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价格基期变化的实际GDP构造方法

EV视点提出了一个考虑价格基期变化的实际GDP构造方法,也是我们在《一个适合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集(持续更新…)》中采用的方法。该方法与查涛等【1】构造并维护的价格基期固定的实际GDP具有互补性,都明显优于根据Wind数据库的“GDP平减指数”反算的实际GDP。实现本文方法的EViews代码已上传,可点击文末“百度网盘”小程序的二维码,或链接地址下载。按照代码注释,略加修改即可使用。

一、数据缺失的实际GDP

国内公布的实际GDP季度值(或说“不变价GDP当季值”)存在缺失,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研究与分析。以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Wind数据库为例,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四个与实际GDP季度值有关的数据,如图1、图2所示。

图1展示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Q1—2021Q1的实际GDP当季值和累计值。显然,这两个数据存在严重缺失。两个数据都是自2007年1季度才开始有连续季度数据;而实际GDP累计值此前还有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

图1:实际GDP季度值存在缺失

数据来源:Wind

图2展示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Q1—2021Q1的实际GDP当季同比增速和累计同比增速。幸好这两个数据没有缺失,为推算缺失的实际GDP季度值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已有信息,推算出尽可能与这些信息一致的实际GDP季度值。

图2:实际GDP增速数据没有缺失

数据来源:Wind

二、已有构造方法的问题

考虑到方法典型性,本文重点讨论两种构造方法。

(一)平减指数反算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的介绍【2】,中国的“不变价 GDP生产核算主要利用缩减法或外推法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例如,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等于农业现价增加值除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林业不变价增加值等于林业现价增加值除以林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然而,一般研究人员难以获得国家统计局那样详细、权威的分行业现价增加值和相应价格平减指数。所以,我们无法像国家统计局那样,先分别核算各行业的实际增加值,然后再加总得到实际GDP。但是,可以照此思路,用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反算出实际GDP。进一步,考虑到国家统计局目前没有公布GDP平减指数,暂时只能使用Wind数据库构造的指数。

尽管不清楚Wind数据库构造指数的细节,但是按照宏观经济学对GDP平减指数的定义(Blanchard & Johnson,2013)【3】,应该可以用名义GDP除以这个指数来得到实际GDP。图3给出了实际GDP季度值的反算结果,图4给出了由该结果进一步计算的实际GDP增速。显然,无论是“季度值”还是“增速”,这种反算结果都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差异明显。所以,简单粗暴的“平减指数反算法”结果很不靠谱。

图3:实际GDP季度值存在差异

数据来源:Wind

图4:实际GDP增速存在差异

数据来源:Wind

(二)价格基期固定的方法

亚特兰大联储的查涛教授等人自2015年就构建并维护着一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了许多应用,可以从网站直接下载。该数据库中的实际GDP构造,采取了将价格基期固定在2008年的方式。

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直观,并且构造出的实际GDP季度值的“当季同比增速”、“累计同比增速”数据与官方公布数据较为一致,如图5、图6所示。但是“累计值”数据则与官方公布数据差异较大,如图7所示。

图5:实际GDP当季同比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Higgins & Zha (2015),Wind

图6:实际GDP累计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Higgins & Zha (2015),Wind

图7:实际GDP累计值对比

数据来源:Higgins & Zha (2015),Wind

这是由于查涛教授采用了“价格基期固定”的方法导致的。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张冬佑的介绍【4】,“中国不变价GDP核算采用的基年先后有六个:1952-1956年期间以1952年为基年,1957-1970年期间以1957年为基年,1970-1980年期间以1970年为基年,1980-1990年期间以1980年为基年,1990-2000年期间以1990年为基年,2000-2005年期间以2000年为基年。从2006年开始,GDP核算的基年更换为2005年,每5年换一次基期,逢0逢5的年度为基年。”

所以,在考虑“价格基期变化”的背景下构造出实际GDP季度值,不仅让增速与官方数据尽力一致,也让水平值与官方数据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三、EV视点的构造方法

