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国语玩坏了的闽南童谣 1

闽南童谣的母语只能是闽南话。闽南话就是闽南童谣的亲妈,国语就是后妈。非要让孩子跟后妈过,就只能成为陷入后妈魔爪的Cinderell。

不信,我们来看一下这首网上搜到的闽南童谣:

揾孤鸡

   揾孤鸡,覕伊密,白鸡仔,去找贼,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无,做乞食婆。

是不是有看天书的感觉?是不是有怀疑人生书都白读的感觉?“曾经有一段话摆在我的面前,我每个字都认识,却一点也没明白它们的意思,如果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想对这段话说三个字:去死吧。如果非要给这句话加个期限,我希望是:马上去。”

因为这是首闽南童谣。闽南童谣!闽南的!在闽南语中,保有着很多独特的古汉语语境,仅仅音译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更何况,有的闽南语在国语的读音里,是没有这个发音的,它只能是用音译+意译而成。

“揾孤鸡”并不是“找单独的一只鸡”。我刚看到时,误以为是在说“驼背的人”,在闽南语中,驼背的人叫“揾孤精”。可是读来读去,总是很别扭,翻来复去读了几十遍,在脑海中捕捞了好久,才终于找到了它正确的打开方式。

“揾孤鸡”只是一个蹩脚的国语音译,其实更精准一点,应该是:嗡枯鸡,翻译出来是——捉迷藏。

在闽南话里,人为地把眼睛蒙上(不包括先天视盲),看不到,这叫做:“嗡”。而“孤鸡”并不是指鸡,养鸡人在叫鸡仔回笼时,嘴里会发出“啧啧啧……”的声音,这种引鸡的动作在闽南称为”枯鸡仔“。当这个人去找人时,就好象是养鸡人在叫鸡回笼一般,这就是“揾孤鸡”或者说“嗡枯鸡”,也就是“捉迷藏”。

“覕伊密”,这如同天书一样的词,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覕”这个字的发音跟汉语完全不是一码事。汉语有两个读音,一个比较贴近一点:“mie”,意思是寻找。在闽南话里,这个“覕”,这是一个入声字,近似于:“mi”,是带有很强烈躲藏的意思。它不是藏起来,而是深深的躲匿。“伊”不是指她,而是音译,连词,无实际意义。“密”是意译,在汉语里是找不到这个闽南语的发音的。“密”和“覕”连起来用,就是叫人匿深点,别被发现。

“白鸡仔,去找贼”。“白鸡仔”指的就是这个找人的人,因为他要去“孤鸡仔”,所以他是“白鸡仔”。“去找贼”,贼是躲起来,不能让人发现的;如果不是贼,那就不需要躲了,它形容躲起来的人就跟贼一样。同时要注意,他是“找”贼,不是“抓”贼。非常地形象。

“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有”是倒置式,应该是“若找有”,也就是:如果找到了。“做新妇”,新妇就是媳妇。音译+意译的结合体。

“找若无,做乞食婆。”。“乞食”就是乞丐,“乞食婆”就是乞丐婆,它代表的是那些孤苦零仃,无人可怜的妇女。

“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无,做乞食婆。”其实说的意思是:找到了就开心得好象娶媳妇一样(不用再做“白鸡仔”了),没找到,就跟乞丐婆一样可怜(还得四处去找那些躲起来的人)。

揾孤鸡

   揾孤鸡,覕伊密,白鸡仔,去找贼,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无,做乞食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