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夜啼
   (概述)
  夜啼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的一种病证。古代儿科医籍中又称为儿啼、躯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约20小时,到1周岁仍要14一15小时。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的重要保证。啼哭不止,睡眠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啼哭又是新生儿的一种本能反应。新生儿乃致婴幼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因此,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着过冷或过热等,皆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不属病态。同时啼哭也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只是长时间反复啼哭不止方属病态.反之,新生儿若不哭,伴之不动、不吃等,乃是疾病笃重的表现,
  夜啼有轻有重。轻者不治而愈,重者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反映。因此在未找到夜啼的原因之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切勿任其啼哭而耽误病情。诚如《幼科释谜.啼哭原由症治》所说:“务观其势,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初生小儿初离母腹,由胎内环境转变为胎外环境,又因脏腑幼嫩,阴阳二气稚弱,调节及适应能力差,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乳食,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于平衡。一旦感到痛苦,就只能用啼哭来表达,病愈而啼止。但也有确无其它病证而夜间啼哭不止。此时的病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改变 初生小儿由羊水包裹的胎内环境转化为襁褓之中的胎外环境,初度昼夜,未经寒暑,感受有异。气血阴阳运行节律尚未调整。当寐不寐,时时啼哭。这种啼哭将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
  2.不良习惯 如夜间点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一旦习惯条件改变则啼哭不止。《幼幼集成.夜啼证治》说:“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3.胎禀脏气失和,喂养调护失宜 由于先天禀赋有偏,后天调护不当,而致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诸因,皆可夜啼不止。本节所论夜啼以此类病因为主。
  二、病理
  1.睥寒腹痛 脾为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喜温而恶寒。若孕妇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乃生;若用冷乳喂儿,中阳不振;或因调护失宜,腹部中寒,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阴胜则脾寒愈盛,故啼在夜间。白天阳气盛,阴寒之气得阳而暂散,故白天能安然入睡。
  2.心热内扰 若孕妇内蕴郁热,恣食辛热动火之食,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或婴儿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心火上炎,心中懊侬难言,烦躁不安而啼。夜间阴盛阳衰,阳入于阴则入静而寐。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止。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人寐,正气稍复,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3.暴受惊恐 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神志不宁,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4.脾虚肝旺 若喂养不当,少见阳光,营养失调,积滞内生,郁而生热,肝失调达疏和,难伸刚直之性,烦躁叫扰而哭闹不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夜啼的诊断依据是:
   1.入夜定时(多在于时左右)啼哭不止,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静。
   2。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
   二、鉴别诊断
   1。生理性哭闹 哭时声调一致,余无其它症状,在经过详细检查后未发现病理状态,此时应考虑为生理性哭闹。大多因喂养不当,缺乳或护理不善引起.
   2.病理性哭闹 应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常有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声.
   (2)消化系统疾病 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消化不良时,可由肠痉挛所致阵发性腹痛引起,哭声呈阵发性,时作时止,昼夜无明显差异;脱水时哭声无力或嘶哑,急腹症(如肠套叠)时可引起突然嚎叫不安,伴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病儿常烦躁不安,易咳,好哭;营养不良小儿常好哭,但哭声无力,易烦躁。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由于声带发生粘液性水肿,虽能哭闹,但哭声发哑。
   (4)其它常见病 如感冒鼻塞、重舌、腹股沟斜疝、口腔炎、疮疹性咽峡炎、中耳炎及皮肤感染、蛲虫感染等,常伴有夜间哭闹。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疾病轻重 小儿夜间啼哭,白天入睡,哭时声调一致,又无其它病证,此等夜啼病情轻,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辨证。若分娩时有损伤,哭声尖厉、持久、嘶哑或哭声无力、昼夜无明显差异,多属严重病变的早期反应,病情较重。
   2.辨虚实寒热 哭声微弱,时哭时止,四肢不温,便溏,面色白者属虚寒;哭声响亮,啼哭不止,身腹温暖,便秘尿赤者属实热;惊惕不安,面色青灰,紧偎母怀,大便色青.面色时白时青者属惊啼.
   二、治疗原则
   调整脏腑的虚实寒热,使脏气安和,血脉调匀是治疗夜啼的主要原则。若五脏元真通畅,气血循行有度,昼夜阴阳交替有序,势必安然入睡.因此,一般不必多用镇潜安神之剂,是不安神而神自宁。
   三、分证论治  

