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宇宙二级文明的踏脚石——戴森球,到底有多恐怖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地球资源濒临枯竭,我们该怎么办呢?

别担心,科学家早就给我们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在太阳系中建设一个巨型的太阳能,也就是我们要说的戴森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弗里曼·戴森就在关注能源问题

如果石油用尽,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呢?他并没有想着从地球上寻找能源,毕竟地球再广阔也不如宇宙,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了天空,瞄准了太阳。

1959年,戴森发表了一篇只有两页纸的论文,题为:《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

在文章中,他描述了一种高级文明,令其母恒星全部辐射能量的方法通过一种围绕恒星的壳状巨型结构,收集来自太阳的能量,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能量都会到达收集表面并被利用,而这份能量对人类而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戴森当时论文一出,举世哗然,用这种方式收集能量可谓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令人难以置信,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直径一个天文单位的戴森球将具有至少2.72×10^17平方千米的表面积

这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6亿倍,而太阳的能量输出功率大约是4×10^26瓦特

通俗来说,太阳几个小时的能量足够70亿地球人用一年。

戴森球工程绝对是人类有史以来想象中最为庞大的一项工程,所谓长城贴砖在这项工程面前,连九牛一毛中的万分之一都不算

可能大家认为这项工程只是一个遥远的幻想,或许要数百年之后,人类才能启动这项工程

但实际上,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也有机会见到这项工程的启动,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这样一项举世无双的工程也是要从一小部分开始起航的

在科幻小说中,人们总是将戴森球塑造成一个包裹太阳的坚固外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式,因为它需要非常巨大的抗张强度,而且容易受到大幅漂移的影响

再者宇宙中有太多的陨石和彗星,他们经常撞击到海洋表面,如果塑造成这种形象,戴森球估计很容易遭到毁灭性的重创,如果我们真的要启动戴森球项目,这层壳体最好可以做成由多种不同布局的太阳能收集器组成,也就是戴森云

戴森云模型就是由无数太阳能板位于不同的轨道上,他们单独存在,却又能通过无线传输互相联系,只要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在引力和太阳风的推力间取得平衡。

有专家认为,或许在50年之后,人类就开启戴森球的初步建设,由于其项目过于庞大,人们只能用循环方式逐渐启动,我们需要先建造戴森球的一小部分来为整个工程的其余工作提供所需的能量

只要一小部分太阳的能量被利用,就可以让接下来的建设效率倍数提升,现在人们需要倾尽地球之力启动第一步,但后续的资源该如何解决呢?要知道,这样一个大工程,就算是把地球拆了也不够用,对此,专家提出,我们可以拆解水星来获得材料,因为水星上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最急需的铁和氧,而且选择水星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距离太阳比较近,方便我们后期的运输

当我们能够在太阳周围布下第一步棋之后,事情可能就简单多了,人们用第一组阵列获得的能量,助力工程余下的工作,按照这样的时间计划水星大约将在第四个十年周期的时候被完全拆解,再也不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而水星从此将成为太阳系中的历史

由于戴森球所需资源巨大,我们接下来可能还要拆解火星、金星等等固体行星以及某些带外形星和任何附近的小行星

随着工程进度的攀升,我们拆解星球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拆解金星或许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在第一阶段建成之后,人们可以利用这部分能量研发超大规模计算机、建超大型恒星际探索引擎等等

让人类的科技进一步提升,走向新一阶段的文明,如果我们如此坚持下去,如果人类真的有机会将戴森球建设成功,我们最终会拥有每秒3.8×10^26瓦特的能量

而这也是我们进入宇宙二级文明的标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