鉴于国内“从1992年开始,开展季度GDP核算”(许宪春,2019),我们构造1992年以来的实际GDP季度值。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实际GDP累计年增速,计算因价格基期调整而导致的“基年跳跃”。如图8中的椭圆所示,从视觉上就可以看出,在2011、2016和2021年的实际GDP季度值都存在水平跳跃。这种跳跃正式由于价格基期调整造成的。根据张冬佑的描述,以此类推,在2001和2006年也会存在相应的水平跳跃。为了得到平滑的季调数据,必须先计算出这些基年跳跃值。以2011年为例,当年实际GDP累计年增速为9.6%,按照2010年实际GDP累计值320103亿元计算,2011年实际GDP累计值应为350833亿元。但是,官方公布的2011年实际GDP累计值为451480亿元,两者相差100647亿元。由于要计算的是实际GDP当季值,因此将这个全年差额平均分配到四个季度中。从而,价格基期变动导致实际GDP季度值比上年跳跃了25162亿元。

图8:价格基期变化导致的实际GDP跳跃

数据来源:Wind

第二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的实际GDP季度值和当季同比,反算从2006年直到1992年的实际GDP季度值。在反算过程中,要区分两类年份,一类是紧跟基期后面的“跳跃年”,一类是其它年份,称为“普通年”。具体而言,在1992-2006年间,基年有两个,分别是2000和2005年,因此跳跃年是2001和2006年;其余年份为普通年。在反算基年(2000和2005)实际GDP季度值时,要先将跳跃年(2001和2006)的实际GDP季度值减去当年跳跃值,然后再进行反算;在反算普通年的时候,则可直接反算。最终的反算结果如图9所示,这就是考虑了“价格基期变化”后构造的未经季节性调整的实际GDP季度值,记为“rgdp”。其中,阴影是价格变化的基年。

图9:考虑价格基期变化的实际GDP季度值(季调前)

数据来源:EV视点

第三步:使用X-13-ARIMA-SEATS程序对图9中的原始数据进行第一轮季节性调整。得到的季调数据记为“rgdp_sa”,如图10所示。

图10:考虑价格基期变化的实际GDP季度值(季调后)

数据来源:EV视点

第四步:逐步减去基期跳跃值,得到平滑的实际GDP季度值,记为“rgdp_sa2”。例如,前文计算得到2011年的跳跃值是25162亿元,则在2011年1季度至2021年1季度,将第三步得到的“rgdp_sa”全都减去25162亿元。最后平滑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季调、平滑后的实际GDP季度值

数据来源:EV视点

第五步:对平滑的实际GDP季度值进行季节性调整。事实上,在第四步完成后,EV视点构造的数据已基本完成。只是经观察,我们认为1997-2002年的一季度仍然残存着季节性。故针对这个区间引入虚拟变量,进行第二轮季节性调整,调整后的数据记为“rgdp_sa3”,如图12所示。

图12:季调、平滑后的实际GDP季度值

数据来源:EV视点

四、上述构造结果靠谱吗?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比构造结果是否可靠:

(1)构造数据的累计值与官方公布的累计值,如图1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构造的实际GDP累计值(用rgdp_sa计算)与官方数据高度重合,从这个角度看,该数据优于图7展示的查涛等构造的数据。

图13:实际GDP累计值对比

数据来源:EV视点,Wind

(2)构造数据当季同比与官方公布的当季同比,如图14所示。我们用“rgdp”序列计算普通年的同比增速,用“rgdp_sa3”序列计算跳跃年的同比增速。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构造的实际GDP当季同比增速,在普通年与官方数据高度重合;但在跳跃年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将累计年跳跃平均分配在四个季度导致的)。从这个角度看,该数据与图5展示的查涛等构造的数据各有千秋。

图14:实际GDP当季同比对比

数据来源:EV视点,Wi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