1.脾虚中寒
  证候表现 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兼面色咣白,恶寒蜷卧。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肠鸣.腹部胀气,喜温熨抚摩,口唇淡白,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沉。
  辨证要点 多见于初生儿或小婴儿,啼哭以阵哭为主,推测系腹痛所致,因痛而啼.痛解而安,常伴有脾阳不振的虚寒症状,也可能兼有气滞积停的肠胃症状。
  治法主方 温脾散寒,理气止痛。匀气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陈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炙甘草、红枣等。寒甚者加艾叶、当归;虚甚者加太子参;时而惊惕者加蝉蜕、钩藤;食滞脘胀加麦芽、谷芽、焦山楂,重者加莱菔子、枳实。
  本证也可用乌药散治之.取乌药、高良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白芍、香附疏肝和睥,祛寒止痛。若见蜷卧、面色苍白、大便较溏者,可用小建中汤加味;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弱者,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同时也可配合佩带肚兜、艾灸神阙等治法。注意保暖,尤其腹部宜温。
  2.心热内扰
  证候表现 入夜而啼,哭声洪亮,见灯尤甚,烦躁不安,面红唇赤,大便干结,小便浑浊,舌尖红,舌苔黄,指纹紫滞。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心火较旺的婴幼儿。除入夜啼哭不止以外,尤以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为主要兼证。面红尿赤便秘,舌尖红.苔黄也系心经积热所致。
  治法主方 清心泄热,导赤除烦。导赤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等。热盛者加黄连,名黄连导赤散;湿胜者加茯苓、滑石;烦躁叫扰者加栀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乳食不化者加麦芽、生山楂、莱菔子等。
  本证也可用琥珀、钩藤各3g,黄连6g,共为细末,取0.5g涂于乳母乳头上令小儿吮,或开水冲服。
  3.暴受惊恐
  证候表现 入夜而啼,啼声较尖,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质正常,脉数,指纹青。
  辨证要点 小儿神气怯弱,若胎禀虚弱,复因惊骇而致夜啼,故兼恐惧不安,声音触动等突然刺激均可使啼哭加重。其因心气虚,其标在惊恐外受,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心虚胆怯,因惊而啼。
  治法主方 补气养心,定惊安神。远志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人参等。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磁石、菊花;乳食积滞者可加炒麦芽、砂仁;腹痛便溏者可加炒白芍、广木香等。
  本证也可用琥珀抱龙丸清化痰热,安神定志,兼调脾胃;还可用朱砂安神丸镇惊安神,但只能短时期少量服用,不宜长服。
  4.脾虚肝旺
  证候表现 入夜而啼,哭声无力,烦躁叫扰,辗转不安,纳少,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寐中盗汗,大便色青,舌淡红,苔薄白,指纹紫滞或淡。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乳幼儿。因日照不足,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引起,大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的小儿。其属积滞初起,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则肝旺。故烦躁叫闹,、睡眠不安,时而啼哭。
  治法主方 健脾柔肝,消积宁神.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柴胡、白芍、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龙骨、生牡蛎、龟版、鸡内金等.积著者加谷麦芽、生山楂;惊惕不安者加钩藤、蝉蜕、淮小麦等。
  本证若以脾虚为主要见症时,、也可用六君子汤加味;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时,也可用归脾汤加减,适加平肝壮骨之味。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小儿七星茶 用于脾虚肝旺证。
  2。琥珀抱龙丸 用于暴受惊恐,脾虚挟滞者。
  二、单方验方
  1.甘麦大枣汤(炙甘草5g,淮小麦30g,红枣20g)煎汤内服,不拘多少。用于原因不明,寒热虚实不著之夜啼。
  2.蝉花(蝉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者)12g,煎汤内服。用于原因不明,兼症不著之夜啼。
  3.蝉衣6只(去足),钩藤6节,甘草、薄荷各0。5g,生龙牡各2g,水煎服。适用于不明原因之夜啼.
  三、药物外治
  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新生儿及小婴儿贴膏药恐易损伤皮肤,可改为醋调或水调敷脐部.用于脾虚腹痛之夜啼。
  四、针灸疗法
  1.取中冲穴,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夜啼。
  2.艾灸神阙 将艾叶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能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灸7 日。用于脾寒之夜啼.
  五、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翳风与风池连线之中点)。惊骇者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
  2。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双),由轻到重,交替进行。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用于惊啼。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穿着冷暖适宜,勿着凉,勿过热。
  2。孕妇及乳母勿多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
  3.勿受惊吓,保持环境安静:

