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模式设计
五月一号,我和闫勇在看我们产量比较试验时,看到了一个品系的穗型让我心动了一下,我下意识的说:终于也有了!
“终于也有了”的“也”,是在说明这样的穗型,我们没有,而别人曾有。这个“别人”,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河北人,小麦育种家于茂林。于茂林早前的几个高产“石新”号小麦品种,就是这样、是典型的棍棒穗型。
当时,闫勇和我都在自己本子上,对应这个品系小区编号,标注下了四个字——老于类型。
棍棒穗型,看着穗子不大,但小穗数不少、穗粒数和单穗重挺高;它没有了“长大穗”类型成穗少的缺点,更没有了长大穗类型在较高群体密度下容易秃尖、容易让基部小穗退化的毛病;另外,这样的棍棒类型,也不是都有我们想象中的籽粒不均匀表现。
当然,我们这个棍棒穗型,又比“老于”曾经的棍棒好看了不少。这样,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让自己接受。
我们不图穗子有多大多长,但求穗粒数和单穗重要高(如图)!
图一 看着穗子不大,但小穗数是25个,属于是看着小、实际大的类型!
很多时候,人们为什么好追求和喜欢大穗呢?
其理由是:大穗可能对小麦高产有益。按照一般逻辑,穗子大了,穗粒数就会多,穗粒数一多,单穗重就高,单穗重高了,在差不多的群体下,小麦高产就有了希望。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看着某些品种的穗子不小、挺长,但穗子的单穗重并不高,这样“高产”也就没戏了。
大穗不高产是什么原因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回了,今天不再赘述。
今天要说的是,从“一般逻辑”出发,按照“穗子大了,穗粒数就会多,穗粒数一多,单穗重就高,单穗重高了,在差不多的群体下,小麦高产就有了希望”的思路去想,我们不管穗子大小,只图穗粒数和单穗重的提高,最终实现高产的可能。
这种可能有没有呢?我们关注的棍棒穗型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类型呢?(如图)
图二 “大穗”大群体了!弄不好,也是“三要素”协调类型呢!
其实,高产并不一定非要张扬,那些含而不露,实实在在的类型可能会更好、会更能经受得住时间和生产的检验。小麦育种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追求高产更高产,这样的追求与目标也来得刺激、有可琢磨的东西!但追求高产,不可能是空想,它必须要有一个“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量三要素组成模式”。
多年与小麦品种、小麦生产打交道后让我们逐渐确定,小麦产量“三要素模式”中,单穗重继续提高是有希望的,它也是符合时代和小麦生产现实。而单穗重两个因素中,千粒重提高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了,能够保持现在较高的(42-46克)千粒重已经实属不易,这样提高单穗重的“担子”就落在了提高穗粒数上。但提高穗粒数又靠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穗粒数与群体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穗粒数受群体的制约,群体较大时,会导致穗粒数的降低,甚至降低明显。
这样就不好办了!
我们要找到一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在一定或较大的群体下,穗粒数能够保持稳定不变。
通过与多种类型接触后我们发现,棍棒穗型有这个能耐(如下图)
图三 图片中,小区群体不是很低,接下来我们就看这样群体下的穗粒数表现了!
曾经的棍棒型品种、老于的“石新”号品种,和我们现在近似棍棒型的龙堂二号,应该就是一些群体增加、穗粒数不减的成功的品种类型。前边有车后边有辙”,当这样类型的小穗数又在增加时,我们是否就能够顺着这样的“增加”再往深处或好处想一想、设计一下呢?
想一想没有错误吧?设计一下,是不是也可以呢?
说到这儿了,我继续要说的是,这只是一种设计、一种为实现小麦高产更高产类型模式设计而已。爱谁谁,谁都可以将其当真,也可以不当真!或将其看成是我们没事瞎聊胡侃话题范畴更好。我们干的是小麦育种,琢磨的就该是这些。我们总得找到一块儿或假想出一块儿“短板”,而后想方设法将其“修长”吧!不然,盛水的桶怎么能够更多盛一些水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