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三)

上小学时,学校很重视我们的文明礼貌教育,记得有个口号,叫五讲四美。教室的墙壁上,贴有标语,老师天天念着,所以我们很快就记住了。个个如数家珍,张口就来,甚至连成绩最差的学生,都不会背错。

同学们都努力表现,不打架也不骂人,借用别人东西先说谢谢,放学排队出校门,回到家里听大人话,不顶一句嘴。总之,每个人都尽力按照五讲四美要求的来做。

其实,我是想聊聊其中讲卫生的话题。

我们当年对讲卫生的理解,局限于环境卫生,具体些就是,东西摆整齐,地面扫干净。个人卫生嘛,脸不脏,不乱吐痰即可,没有其他要求。至于刷牙和洗澡,大家全都不刷不洗,法不责众,也就默认为全部合格了。

缑氏往事之三---洗澡

记得念高中时,母亲给我的行李里放了牙刷牙膏,之前从来没用过。穷苦人家,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能省则省。但上高中不一样,母亲说,女孩子家住校,不能让别人笑话,才舍得花了钱,我于是有了牙刷用。

然而,关于洗澡,则说来话长。暑天最好,晚上跟着大姑大嫂们,去村头的小河里洗,既为干净,更为了凉快。村里人都喜欢热天,省鞋省衣省铺盖,田里瓜果蔬菜也多,到处都是富足祥和的景象。可到了冬天,呼呼的北风刮起,家家缺穿少盖,大人们为了不让孩子受冻,想尽各种办法,托亲戚求邻居,相互帮衬,乞回一些旧衣服。当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洗澡的事,根本就不是事。

通常一直熬到过年,放寒假了,再跟那些大娘大婶大姑大嫂们一起,去公共浴池。浴池也叫澡堂,进澡堂子,一年或许就这么一次,是正儿八经的大事,需隆重对待。提前几天相互邀约,早早备齐换洗的衣物。甚至有个别人,在家里把脖子先洗洗,不然,到澡堂脱了衣服,让熟人看见自已半年没洗的黑脖子,多多少少是难堪的。

此图从网上下载,与文章内容无关

所说的公共浴池,是李湾电厂的内部澡堂,里面有个很大的热水池子,平时对外开放,具体多少平米我说不上来,反正老的少的,胖的瘦的,大人小孩,同泡一池的场面非常壮观。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是到这里来洗澡。三毛钱一张票,很多年都是这个价。

最初我是跟着母亲随其他奶奶婶婶们一起去,记得同行有位最年长的,她是人生第一次进澡堂,尽管全是女人,但满屋子赤身裸体的女人,还是把她吓住了,羞的她如何都不愿脱光,口口声声说不洗了,不洗又可惜那票钱,大家反复劝说下,她最后穿着长裤子跳到澡池里,让一屋子人都记住了这一幕。

后来长大点,我多是和同龄人一起去澡堂,也不再是一年一洗,秋冬天会多去两次。信阳师院读书时,学校的浴室有大池子,有淋浴,周六周日开放,所有人都是每周洗一次澡。等参加工作再回老家,洗浴方面的设施已大有改善。我和我的女同事,踩着单车,到处去找有独立浴缸的浴室,除了缑氏镇上,还去过双泉,去过府店。听说洗澡前要先吃饱,我们俩经常是去吃大碗烩面,吃完面,每人再喝一瓶汽水。有一次去双泉洗,排队的人太多,浪费了我们的大碗面,没洗成。第二天一早,我俩起个五更,天微微明就又踩了单车去排队,没办法,过年人太多,干啥事儿攒啥劲儿。

等我到乡中教书时,洗浴行业有了大发展,镇上大的浴室就有两三家,虽是大房间,但全是单独浴缸,随时有位,不用排队,两三块钱的票价,是合情合理的消费。至此,个人卫生方面的讲究,才算相对有了自由。

儿子小的时候,寒假里回老家,邻村程子沟也有浴室,十块钱一个包间,里面有两个浴缸,完全顾及到了顾客的隐私,的确是不错的一项进步。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洗澡设备,公共澡堂的经营不知是否受影响。

广东人把洗澡称为冲凉,因气候原因,需一天一洗。我来了这里,入乡随俗,也放弃了使用老家那种叫做洗澡巾的专用工具,不泡不搓,洗澡全程都靠冲。是的,这里没见过北方那种澡堂子,只有所谓的洗浴中心,多多少少有点暧昧,不是相同性质的场所,区别在于,其服务内容不面对广大老百姓。

如今,大街上与洗浴相关的店面,洗脸专洗脸,洗头专洗头,洗脚专洗脚,养生馆里各种各样的SPA项目,真真让人们把卫生讲到了极致。然而,我还是想,有机会了,一定再回北方泡泡澡堂子。

作者:周银霞(网名:周清明,念北)洛阳偃师缑氏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

  • 古代的女性多久洗一次澡?为什么?

