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之光:谁让中国人吃饱了饭?

2021-04-24 21:11:10

中国人喜欢说“民以食为天”,这不仅仅是说中国人“好吃”“会吃”,实际上更是点出了一个困扰了中国人千年的难题:到底如何让全体中国人都能吃饱饭?

我国经历过长达千年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虽然“自给自足”,但实际上人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不说遇到战争、灾害,只要家庭稍微出现一点变故,就很容易“揭不开锅”。再加上清末民国时期,我们所经历的百年屈辱,让许多中国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吃饱饭根本是一种奢侈。

那么到底是谁让中国人吃饱了饭?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内忧外患,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长期在死亡线上挣扎,吃不饱饭是家常便饭。在1943年,还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河南有近300万人受灾。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才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众所周知,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但地形地貌复杂,耕地面积少。数据显示,我国可耕地面积仅有印度的2/3,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要用这7%的面积养活世界22%的人口,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个难题。

不过,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完成了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还实现了全面脱贫,带领中国人民走在了更加富裕的道路上。

那么,我们是怎样完成“让中国人民吃饱饭”这一项千年以来似乎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的呢?历史教科书上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我们重要的转折点,是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终于让中国人民都能够吃得饱饭。

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包干”确实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光靠“积极性”就能生产出足以养活世界22%人口的粮食吗?显然是不行的,中国人民最终能吃得饱饭,靠的还是科学。

更多可以耕种的地

要让中国人民吃得饱饭,当然首先需要的就是更多的粮食,最简单的逻辑推导来说,只要有更多的耕地,我们就能够种下更多的粮食、取得更大的收获。

那么更多的耕地怎么来呢?最直接的是开垦。在大家都知道“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故事,这就是在我国耕地开垦时期,国家动员大量知识青年到东北进行大规模开垦的“垦荒运动”,东北的黑土地无疑是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保障。

另外,新中国还组建到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建设,扩大了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光是这东北和新疆的耕地面积就增加了500万公顷,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增加更多的耕地,除了开垦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改善土壤结构,让更多土壤变成适于耕种的土地。我国的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土壤也不相同,例如我们在东北拥有着营养物质丰富的黑土地,而在华南地区分布着红土地,西北地区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更加熟悉的黄土地。

不同的土壤属性导致了各地所种植的农作物必定有所不同,这也会导致各地粮食产量的不平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国人民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运动,农民们大规模发展山坡梯田、平整土地、增加土壤厚度,让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除此之外,我国还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运动,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样大规模的造田运动破坏了生态环境,长久而言对我国不利,但在当时,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造田运动确实也为我国的粮食产量增加贡献了一份力量。

只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又成了我们新时代的新任务。

更多能够浇灌的水

粮食的生长,不仅需要合适的土壤,还需要水源的滋润。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是“看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甚至是绝收。

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可以在丰水年份储存多余的水,减少洪涝灾害;又可以在干旱年份引水灌溉,以确保农业用水,从而减少天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尽管也有类似郑国渠、都江堰这样著名的水利设施,但对于幅员辽阔的我国来说,这屈指可数的水利设施显然不够用。

建国后,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而提出要兴修水利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全国开始大量修建水库和其他水利工程,截止到1976年,我国已经建成大小水库8.5万座、人工河道近100条,著名的红旗渠、密云水库都是为了灌溉所修建的水利设施。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领导了对于国内江河的治理工程,尤其是对于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等重点江河的综合治理工作。

对于江河的治理,大大减少了江河的洪涝灾害、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农业环境,也减少了我国农业生产因为洪涝灾害受到损失的几率,稳定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让我国人民能够过上吃得饱饭的日子。

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江河的治理,我国农业产量大大提高,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而要组织这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工程,并不是小农经济或者“大包干”的个体模式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完成这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高产的水稻基因

当然,提到让中国人民吃得饱饭,我们普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不得不提的人当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农作物种子的改良和研究,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先生在1953年服从分配,前往湖南任教。在湖南,袁隆平先生意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并由此开始了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1974年,袁隆平先生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而后,袁隆平先生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比一般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让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真正让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了可能。

当然,我国粮食作物的研究不仅仅是袁隆平先生一人能完成的。事实上,我国在1956年就已经培育出了一个水稻矮秆品种,而后又有不同的水稻品种相继问世,适应于不同土壤、不同气候的水稻让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水稻作为成为了可能。

例如,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适合在我国东北地区生长的高寒水稻,让原本没有生产优势的东北成为了全国水稻种植的主产区,东北大米更是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优质大米。

例如,袁隆平先生的团队不仅研究出了亩产超过1500公斤的双季稻,更是研究出了能够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这一突破无疑能够又一次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更是能够向世界进行推广,帮助世界上更多的落后、贫穷的国家摆脱粮食危机。

更先进的农业科技

最后,能够提高粮食产量的还有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农业科技,例如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

现在有许多人想追求所谓的天然、有机,购买农产品的时候总想要买到不施化肥的天然产品,但实际上,施肥本就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步,而化肥更是我们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

有很多人“看不上”化肥,觉得用化肥的农作物都是被“催熟”的,但实际上化肥的生产工艺并不简单,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化工体系,人们也无法生产出化肥。

简单点说,化肥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产物,用科学的手段对农作物施肥,能够有效地帮助农作物提升产量,也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同样的,除草剂也是让我国粮食产量提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过去,我国国产的除草剂效果不好、进口的除草剂价格又很高,如果不用除草剂,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人工除草,这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提升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了国产百草枯,这种除草剂除草性能优越,打到草上很快就会起到除草的效果,而遇到土壤就会钝化,不再发挥作用。

简单点说,国产百草枯不仅除草效果好、见效快,不会伤害到植物的根,也不会残留在土壤和农作物中,而且价格还便宜。这样优质的除草剂被大量应用之后,无疑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各种先进农业用具的发明和应用,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粮食产量。

这些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大大增加了了我国粮食的产量,也最终解决了中国人民千年以来都没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如何让中国人民都能吃得饱饭?

总结来说,让中国人民吃得饱饭,不是一个个人、甚至于某个集体可以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需要高瞻远瞩的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几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努力,才最终用智慧和汗水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耀,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共和国之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