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生气之原

      气的生成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的考点,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下面看一看肾在气的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的关系。
肾为生气之源

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所以说:“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医述》引《怡堂散记》)。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的关系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肺、脾、肾三脏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身之气是指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在内的全身上下、内外的所有的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是有主持和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

肺主气的生理功能,首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的这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与气的生成,尤其是与宗气的生成有关。宗气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聚于肺中而成。即如《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食人与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素问。六节脏象论》)因此,肺的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及其吸入清气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盛衰及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其二,与全身气机的调节有关。气机调畅须以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为前提,而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一呼一吸、交替不已,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条件。故此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气通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亦云:“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可见肺司呼吸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基础,故《血证论》曰:“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

肺的呼吸运动是与生俱来、伴人一生、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动,也是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故呼吸正常,则清气得入、浊气得出,宗气生成充足,全身脏腑组织得养,气机升降出入协调通畅。反之,若呼吸运动失常,则清气难入、浊气难出,宗气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而致变证百出;若呼吸运动停止,则清气不入、浊气不出,生命即告终结。故此孙一奎在《医旨绪语。原呼吸》中说:“人一离母腹,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死,以其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绝即死之速也。”

脾为生气之源,是指脾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的这一作用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脾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变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至全身。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即是对脾运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维持正常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够充养先天精气,并与自然界之清气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一身之气,从而发挥充养全身、促进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进行的作用。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说:“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方考。脾胃证治》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脏腑得养,机体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机体虚弱。“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是指肾为元气生成之源。元气发源于肾,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气。元气虽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须赖后天之精充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其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源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由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脏腑应用后剩余的部分,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之精能推动和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则能培育和充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为用,共同构成肾中之精,并化生肾中之气,即元气。故曰:肾为生气之源。正如《医门法律》所说:“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而生,故谓生气之源。”《脾胃论》亦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综上所述,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的方面强调肺脾肾三脏对于气的重要性。实际上,肺脾肾三脏相互之间是互助互用、密切联系的:肺司呼吸,“肺为五脏之天”(《理虚元鉴》);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地”,后天之“天”“地”相合,共同化生后天之气,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说。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相通,肺主气发源于肾”(张志聪),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充养、培育肾中的先天之气,二者互生互用,共同构成一身之真气。此一身之真气通过三焦敷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腠,发挥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能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弱,或导致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等。临床上对于气虚病证的治疗,从肺脾肾调治,常获卓效。故此《理虚元鉴》云:“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