  4.不抱怀中睡眠,不通宵开灯,不将光源正对儿眼,.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护理
  1.寻找导致啼哭的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料刺激等。并予解决。
  2.检查衣服被褥、包被内有无异物,皮肤上有无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3.合理喂养,饥饱适度,及时添加辅食。
  4.居室阳光充足,并有适当的户外活动,睡眠时使室内光线暗淡。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
  《圣济总录.小儿门.小儿夜啼》:“经谓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夜为阴盛之时,凡病在阴者,至夜则邪气亦盛,婴儿气弱,脏腑有寒,每至昏夜,阴寒与正气相击,则神情不得安静,腹中切痛,故令啼呼于夜,名日夜啼。”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啼哭》:“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脏气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赤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散。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冬、灯芯,甚则加川连、龙胆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医学入门。胎惊夜啼》:“上夜惊啼多痰热,仰身有汗赤面颊;下夜曲腰必虚寒,甚则内钓手足掣;客忤中恶哭黄昏,乳饮方哭烂口舌。”
  (现代研究}
  一、内治法研究
  马仁智等报道,用蝉灯饮治疗婴儿夜啼症25例。年龄最大10个月,最小者54天。患儿发病之前多患有其它疾病,经治愈后而出现夜啼。方取蝉蜕、灯心草各3g,每日l剂。水煎分3—4次喂服,连服2—3剂。服3剂不愈者视为无效。结果23例治愈。其中服2剂而愈者15例,服药3剂而愈者8例。方中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息风止痉等功效;灯心草性甘淡寒,归心、肺、小肠经,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等功效.二药气味清轻,尤宜于婴儿病后体弱,余热未尽,虚烦不寐,惊哭夜啼之症。
  曹春芬等用钩蝉芍苓汤治疗小儿夜啼症33例。处方:钩藤6—8g,蝉蜕l-3g,酒白芍、茯苓各6~10g。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者加川连l一3g,麦冬3-6g;烦躁不安,指纹青紫者加百合6一19g,生地3一lOg,每日1剂。治疗结果:近期治愈30例,无效3例,远期治愈27例,3例复发。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认为小儿夜啼受寒者甚少,过热者较多,故拟清热定惊安神为治则.钩蝉芍苓汤方中,蝉蜕祛风清热镇惊;白芍平肝镇惊,茯苓宁心安神。四药现代药理研究都提示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王述溢认为婴儿初离母体,胃肠空虚,初纳奶乳,胃肠功能开始运转,肠壁蠕动,气体充盈,上下攻冲,多呈肠绞痛,阵阵发作。若护理不当,使腹受寒邪所侵,乳食滞停,中焦气机阻遏,不通则痛,夜间属阴,故入夜腹痛而啼哭。啼叫曲腰,肠鸣漉漉,扬手掷足,啼叫过多则引起脐突于外,所以夜啼、盘肠气痛、脐突可合为一体治疗,采用《幼幼集成》调中散(木香、川楝子、炙甘草、没药、肉桂、青皮、炒莱菔子、槟榔各1g,枳壳、茯苓各3g)水煎服,日l剂。热啼加黄连、木通、竹叶;惊啼者加钩藤、天麻、琥珀,共治疗684例夜啼症。其中痊愈658例,占96.19%;好转19例,占2.78%,无效7例,占l.03%。
  二、外治法研究
  王彩玲用推拿法治疗小儿夜啼284例,具体取穴及手法是:阴阳穴合法50次,睥土穴推法300次,天河水穴清法100次,肝木穴推法100次,小天心穴和三阴交穴揉法各100次,神门穴捣法150次,十王穴插法100次,并根据病情适当加穴.手法轻重及操作时间均依辨证所见决定,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中不服任何药物.结果,经1—3个疗程后,痊愈206例,好转6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6.8%。
  熊光天等报道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双侧关冲、少冲、少泽,每穴出血4—5滴,治疗夜啼,常获佳效。
  黄炳初报道用乌药、僵蚕各10g,蝉蜕15g,琥珀3g,青木香6g,雄黄5g,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取上药10g,用热米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涂在敷料上,敷脐。每晚换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治愈。
  王天峰等用耳穴压豆配合王氏保赤丸口服治疗小儿夜啼102例,取主穴心、脑、神门、内分泌,配穴取脾、胃、大肠、小肠。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棒消毒耳部,然后准确取穴,将王不留行籽以胶布固定于穴位上。再以拇食二指适度对揉3—5秒,并嘱患儿家长如法每f=t压耳穴4—5次,每2—3天换贴1次,3次为l疗程。同时口服王氏保赤丸,每日2次,每次5—15粒,7天为1疗程。疗效判断标准:以治疗1—3个疗程后夜啼及所伴随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l一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以治疗3个疗程后夜啼次数减少z/3以上,伴随症状消失或部分消失,随访l一3个月无反复为显效;以治疗3个疗程后夜啼次数及伴随症状基本无改变为无效。治疗结果:痊愈9l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认为耳穴压豆方法简便,能刺激耳廓穴位及末梢感受器,调节内分泌,从而起到健运脾胃、宁心安神作用。王氏保赤丸能化疳积、补脾胃、清心热、安心神,长期服用有强壮之功。

