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6PE的股票,慎买
各位读者好,很高兴再见到各位,我是villike。
这篇文章,是《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我的阅读感受的第二篇。
大概是2014,或者2015年的时候,不记得是谁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西尔格教授的《投资者的未来》。
当时,那本书还找不到正版,我只好在淘宝上买了一本影印版。
买回来以后,感觉如获至宝,书中的一些数据和观点,印证了我之前模糊的想法,更加坚定了我以这种方法做投资的信心。
如今多年过去,再次被他人安利《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买回来了。
看了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因为是真的好,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还兼有行文流畅的感受。
我也很欣慰地发现,原来我在《投资者的未来》那本书中收获的一些观点,最早是来自于这本更系统的《股市长线法宝》。
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值得“付钱”的书,因为我觉得,作者的洞见配得起这几十块钱。
无论是通货膨胀时期,还是通货紧缩时期,一个充分分散化的普通股组合的表现,都要超过债券。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这是已经被证明的结论,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必要自己做这样的研究,偶尔拿别人的研究成果过来,也挺好。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时兴起就拿出手机,翻看了美国和中国的指数情况,结果是这样的:
标准普尔500指数,1974-2020年,46年时间,涨幅62倍,年化收益率大约9.4%;
上证指数,1990-2020,30年时间,涨幅36倍,年化收益率大约13%。
A由于波动幅度大,“名声又不好”,所以一直不被大众看好,但是这个结果说明了很多问题。
根据战后的历史数据,没有哪个时期,是全美范围内房地产价格指数跌幅超过20%的,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等评级机构分析了房屋价格的历史数据,并对风险和收益进行了统计学检验。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他们报告称,全美范围内住房抵押贷款分散化投资组合的抵押品违约的概率实际上是0.
上面这段话,应该让我们感到唏嘘,这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事情。
之前给各位推荐的《黑天鹅》那本书,写的非常清楚: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事件发生概率呈正态分布的世界。
事实上,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人类这几千年历史,从概率上讲,根本不会发生任何经济危机。
这个世界,是一个极端事件会频繁发生的世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因为所有人都在说:
“概率上来说,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几乎是0,所以你还怕什么呢?干吧!”
这对我们投资者的启示是什么呢?
永远不要说:XX不会发生的、这个价格不会出现的,等等。
因为我们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被打脸很多次,才能明白这句话有多正确。
如果主要的金融机构,没有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堆积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话,房地产价格的涨跌,以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身,是不太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或严重经济衰退的。
这段拗口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其实也很简单:借钱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借钱买一个价格会波动的东西时。
对于我们投资股票来说,融资融券是一个毒瘾一样的存在,一旦你用了这个东西,赚了还想要更多,亏了想着要回本,再想戒掉就很难了。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事情,最麻烦的事情是:
融资融券是准备金交易的,意思是不是你借了钱,到期还本付息就行,而是一旦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你就需要补钱进去。
问题是:
没人知道股价什么时候下跌,股价下跌的时候,只要你没有及时补钱进去,券商就会强行把你的股票卖掉,不会管你亏了多少钱,是的,他们可以这么干。
这种情况,俗称“爆仓”。
所以,我对融资融券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坚决不用,因为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里,某个行业的收缩或扩张,对该行业收益的影响只有10%。这意味着,投资者在某个行业的收益,90%取决于公司的表现,与行业本身的成长无关。
行业的快速扩张,通常会导致投资者支付过高的价格,并因此降低投资收益率。
因此,那些停滞不前,或增长缓慢的行业,往往被投资者所忽略,其价格也低于基本面,而其收益反而最高。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到过:
“一个显而易见会增长的行业,并不能确保投资这个行业的人能赚到钱,因为这种增长的前景,很有可能已经反映在当前的股价中了。”
这句话和我摘录的这句,几乎是一个意思,这也是一个新手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很容易犯的错误:自上而下选股。
很多人会说,选公司要先选行业,这个话本身没错,有些行业天然比其他行业,更容易产生伟大的投资对象。
但是,很多人会误以为这个“选行业”,指的是“选看起来最有前景的行业”。
其实不是的,如果真的有“先选行业”这个做法,那也是“先选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最好的行业”。
比如,我们经常说消费品行业:品牌优势普遍、行业巨变可能性小等,就有利于好的投资对象出现。
之所以“投资好行业不一定赚钱”,是因为人总是过度反应的,但凡一个行业“前景不错”,几乎可以肯定:估值会超越他的内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买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预支了未来的涨幅。
同理,在一个“听起来就没意思”的行业,通常是一个公认的“夕阳行业”,反而容易出现一些好的投资对象。
国外比如吸烟人数持续下降的香烟行业,出现了万宝路这样的品牌,国内比如“年轻人都不喝”的白酒,出现了贵州茅台这样的品牌。
我们因此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现实的结论:从长期来看,那些习惯于以超过16倍市盈率的价格购买普通股的投资者,将损失惨重。
以上这段话,不来自于《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而是来自于书中引用的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
眼熟吧?这个16倍,再次出现了。
我最早把自己的买入标准定在16倍的时候,原因也很简单:
巴菲特几乎没有哪一家公司的购买价格,是在16倍市盈率以上。
如果我认为自己的水平比不上巴菲特(还用说吗?),那我的正确选择,就是不要以高于巴菲特的标准去买股票。
我不知道,格雷厄姆是怎么得出这个16倍的标准的,这是据我所知,16倍市盈率这个数值第一次出现,那时候是1934年,西尔格教授还没有写出这本书。
后来我猜想,这个数值可能来自于格雷厄姆的“成长股估值公式”。
关于这个公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到过,根据这个公式,格雷厄姆认为一家公司合理的市盈率是:
8.5+2G,这个G,指的是一家公司长期来看的增长率。
如果这个8.5+2G=16的话,这个G=3.75,而美国长期的GDP增长率,大概就是略低于这个数值。
换句话说,格雷厄姆大概是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来算合理的估值应该是多少倍市盈率。
这个思路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事实上,不管你是用哪种方式——格雷厄姆的估值公式、股市长期收益率的倒数、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通常3%-3.5%)的倒数——基本结果都是这个数值附近:
16.
