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以来,童朝晖走遍了中国每一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连续抗疫226天,行程1.5万公里,童朝晖:国有需要,随时出征
“我是一名老党员。”这句话,童朝晖总挂在嘴边。
2003年临危受命担任非典病房主任,收治的百余名患者无一例死亡;
2008年发现了北京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
2013年诊治了北京第1例H7H9患者;
2019年8月发现并成功救治北京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
2019年11月诊断救治100多年以来北京首次出现的两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
2020年1月援鄂抗疫,制定新冠肺炎救治方案……在与病毒的一次次较量中,童朝晖也不断成长,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的他,入党誓言和从医初心却从未改变,“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冲锋在前是党员的担当”,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党员,童朝晖一次又一次白衣执甲义无反顾,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1983年,童朝晖考入湖北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的他受到老师的格外关注。“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是那时童朝晖最朴素的想法。每个月写一份思想汇报,每周还要拿出一个晚上去上党课,童朝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活动组织能力获得认可。1986年5月4日,童朝晖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宣誓那天,面对党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好医生。”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医生?童朝晖认为,临床工作一定要贴近病人,守在他们身边。本科最后一年是实习期,大部分实习生都只是在旁边看看,基本上没有动手的机会。爱钻研肯动手的童朝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接近病人的机会——那时候,童朝晖与临床带教老师住一个宿舍,晚上一听到有手术机会,童朝晖就跟过去,渐渐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甚至一晚上连续主刀5台阑尾炎手术。在内科实习时,晚上往往会有因农药中毒的病人。那时没有监护仪,心率血压需要医生动手去测量,童朝晖就搬个板凳坐在病人身边,每隔一会儿测量一次,整宿不睡觉。
“守在患者身边”这个习惯,童朝晖一直保持着。2020年01月18日,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抵达武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太多的未知与恐惧,童朝晖一头扎进病房,两天时间看完了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通过观察他发现,和非典患者多为年轻人且只攻击肺部不同,新冠肺炎起病隐匿,而且表现为多器官受累,年龄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易感人群,病亡率高。他迅速做出判断,重症患者的救治要作为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武汉每天只有200人的核酸检测能力,不少潜在患者因来不及做核酸检测而没能收治入院,童朝晖立刻建议,加入临床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CT影像,把病人及时隔离起来,给予积极救治。看到医务人员对有创的插管治疗有顾虑,一些年轻医生掌握不好分寸,童朝晖联合其他专家专门制定了气管插管流程,对什么时候插管、怎么插管、如何做好防护,一一作出解答。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趴在患者面前,查看患者气管插管位置、气囊压力、呼吸机模式以及参数设置等,甚至连床单元的摆放细节都不放过。“适宜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软一些,比嘴唇摸着要硬一些,”他的这些临床经验,都是在一线中得来的。
标准的治疗规范逐步建立,童朝晖第一个提出:要在各个援鄂医疗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短时间内聚集了这么多医疗队,没有组织管理不行。”童朝晖建议,医疗队队长负责救治工作,党支部书记负责统筹管理,协调各方资源,同时做好思想工作。事实证明,正是这一个个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取得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北京、哈尔滨、吉林、青岛、石家庄、通化……去年(2020年)以来,童朝晖走遍了每一个“抗疫战场”,连续抗疫226天,行程超过1.5万公里,“国有需要,我会随时再出征”。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大量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出征时,街道空荡、病毒肆虐;归来时,人潮涌动、大地回春。在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童朝晖动情地说:“我始终为举国同心、医患共创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而自豪和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