(0)

相关推荐

  • 钩藤:清热平肝祛风 降血压 治呛咳——Earls360馨醫堂

    钩藤为茜草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茎枝.性味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之功效. 钩藤的临床应用广泛,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由于现代研究的深入,对其药 ...

  • 知了昼鸣夜息,蝉蜕可治小儿夜啼小儿夜啼证...

    知了昼鸣夜息,蝉蜕可治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证,晚上哭闹不睡眠,用蝉蜕就有不错的效果不.赵绍琴先生曾传一方治夜啼,用蝉蜕三个.牛蒡子七粒,煮水内服,小儿夜啼可以一试. 说起用为什么用蝉蜕治疗小儿夜啼,古人 ...

  • 夜啼.古今医鉴

    夜啼 明代:龚信 方 安神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神. 蝉蜕七个,下半截为末,初生抄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 或者不信,将上半截如上服,复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 花火膏 治邪热乘心,焦躁夜啼 ...

  • 《古今医鉴》夜啼

    方 安神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神. 蝉蜕七个,下半截为末,初生抄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 或者不信,将上半截如上服,复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 花火膏 治邪热乘心,焦躁夜啼. 灯花三颗,以乳 ...

  • 《古今医鉴》

    痔漏 脉 沉小实者易治,浮洪而软弱者难治. 病 夫痔漏者,肛门边内外有疮也.若成 不破者,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沥久不止者,曰漏也.由乎风.热.湿.燥合而致之.其状有五∶曰牡,曰牝,曰脉,曰 ...

  • 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

    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

  • 新刊古今医鉴

    新刊古今医鉴

  • 【《药性\药性赋/古今医鉴》】三

    业医之道,药性为元.品味虽多,主治当审. 人参补元气,泻虚热而止渴,色苍肺实休凭. 黄芪补三焦,敛盗汗而抵疮,肥白卫虚宜准. 白术健脾强胃,主湿痞虚痰. 苍术发汗宽中,导窠囊积饮. 茯苓安惊利窍,益气 ...

  • 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 16卷

    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 16卷

  • 新刊古今医鉴 八卷

    新刊古今医鉴 八卷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化湿利水方剂类 11. 胃苓汤《古今医鉴》

    11. 胃苓汤<古今医鉴> 组方:苍术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陈皮15克 厚朴15克 芍药15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大枣5枚 适应症:用于 ...

  • 麻疹.古今医鉴

    麻疹证治例 按麻疹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发热必大,与血分煎熬,故血多虚耗,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当从缓治,所以人参.白术.半夏燥悍之剂,升阳升动,阳气上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