到一种根本指引性作用的是“超越”与“内在”这个基本对立。“内在”关涉的是德国唯心论对“大全一体(All-Einheit)”进行内在构造的基本诉求,而“超越”则涉及一个维系体系整体的基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唯心论中的第一次争执,即谢林“同一哲学”的产生与演进和黑格尔以“反思同一性”取代超越性本原的独有方案。在与黑格尔的争辩中,谢林愈发明确地把“同一性”理解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式的“反思同一性”的“创造性同一性”,进而得到了一条可能超越唯心论的独有道路。在这个路向的进一步演进中,“创造性同一性”这个本原又使谢林诊断出整个近代哲学的根本缺失,即对于“意义”和“历史性”维度缺乏言说,而这就构成了谢林在自己最终的哲学方案中区分“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基本动因。但谢林对于自己晚期哲学的论说方式是繁复多变的,因此在表面上来看,通向“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区分的道路和它们的统一性问题也就成了理解谢林的最后疑难。为了理解这条道路,必须从作为谢林开始“自立门户”的“同一哲学”开始,分析出谢林通向最终方案的基本事实和推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构整个谢林从中期到晚期的体系。因此,本研究首先批判和综合了自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以来各个值得关注的体系重构方案,指明它们的不足,并且从谢林晚期具有总结性质的“启示哲学导论”出发来划定研究的进路和环节(第一章)。这一指引首先引向的是从1801年开始筹划的“同一哲学”方案,但这一筹划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演进,在此过程中,谢林所理解的“同一性”逐渐从一个抽象的体系本原演进成了“创造性的同一”(第二章)。唯有在这一前提下,谢林和黑格尔之间的基本分野,和谢林著名的“自由论文”在德国唯心论内部的争辩性意义才是可理解的,而最终在1810年的“斯图加特讲座中”谢林完成了“同一哲学”,进入了“世界时代”时期(第三章)。“世界时代”时期是一个错杂纷繁的阶段,但仍有两个“路标”性质的讲课稿可以提供基本指引,一个是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在其中谢林对主体性哲学本身的根本本原进行了彻底揭示,而紧随其后的1827年的“世界时代体系”则预告了晚期“肯定哲学”和“否定哲学”之区分与统一的基本论题域,在其中,谢林以“哲学基本经验”的阐述通向了他所要揭示的“源初存在事实”,并又用“哲学史批判”的方法从学理上与前者的“经验说明”做了平行阐述,在这个基础上,谢林的最终哲学方案和旨归才能得到清晰把握,并显示出体系的统一性(第四章),继而通向它的道路也得到了明确界说。04研究专著《灵光中的本体论——谢林后期哲学思想研究》作者:王建军出版年份:2004-06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从本体论和神学背景出发,将谢林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联系起来,其视角、观点、方法和具体的论述都显示出作者具有很强的现代哲学意识。《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作者:杨俊杰出版年份:2011-0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讨谢林艺术哲学的专著,作者尽可能地吸收国内外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对谢林艺术哲学的新神话思想进行研究,提出艺术和哲学的等高性是谢林艺术哲学始终都坚持的基础观念,对新神话的期待是谢林艺术哲学的旨趣,新神话是对旧神话的超越,是终极完满的绝对同一状态的象征。《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论证指出,在德国耶拿浪漫派的圈子里,只有谢林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新神话思想。《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细致地研究谢林的艺术哲学,这也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思想,丰富对西方文论史的了解。《谢林》作者:邓安庆出版年份:1995-01出版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谢林的思想传记。作者在概述谢林生平活动的同时,配合原著引文逐一介绍了谢林不同时期的思想。对于谢林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作者也做了大致的叙述。本书首先讲述谢林受惠于康德与费希特的先验哲学,并从此开始自己的哲学之路,进而开创自然哲学这一崭新领域。接着,本书论及谢林的同一哲学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谢林建构起更为全面的同一哲学体系。最后,本书论述了谢林的后期思想,谢林晚期思想反思了理性哲学的界限并试图调解神性的超验世界与人性的经验世界。此外,作者还基于对谢林哲学整体的把握,探讨了谢林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本书为想要了解谢林思想的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条合适的门径。《艺术与神话——谢林的两大艺术哲学切入点》作者:翟灿出版年份:2013-10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涵盖谢林的两大艺术哲学建树,也即《先验唯理念论体系》提出的艺术工具命题与《艺术哲学》中的哲学神话学,并将相关问题史的清理放在与文本诠释、体系重构和学说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重新返回谢林思想的问题深度,批判地克服当今学界对德国唯理念论美学重要精神探索的某种遗忘和遮蔽。