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卓克老师关于中国睡眠的分析

自从2013年起,每年的3月19日都会有一份《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出炉。之所以挑这个日子,是因为这一天是世界睡眠日。而世界睡眠日也并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它是2008年才出现的,参与推广宣传的主力就是各大床上用品品牌。中国也不例外,在早期一直是床垫厂商,最近又有了智能手环厂商赞助。

虽然学术界并不怎么认可,但每年一百多页的报告还是有很多值得说的。这期参考,我们就来说说2020年的这份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三个关键数据

之所以今年的报告更有参考价值,是因为智能手环的加入。这样一来,入睡和醒来的时间点、睡眠时长、深度睡眠时间、睡前活动和运动锻炼对睡眠的影响都能分析得更准。又因为带手环睡觉的人以90年后出生的为主,所以这些数据可以代表30岁以下年轻人的情况。

从手环得到的总体数据是:平均23点55入睡,6点50起床,时长6.9小时。1/3的人躺下后半小时之内睡不着。如果把一周失眠3次和3次以上定义为经常失眠的话,90后经常失眠人群的比例从上次统计的24.9%增加到了36.1%。而拥有深度睡眠的人群比例是28%。

这里,有3个数据要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调查的睡眠时长。在2013年第一次公布的时候是8小时50分,7年后是6小时50分,接近1/4幅度的锐减。虽然两次统计的方法不一样,但也非常反映最近几年来年轻人的压力剧增。

另外一个数据是36.1%的经常失眠人数比例。这个值,初步感觉过高了。去查一查相关的统计数据,实际情况是,因为各个研究对失眠的定义不同,所以这个比例各国从10%-30%的都有。比如,把经常醒、入睡难都考虑进来,这个数值可能就会偏高。另外,失眠在工作压力大的人群里高发,而90年之后的人不论在工作还是在学习,失眠都会更严重,所以这个数字也还算是合理范围偏高的数值。

第3个数据是拥有深度睡眠的比例28%。这个数字在报告中是有问题的。

如果把“拥有深度睡眠”定义为,一觉中出现了深度睡眠,哪怕只有5分钟也算拥有深度睡眠的话,那只有28%的人会出现深度睡眠,其实是一个非常低的值,说明全民的睡眠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一觉都会包含深度睡眠,时长按正常比例应该在睡眠时间的15%-25%之间。

但如果把“拥有深度睡眠”这个短语理解为,深度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长的比例的话,又会出现另外的矛盾。因为后面的报告里又说“深度睡眠对睡眠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全国各个城市中,云南丽江深度睡眠占比26%,是深睡占比最高的城市”,如果平均值是28%,怎么可能最高值只有26%呢?

为什么深度睡眠会减少?

不过这里得补充一句,深度睡眠时,脑电波信号是有特征的,心跳、血压、体温也都会降到一天中的最低水平,很难被唤醒,而且中间还会出现快速眼动。这个阶段是记忆力重整、免疫物质释放最多的阶段,也是青少年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阶段,对健康的影响很大。而且,深度睡眠的长短不受人意志的控制。

让深度睡眠减少,甚至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肥胖。很多肥胖的人都会有睡眠呼吸障碍。平躺时,喉咙附近的肌肉松弛后,松弛的、多余的肉就会盖住呼吸道,导致呼吸障碍、缺氧,于是深度睡眠总是被打断。这时候,就需要用睡眠呼吸机。那是一个罩在面部、四周压紧的装置,通过较高的气压,把气体打入呼吸道,让呼吸道撑起来,总是保持畅通,于是人就能正常呼吸,睡眠也就不会被打断了。

如果你睡觉时打呼噜特别严重,去医院呼吸科做一次睡眠监控,也就是真的在人家那里带好各种监控设备后睡一觉,医生会给你具体建议,要不要用呼吸机。如果真的有睡眠呼吸障碍的话,这个装置能大幅改善睡眠质量。