其实16这个数值,也没有什么魔力,你也可以选择15、17,作为你首次买入的市盈率,只要不要太过就好。
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多说一句,我曾经在雪球上,刷到一句话:
“市盈率可以告诉你一家公司的过去,但却不能告诉你这家公司的未来”,据说这句话,来自于段永平。
考虑到段永平在投资界的影响力,我觉得有必要给读者讲讲我的看法。
他说的这句话是没错的,事实上,不光市盈率,任何数据都只能告诉你过去,没有数据能够精确地告诉你未来。
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从这个公式来看,分子股价是现在时,分母每股收益是过去时,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面向过去的,这个没问题。
关键在于,这个股价,虽然是当下的现实,但实际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的看法。
换句话说,当一家公司市盈率很高的时候,就是市场认为这家公司未来会有更高的每股收益,从而“分母变大”,让市盈率降低。
所以,每股收益会不会提升,就是关键问题,也是个不确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分析的关键,我的做法是盯着竞争优势,因为:
在一个市场空间明显存在的行业,一家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大概率是能增长的。
读者们可能也注意到了,投资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大多是被人断章取义的。
所以,千万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仔细去想,他说的这个概念,到底跟我理解的,是不是一个东西?
经济增长的前景,不是我们应当进行全球投资的理由。实际上,如果读者知道经济增长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的话,他们可能会大吃一惊,比如,中国是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其股票的收益率却较低,原因在于中国的股票估值过高。
被一本知名的投资书籍点名“批评”,心里有点羞愧,好像股市不好,是我们股民的锅一样,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心理特点吧。
这段话跟前面讲过的观点类似:
增长快,并不代表者可以投资,因为当下的价格,很可能已经反映了未来的增长。
自1885年以来,与具体的世界性事件有明确联系的重大市场变动,不到1/4。
我记得大概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关注经济走势。
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屏住呼吸、等待美联储会议纪要公布的感觉。
每一次降息,我都会被一些文章吸引,这些文章告诉我们“对于这个政策,市场会如何反映”,然后统计出各种各样的历史“类似时刻”之后,股价的走势。
可是,慢慢我发现一个事实:
几乎没有一次股市的走势,跟媒体、跟我之前的预想相同。
到今天,我已经放弃了去看这些东西,哪怕有巨大的世界性事件,比如911那样的事情,也不一定股市会有反应,就算股市有反应,我们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你看,前几天缅甸xx了,市场也没什么反应嘛。
这样,我就越来越不焦虑了。
因为我知道,这种“大事”,不一定会影响股市,就算影响,我也不知道会怎么影响,就算我知道会怎么影响,我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投资还是务实一点,想得“小”一点比较好,容易赚到钱,人也更从容不迫。
1987年夏天,一位备受尊崇的经济学家做了一场演讲,预测美国下一年实际GDP增长4%,并且在3年内不会出现衰退,随后,短短几个星期以后,大多数股票价格都被腰斩。
但最大的讽刺是,这位经济学家此前对经济的预测,全部都是正确的。
这位经济学家就是保罗萨缪尔森,曾任美联储主席。
首先,他能够对经济做出如此正确的预测,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大多数时候,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的准确率,可能还不如你自己蒙。
但是,哪怕他预测对了经济,对于股票的涨跌,依然没有任何帮助。
这是一次打脸,但我希望能够让更多读者明白:
当你做投资的时候,不要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我们能控制的东西非常少,少到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一定要保持敬畏、保持警惕。
在市场面前,请如履薄冰,但心怀信念——股价终将反映公司价值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