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五——衣不如新
年的韵味系列之五
衣不如新
“小孩儿望过年。”不仅仅是因为过年好吃好玩,还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
记忆中的二十多年前,国家还不富裕。当然,绝大多数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也相对贫寒。那时候,“万元户”是对特别有钱的人的尊称。在谈论某人是“万元户”时,语言中都不免带着些嫉妒的意味。大户人家如此,农村小家而言,一年则只有一套新衣,唯一的机会就是过年。
那时候,成衣是没有的。每到年底,尤其是到了过年前夕,街上生意最火的就是裁缝。
那时候乡镇上还有专业的商场,里面必然有布匹。一卷卷的布匹竖直放置,各种颜色交错,在货架上一溜摆开,等待顾客挑选。布匹的价格差异较大,棉麻布相对普遍,化纤则相对稀有。对于女性而言,选择余地很大,有各种颜色以及花式,但相对繁杂的花式,价格居然要贵出很多。对于男性而言,几乎只有两种颜色可选,要么是灰色,要么是黑色。
记忆中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缝制新衣,居然是一件灰色的西装。
当年的西装在乡间才刚刚开始出现。好奇的我第一眼就不忍离开,一直不能忘却。于是就和父母提要求,想过年的时候制作一套西装。父亲同意了,但前提是期末考试必须得第一。就是为了那件衣服,学习出奇的用功,果然得了第一名。腊月底,和父亲来到镇上的商场里,选了一块灰色的布,带到了街上最为著名的裁缝处缝制。由于西装还属于新鲜食物,裁缝果然不会做,只好对着图纸一块一块的看。用尺子对我的尺寸量了一次又一次,在布匹上用石膏划了一道又一道。再三审定之后,下刀裁剪。再用脚踩式缝纫机缝合。时间过了很久才缝制好。上身一着,大小还算不太离谱。于是马上脱下来,装好,带回家,认认真真地藏在箱子里。每天都打开箱子悄悄地看上几眼,尤其是特别迷恋装有新衣的箱子的味道。好不容易等到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迫不及待地把新衣带到床头放好,第二天一大早穿好后,就和小伙伴们走村串户显摆,简直出尽了风头。
那时候的新衣,每年只有一件,于是就有了补丁。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虽然有点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事实。正是由于特别年代的存在,才有了母亲那细细密密的针脚。小时候调皮,新衣过不了几个月就磨破了。母亲就会在鞋兜里选出颜色接近的布和线,仔仔细细的进行缝制。有时候补丁也破了,就将原来的补丁拆下来,再次缝制好。大家都一样,没有人觉得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而难为情。而过年,是一定不能穿带有补丁的衣服的。
再往后几年,成衣才开始流行起来,裁缝的生意受到打压。印象中的第一次买成衣,居然是上了一次当。
那时候最流行的衣服就是四个口袋的军绿色中山装。大约是腊月二十八,旧年的最后一天逢场,街上免不了人山人海。和母亲好不容易在衣服卖场挑选了一件合适的军绿色中山装,迫不及待穿在身上和母亲异同购买年货。走几步发现不大对劲,口袋位置有些线头,母亲看了看,觉得是正常现象,没太在意。谁知在街上把年货卖完,才发现全身衣服居然到处都是线头,好几处已经开了很长的口子。母亲这才发现买到劣质商品了,急急忙忙带着我去找卖家理论。所幸卖家是熟人,脸红了一阵,给我换了一件好的,并且说了一堆抱歉的话。衣服换了过来,那种非常郁闷的心情又消失殆尽。
再往后,拉链衣服开始出现。好不容易等到新年,说服母亲给买了一件,总是忍不住和邻居小朋友显摆,比赛衣服穿的快,当然每次都得第一。
那些年,自然闹过不少笑话。夏天好不容易购置了一件雪白的衬衣和凉鞋,我会悄悄地藏在箱子里,舍不得穿。父亲问起原因,我回答,新衣服还是等到过年穿吧,总是逗得父母大笑不止。
多年之后,衣服已经不是问题。只要觉得旧了,随时都可以购买新衣,再也不局限于过年时节了。物质虽然富足,但却很难找到当年购买新衣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