另外一个导致深度睡眠减少的因素是过大的精神压力。考试也好,业绩压力也好,家庭矛盾也好,总之,都会让深度睡眠消失。有人觉得,吃安眠药或者褪黑激素能睡好,其实不是,这两种东西也一样不能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长占比。不过冥想训练和持续的体育锻炼,都能有效提高深度睡眠的占比。在「得到」课程里有冥想的内容,你可以去参考。

深度睡眠占比高了以后,可以出现即使总睡眠时间减少,但也不觉得累,甚至会感觉更轻松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睡眠产业

接下来是细节上的内容,可能涉及到不少睡眠产业的部分。

首先是往如何睡好觉这个方向发展的产业,包括睡眠训练、心理辅导、时间规划、自律监督。既然食品里都少不了安眠、改善睡眠的说法,那行为训练里自然也可以包含这些内容。

在报告中给出的结论是:早睡很重要,睡得早的睡得更好。报告里对睡眠质量有一个打分,2100名被调查者,在23点之前入睡的人,得分在76-90分的比例是48.6%;而凌晨1点之后入睡的人,得分在这个高分区间的比例只有11.8%。在睡眠质量低分区,也就是0-50分里,23点之前入睡的占比只有0.1%;而1点之后睡的,进入低分区的比例是9.2%。所以,很明显是早睡睡得好。

但在最近,《自然》旗下的杂志登出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研究显示——影响睡眠质量最大的时间因素不是早晚,而是规律不规律。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1点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比较好的话,当他到了周五,突然任性了一下下,晚了1个小时入睡的话,那一次的睡眠质量就容易大幅下降。而更有意思的是,他这个每天夜里1点睡的人,如果偶尔晚上11点睡,其实是提前了2个小时睡的,但他也会因为打破了睡眠规律而睡不好。

所以,重要的是规律,而这个规律最好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每天早上7点就要出门的人,我觉得10点就睡,总体睡眠质量保障就多一些。

此外,还有一群对睡眠最渴求的人,她们就是年轻妈妈们。俗话说“一孕傻三年”,其实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并不是女生怀孕变傻了,看上去记忆力变差、精力不集中、反应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睡眠剥夺导致的。因为照顾孩子的任务客观上妈妈承担的更多,于是就睡不好。如果有的家里是反着的,孩子妈妈有2个月嫂,照顾的任务减轻90%,那她一点也不会显得傻。如果这个任务全交给孩子爸爸,那就该轮到“男人傻3年”了。

因为年轻妈妈对睡眠充满渴求,于是就需要穿戴设备检测睡眠质量,用助眠枕头、足浴盆和蒸汽眼罩、隔音耳塞、褪黑激素、按摩仪。

甚至最近在直播行业,还专门分出了哄睡师这一类别,他们会一对一的发语音,有霸道总裁音、萝莉音、御姐音,半小时收费20-60元不等。

除了入睡行业有机会,实在不睡的那些人也是有旺盛需求的。

如果只看那些晚睡、熬夜、不睡的人,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的比例基本是50对50。主动熬夜的人都是消费型的,而被动熬夜的都是生产型的,提供服务,挣消费型的钱。

主动熬夜的人集中会做的几件事是,追剧、网购、玩游戏、看电影、K歌、夜宵、夜店、网上聊天。这里,除去一些个人躺着玩儿手机、看直播就能解决的需求,主要就是去线下。有个这样的统计,在996群体中,最后一个工作日结束的那个晚上,外出活动排名第一的是夜宵与喝酒,占比53%,看电影占比38%,K歌23%。如果不是简单休闲,而是报复性狂欢的节奏,那往往是先进行完外出的活动,再约好回家上线游戏,最后再自己享受一段追剧或者直播的时光,最后才睡。而这时候,往往已经超过夜里3点了。

总结

总结起来,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和娱乐欲望的增强的双向夹逼,让中国年轻人的睡眠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而不论是困得睡不着,还是困得想睡觉,都有一大堆产品等着你继续消费,于是睡眠从行为上到校正上都在跑偏。

其实,真正有效的提升睡眠的方法还是自律,对产品和药物不能长期依赖。很多实验都证明了,行为疗法,也就是正确的校正睡眠行为的效果比吃安眠药还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