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世间的《地久天长》内里是残酷的真相
在我国的文坛,曾经有过一段伤痕文学的思潮,泛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对于《地久天长》,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新伤痕艺术的开端,尽管不知道还有没有后来者。如果说当年的伤痕文学是围绕"文革"的控诉,那么如今的伤痕之痛,应是来自于实施了三十余年的"计生"政策,以及"轰轰烈烈"的下岗潮。尽管这些政策与措施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至少在《地久天长》中,它让刘、沈两家背负了沉重的生存包袱。
当然,如果从表面看《地久天长》的故事,这是一出因为孩子溺水,所引发的失独悲剧。情同手足的两个小伙伴,和同居一个屋檐下亲密无间的两家人,因为这场巨大的变故,而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求生轨迹。一个孩子的消逝,让两家都成了受害者,刘家失独的痛苦尚能随着时间渐渐被抚平,而沈家愧疚的内心,却宛若钝刀割肉般,折磨着沈母李海燕的一生。
但事情却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这么简单,刘家本不应该成为失独的孤寡,因为在当年,身为母亲的王丽云,除了儿子星星,还怀上了一个孩子。而作为主管领导的李海燕,在"计生"政策的倡导下,主持了一场流产之"战",让刘家尚未出世的儿子胎死腹中。
我们总说:"如果没如果",但总是在一切都发生之后,才意识到,那个如果,有多宝贵,王丽云的愧疚也因此而生,她觉得自己一手葬送了刘家的全部幸福。事实也正如此,刘家夫妇也确实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失独、下岗的轮番打击,让他们在背井离乡去别处打工,收养的福利院的孩子,始终无法替代溺亡的亲生子星星。
所以,在《地久天长》中,人人生而善良,没有谁是绝对的错,但,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又总要辨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羸弱的人们,只能任由碾压。哪有什么地久天长,不过是野火吹不尽中,顽强的再次生长。《地久天长》能够为我们带来反思,就不得不让人对王小帅导演肃然起敬,但这部分恕笔者无法细述,大家心里有感即可。
历史并不会如烟,前事不忘才是后事之师,中华民族的伟大,正是在于不断的纠错中,继往开来。如今再看当年,无论是计生、下岗,还是抓跳舞的"流氓",有些心酸的滑稽,在当下,二孩也已放开,未来总归行走在未来的路上。希望更多的未来,有更多的如《地久天长》这样看似温和实则尖锐,看似含蓄实则勇敢的作品,不断的与公众见面。沉溺于视听刺激的影视作品,只能是娱乐产品,唯有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与思考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灵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