    古代女性自然是洗澡的,至于多长时间洗一次澡?这就得根据所处时代和个人喜欢而定,不过古代条件有限,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想要做到每天都洗澡的可能性不大,但即便几天一洗,体味也不会太大,除非是那种特殊体质. ...

  • 洗澡堂子

    我生活的这个江北小城--如城,在40年前,人们习惯把浴室叫做"澡堂子"或者"洗澡堂子". 被称作"堂"的地方似乎一般都是公共空间,体量也相对 ...

  • 镇江曾经有个地方叫“澡堂子”!一度它还是镇江旅居的服务点!

    镇江有句老话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形象地说明了老镇江传统的生活习惯:"皮包水"说的是镇江人喜爱喝早茶,泡壶好茶吃吃肴肉就是一个早上:"水包皮& ...

  • 缑氏往事(三十九)

    缑氏往事之三十九---认干爸干妈 小时候,我身体很弱,经常半夜发烧.依稀记得,母亲抱着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她一边小声作着祈祷,一边用脸庞贴近我的额头,感触我的体温和呼吸.我时而迷糊,时而清醒,在母亲 ...

  • 缑氏往事(三十八)

    缑氏往事之三十八:小笼包 小姨上中学时,是个篮球运动员.四十多年前,她曾无意讲起过一件事,听者有心,被我记住了.她说,有一次,她们去缑氏参加篮球赛,午饭吃的小笼包,老师带来的,满满一大袋子,不但味道美 ...

  • 缑氏往事(三十七)

    缑氏往事之三十七:肉夹馍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供有灶君.通常,在锅台附近的墙壁上,贴张灶王爷灶王奶的合影. 我经常盯着望,果然是神仙,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再仔细看,他们的眉眼鼻,竟生得一模一样 ...

  • 缑氏往事(三十六)

    缑氏往事之三十六:鸡汤米线 小时候上缑氏街,极少进过饭店.赶会时,总是带点馒头或烙饼,顶多,大人给买两个水煎包. 上高一时,有次遇集会,我利用中午时间,上街买鞋带儿,刚好遇见母亲,现在还记得,她带我吃 ...

  • 缑氏往事(三十五)

    缑氏往事之三十五:老海瓜子 2012年,写舌尖系列时,实在太冒失.那时,我经常逛<缑氏吧>,胡乱编了个网名,叫"娘家在缑氏".因急于和老乡们分享,常常下笔就写,写完就上 ...

  • 缑氏往事(三十四)

    缑氏往事之三十四:水煎包 我很佩服自己的胆量,无德无能,居然起了写字的心.大概是无知者无畏罢,也就无惧前方之茫茫. 念起老家,心中就会充满力量.所以,必须带着故乡上路,我的文字需要营养.唯故土之厚爱, ...

  • 缑氏往事(三十三)

    缑氏往事之三十三:小麦,小麦.  我们小时候,暑假只一个月,在其前后,另有两个农忙假,六月收麦子,九月收玉米,各半个月.       寒假吃的好,暑假玩的好,最怕农忙假,尤其是收麦子.面对丰收,经历过 ...

  • 缑氏往事(三十二)

    缑氏往事之三十二:偃师二高 前段时间,整理<缑氏往事>,写到收音机时,提起了我们的实习老师陈秋霞女士.文章底部评论区里,有同学给我留言,"周,想想办法,打听打听咱们的秋霞老师吧& ...

  • 缑氏往事(三十一)

    缑氏往事之三十一:狗狗 我这人自小怕狗,各种各样的狗,我都怕.老远看见狗,我就要躲在人后走:躲在男人后面,也躲在女人后面,躲在老人后面,也躲在小孩子后面.总之,只要有第二个人,我都会寻求保护,简直怕到 ...

  • 缑氏往事(三十)

    缑氏往事之三十:两个学校 门卫处的保安,是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在我们小区,至少有十年了.他见人很热情,无称呼不开口,"老板,早上好","阿姨,买菜啊",亦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