《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作者:先刚出版年份:2008-07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内容简介: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的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复杂演变,而中后期阶段持续了17年的“世界时代哲学”构想在其中具有枢纽的地位。本书以“永恒”和“时间”两大问题作为线索,对世界时代哲学及其体系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还专门论述了谢林哲学之柏拉图式的“向上和向下”的二元路线以及谢林的宗教哲学思想。这些,都为全面深入地把握谢林的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谢林<哲学与宗教>释义》作者:先刚出版年份:2005-01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哲学与宗教》(1804)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在谢林的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本书采用逐章释义的方式,系统全面地阐释了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即同源分流的哲学与宗教如何通过各自的重新定位而建立一种永恒和谐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除此之外,本书收录了作者翻译的《哲学与宗教》全文,这是谢林的这部重要著作首次以中文的形式面世。 赞 (0) 相关推荐 一本书|先验唯心论体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一本书 总有一本书 值得去读读 排版:含谦 素材来源:商务印书馆/网络 10二季02 先验唯心论体系 作者:[德]谢林 译者:石泉/梁志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02 ... 一张图了解历史哲学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时期 康德留下了丰腴哲学遗产,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奠基,古典主义哲学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哲学不再和其他学科暧昧不清,走向了专业化并成为了一个职业,哲学对知识界的影响是同步发生的. ... 德国哲学家的经典哲理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时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义务主义等诸多流派.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 ... 谢林的《艺术哲学》:哲学之镜和古今之镜 在柏林大学的讲台上,当68岁的谢林回顾德国唯心论的历史,谈到费希特如一道闪电刺破长空,但也"如闪电那般倏忽即逝"的时候,不知他是否会想起自己24-28岁(1799-1803)的那段 ... 衡量-团队管理20讲-「130页完整版」 目录大纲 一,给你一份管理管理的"第二方案" 二,为什么通过掌控自己可以直达目标? 三,你能从CEO教练身上学到哪三件事? 四,为什么不能让下属随便占用你的时间? 五,为什么要给自 ... 曾鸣智能商业20讲-90页纸完整版 这是一份[曾鸣智能商业20讲]文稿笔记,84页纸完整内容. [核心内容如下]: 一,数据智能:未来商业的核心 二,新运营:"客户第一"是起点 三,新定位:点,线,面,体 四,新品牌 ... Nature Milestones | 近20年人类癌症研究领域14项里程碑式进展! 导 读 癌症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Medicine联合发表了"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qu ... 经典文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完整版) 经典文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完整版) 2017马老太极慢拳完整版,年近9旬的老人家表演,拳意绵绵 零基础学太极1(5.20)陈斌 零基础学太极1(5.20)陈斌 展开 游资研究--炒股养家心法语录完整版(上) 一.操作模式 善于做短线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特点,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股票是一个心理游戏,你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被动的时候,所以我们的操作应该尽量让自己避免被动.有这种舒服的感觉就对了,好的策略就应该 ... 游资研究--炒股养家心法语录完整版(下) 四.卖入卖出与风险管理 我追求不断稳定的盈利,不确定时,采取偏保守的策略,尽量规避大的回撤,所以平时以小阴小阳为主. 偶尔出现确定性较高的机会时,也会奋力出击,博取大阳. 操作模式决定市值曲线,让自己 ... 《宝丽金》20周年演唱会,完整版! 十点怀旧金曲 人生几多迷茫,往事只能回味,停下来,听听老歌,等一等灵魂. 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物联网研究框架与投资机会(108页完整版深度解读) 物联网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大赛道,这是一份全面.系统.详实的报告,值得深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