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早期,用好这三大类药很重要!

膝骨关节炎(KOA)与骨质疏松症(OP)是骨科两大常见疾病,均属于老年退行性病变,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上两者常常同时出现,KOA与OP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及炎症等。

KOA不只是单纯的软骨退变,还包括软骨下骨改变、骨赘形成、滑膜炎症及韧带和肌肉的改变,而引起关节僵硬、疼痛及功能障碍,其病因有不当的力学刺激、肥胖、年龄、炎症、雌激素缺乏等。

OP以骨吸收异常活跃,骨代谢平衡失调,致骨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点,其可能是KOA早期的病理特点,即在KOA早期,软骨下骨骨吸收增强、软骨下骨骨髓改变、骨强度减弱,而引起或加重软骨的退变。

目前治疗KOA常用的药物可分为缓解症状类药物与软骨保护类药物,前者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阿片类镇痛药物等,但是这些药物仅能缓解症状,长期服用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后者主要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氨基葡萄糖等。因OP与软骨下骨吸收、软骨下骨重建在KO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在KOA的早期,尤其是合并有OP者,进行抗OP治疗对延缓KOA的进展有一定作用。

《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2021年)中指出,尽管软骨下骨改变是否发生于软骨退变之前尚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干预软骨下骨可能会间接影响软骨退变,根据这一病理机制,抗骨吸收剂可能对延缓KOA的病理进程有潜在的疗效,针对这一类药物治疗KOA的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当早期KOA同时伴有OP时,运用抗骨吸收药物可能对阻止KOA的进展有不错的效果。

目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RANKL抑制剂等,那么这些药物在合并OP的KOA者中有何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些什么呢?

(一)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考虑到其可降低早期软骨下骨异常高转换,常被用于KOA的治疗,特别是合并有骨质疏松症者,其疗效可能更明显。

有研究显示,双膦酸盐类药物可通过潜在的抗炎作用,保护KOA者软骨退变,并减缓急性骨关节炎的进展。此外,软骨下骨髓损伤(BML)是KOA者常见的病理改变,可能代表软骨下骨高转换引起的微骨折,且与疼痛及软骨的丢失密切相关,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可延缓软骨的丢失,减少疼痛评分与BML面积,还可显著降低止痛药物的使用量。除了可缓解疼痛及延缓结构性退变外,有证据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可降低关节置换的风险。

双膦酸盐类药物根据上市时间或作用强度,可分为3代,又根据R2侧链是否含氮原子,而分为不含氮类药物和含氮类药物。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发热、流感样症状、低钙血症、肾毒性、颌骨坏死(ONJ)、非典型股骨骨折(AFF)、眼部反应等,其他反应有心房颤动、肝损害、皮肤反应、无症状血浆磷酸盐水平降低等。

① 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纳差、消化不良、反酸、上腹疼痛、轻度腹泻、上腹不适等,可能会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为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引起,主要见于口服类药物,多发生于高剂量、长疗程者,与NSAIDs、抗血栓药物同用会加重黏膜损伤。

建议: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食管活动障碍者慎用。禁用于致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狭窄或迟缓不能)、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min者。

② 急性期反应:表现为骨痛、发热、疲乏、寒战及关节痛和肌痛等流感样症状,多出现在使用含氮药物后。含氮药物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促使炎症反应代谢产物积累,激活T细胞产生致炎细胞因子而致急性期反应。与含氮药物不同,非含氮药物可能会有与急性期反应无关的一定抗炎作用。静脉用药物时急性期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和伊班膦酸钠。

建议:可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NSAIDs缓解,无需停药。

③ 颌骨坏死:多见于使用含氮药物者。表现为颌骨血管破坏和继发性骨基质反复感染,出现渐进性骨坏死,可形成脓肿、颌骨外露、口腔瘘管、牙齿松动脱落和疼痛。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

建议:使用前进行口腔检查,用药期间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尽量避免包括拔牙等口腔手术。增加颌骨坏死风险的其他因素有同时化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口腔卫生差、合并牙周疾病和牙周脓肿。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者,不建议使用。

④ 肾脏损害:如唑来膦酸。其发生率与使用含氮药物的种类、间歇期长短、使用持续时间、使用途径及合并用药有关。

建议:依替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慎用于肾功能损害者,禁用于肌酐清除率<35ml/min者。阿仑膦酸钠:禁用于肌酐清除率<35ml/min者。利塞膦酸钠:禁用于致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如食管狭窄或迟缓不能),肌酐清除率<35ml/min者。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低钙血症者慎用,肌酐清除率<35ml/min者禁用。

⑤ 低钙血症:可使血清钙水平下降,危险因素为维生素D缺乏、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镁血症等。口服制剂通常于开始治疗的2个星期后发生,注射制剂通常在几天内发生。临床表现有口周感觉异常、手足痉挛抽搐、QT间期延长、全身乏力、酸麻等。

建议:用药期间补充适量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初期和治疗期间监测血钙变化。低钙血症者慎用。

⑥ 非典型股骨骨折(AFF):AFF是在低暴力下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以下到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可能与长期使用(通常3年以上,中位治疗时间7年)有关。

建议:长期使用者(3年以上),若出现大腿或腹股沟部位疼痛,需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AFF。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用。

(二)降钙素类药物

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通过直接与破骨细胞上降钙素受体结合发挥抗骨吸收作用,还可缓解骨痛,适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中重度疼痛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骨痛。降钙素被认为可能成为治疗早期KOA的潜在药物,研究发现,除了可影响软骨下骨骨代谢外,降钙素还有直接的软骨保护作用。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面部潮红等,偶有过敏现象,可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做过敏试验。其他可见心动过速、低血压、虚脱、腹痛、头痛、胸压迫感、鼻塞、气短、眼痛、尿频、下肢水肿、四肢抽搐等。慎用于有支气管哮喘或病史者、肝功能异常者。建议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因有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

(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雌激素类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关节软骨,或间接作用于软骨下骨滑膜韧带等其他组织来治疗KOA。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雷洛昔芬,有抑制关节炎症和保护骨量丢失的双重作用,可显著减少KOA者软骨下骨损伤程度,对KOA有效,并降低骨折风险。

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潮热出汗、腿部痉挛;严重有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脑血管意外、肺栓塞。禁用于妊娠期妇女、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者(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视网膜静脉血栓者)、肝功能减退者包括胆汁瘀积、严重肾功能减退者、难以解释的子宫出血者以及有子宫内膜癌症状和体征者。与消胆胺(或其他阴离子交换树脂)同用可显著降低雷洛昔芬的吸收和肠肝循环。雷洛昔芬可轻度增加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浓度。

参考文献:

1.张程等.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27(4):618-621

2.刘姣等.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27(2):279-282

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5):413-431

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4):304-315

5.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3):189-194

6.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2):1541-1557

7.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1):803-806

8.中国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指南(2021)[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2):93-101

9.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4-5

10.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243-245

11.母义明等.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分泌代谢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8-103

12.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572-574

13.余伯龙等.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不良反应[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80-84

14.氯膦酸二钠防治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25(1):64-70

15.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5):523-528

作者:punoka   来源:好医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