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某些文人学者怎么会这么不要脸
昨天我说了几句复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的文言文,说写得不好,逻辑不顺,用词不精确的地方又好几处,是不应该的。也不想多说啥,因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我以前屡次说过,现在人文言文写不好,非常正常。因为文言文是死人的口头语,远古的人只要我手写我口,就是文言文。两汉以降写文言的,则其实都是活跳尸,非得把古人的口头语写成的文章背诵个上千篇,才能写得像那么回事。就像英语,能读的很多,能写的就少多了。但只要口语好的人,把口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像那么回事。光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那么大学问的人,一旦写古文,也不能跟秦汉以上的普通人比。韩愈写“火其书”,把“火”字活用, 肯定很得意,多古雅啊。可是先秦普通人看了,会掩口而笑,这算啥啊,我们乡巴佬都这么说话。
章太炎就特瞧不起唐宋八大家,我读了章太炎的古文,认同他的美学观念,也因此同意他的看法。他的理由是,先秦人写文章,没那么之乎者也,没那么多语气词。唐宋人装腔作势,喜欢之乎者也,一用便俗。他举过一个例子,欧阳修《昼锦堂记》开篇:“仕宦而至宰相,衣锦而归故乡。”章太炎说,这两句充满俗气,就在于多了两个“而”字。章太炎的古文好就好在,他把先秦死人的话背的很熟,经常直接拿来用,所以很地道。他又是小学家,知道词义的来源,所以即便自创词汇,也能古意盎然。但这些,我们一般人怎么可能做到?有几个人能背全一百篇以上的古文,包括现在很多文科教授。
章太炎以下,能写好古文的其实凤毛麟角,主要因为背诵量不够,对词义的理解也不够深。我看有人给朱刚改古文,用一些生僻词汇,显得很古雅,其实并不准确。就好像一个人学了个古雅词汇,迫不及待要用上去,也不管合不合适,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
所以,我觉得文言文写不好,完全可以理解,也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所以,我相信朱刚教授的学术水平是不差的。
但是,从昨晚到今天,不断有网友给我发一些网上为朱刚教授辩护的文章,一看,还不少是大学文史教授,这就让我莫名惊诧了。不但要力证朱刚教授“求仁得仁”用得对,而且还要讽刺网友不通,说什么那么好的文字,竟然也会被攻击。什么言简意赅,字字句句都非常准确。你们真的这么想吗?我的天哪!我恍惚遭受了五雷轰顶,没想到中国的文史学者们,对本文的鉴赏力竟然差劲到这个地步。说真的,这件这让我对他们的学问也没有什么信心了。如果只是研究历史的还好,如果要他们做文学鉴赏,真的完了,完全是不辨香臭啊。我不敢相信他们拿到一个古代的文本,能辨别文辞的好坏,假如他们把烂文错认为是好文,你会奇怪吗?我们还能信任这样的学者做出的研究成果吗?
还有一些学者教授从朱刚教授的人品上立论,说朱教授人品极好,不该遭受这样的网暴。说到网暴,我当然很反对。但如果人家只是就文章说文章,这跟人品又怎么扯得上关系呢?
从这件事上,我才发现中国知识界的部分人竟然这么恶心,抱团吃潲,就像叔本华当年说的,期刊的编辑和期刊的作者互相吹捧,因为他们的宗旨是:“活着吧,让大家都活着。”同行亦然,没有真理,全是利益维护。这样的学术圈,和政治圈有啥区别?我去年年底才对美国的民左党幻梦破灭,就因为牠们完全不想追求真相,只有立场。从政治来说,只有立场还稍微可以理解,政策的实施,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为了吃饭嘛。但学术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求真吗?又不会因为一篇文言文写得差就解聘,怎么也来这套。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显示我多么高明。大家都是一个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我的水平也很差,没有童子功,经常露怯,写文章免不了硬伤,也经常被读者指出,还经常念错字。错了我就承认,基本功不好嘛。承认了一个错误,不等于你的其他文章都不值一提了。有自信的人,他也不会在乎这些。我有个好朋友,他过得穷愁潦倒,其实他文史修养很高,经常能看出别人看不出来的错误。很多年前的某日,我指出了他一个结论的硬伤,随即问他:“你老挑别人的错,这回我指出你的错,你不难受吗?”他说:“错了那就得承认自己不行啊,还能怎么样?”言辞讷讷,但又非常自然,好像怪讶我怎么会问这么低级的问题。当时我肃然起敬。可就是这样的人,却过得穷愁潦倒。
一时激动,打出上面这些话,无意苛责谁。只是想说,我们的水平可以有局限,但是我们真的不该无原则互相维护,千万不能文过饰非。否则,真正的明白人,会立刻把你这个团体一起看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