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的“七日自愈”

世界上许多国家及民族都把“七”视为一个神秘数字。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一文中,谈到中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一种现存文献失载的记日法,按月亮盈亏,从月初至月末七天为一段,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古人认为月死于东而生于西。《易经》中三次提到七,都表示先凶险后化吉。《易·既济·六二》爻辞:“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是说妇人丧失了车子上的蔽饰,不用追觅,七天后便失而复得。《易·震·六二》爻辞:“震来,厉;亿丧具,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意思是雷击人,有危险;丢失丧具,不用追觅,登高于九陵之上避之,七天以后必将复得。《易·复》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说在路上走,七天打一来回。基督教认为,上帝七天内创造万物,因此以七天为一周,星期日为安息日。英国作家伦纳德·法拉曾写过一本《七的探源》,认为5000年前七个外星人乘坐七艘宇宙飞船造访地球,从而使地球上出现了七大奇迹,七种音符,致有《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中东各教派中也有七个天使分别来自七个天国的故事;玛雅人认为他们祖先是七个山洞的七个神仙等等。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内经》中曾有以七日为疾病转归之关戾点的论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伤寒论》第八条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病气在经络中循行到了尽头,故其主证头痛到七日可以自愈。王叔和《脉经》继承了这种认识,又提出以针刺截断阳明经传经为治,《脉经·卷七·病可刺证第十三》文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当自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见愈,把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与《易经》的“七日来复”有关。按象数易学家们解说,“七”是“阳爻之象”,故《复卦》及其《彖传》的卦爻辞均有“七日来复”。如《复卦》曰:“复亨,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传·复》“七日来复,天行也”。认为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的小周期,说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内经》“法于阴阳,得于术数”,以六七日间符应《易经》“七日来复”。《伤寒论》既为“述经叙理”之“论”(《文心雕龙·论说》:“述经叙理曰论”),仲景的此条可谓合《内经》、《易经》的经旨。汉魏时代以“七”为吉祥,《东方朔占经》和《岁时书》都以七日为“人日”,言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把灵辰大吉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节”。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诗》名传千古,诗曰:“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一年,人归落雁后,思发有花前。”古代还开展“人日登高”的健身活动。《汉书·律历志》,用七为三才四时之始来解释七的重要性,说:“七者,天地人四时之始也。”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在《文体通释叙》中说:“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汉魏学者自谦,言能通晓大半,故书名篇名多用七,如枚乘《七发》、崔瑗《七厉》、曹植《七启》、王粲《七释》、桓麟《七说》等等。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系自谦而又有数之喻。《伤寒论》著于素尚言“七”的时代,自愈之日的病情又与七日来复相合,便将“七日愈”写进条文,这也是文化情愫的体现。但更主要的是,古人认为“七”是气化规律的概括,这是对《易经》“七日来复”的发展。宋代戴侗在《六书故》中说:“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皆曰七。气化曰七,形化曰变,《易》曰变化者,密移而迹泯,变者革故而其迹著。”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卷三义理类·七数》中说:“天之道帷化,而气至六日有余则为一候,故天道七日来复;人身之气帷七,六日而行十二经络有余,故人之疾至七日轻重判焉。”无独有偶,古埃及在六千年前也有“七日神力”的七日周期的理念;在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也将一月分四段,每段七天;传至古罗马,在公元前即有七日为一周的历法了。

当代,科学家对七日节律的规律研究又有很多新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协郑军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傅立勤,分别在《太极太玄体系》和《干支经年、五运六气与太极》的论文中,各自通过天文计算,得知一年有53个月亮单位,每个月亮单位6.89天,近似七天。说明以七日制为一星期(周),其理论来源于近月点而非朔望月。一年有53个星期,从而认为人体的七天节律是月亮节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积淀的天文特征。七日愈是气化的转机也能取得现代病理学上的支持。一般来说,炎症的发热,经变质、渗出、增生的病理过程,大抵在七日左右。在美国曾报道一个患者,他的两个膝关节都按各自的七天周期浮肿和消退。丹麦生物医学家哈浦尔盖在十几年之中,经过大量的抽样数据分析,发现人体内的17-酮固醇数量,是以七天为变化周期的。近些年来,很多生化学家、医学家们发现,人体内有许多特质是以七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的。可见《伤寒论》的“七日自愈”是临床经验、文化和科学三方面综合的结论。《伤寒论》中的七日自愈,是中医学“合于术数”的显例。可以用当代英美科学家提出的“人择原理”解释。“人择原理”是用人类的存在来解释自然界中一些基本常数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巧合。既然人是认识事物的主体,那么他在认识客观事物中,首先便是选择那些与其相应的数字并将它作为规律了。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早在《内经》中就体现出了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的概念。《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内经》中曾有以七日为疾病转归之关键点的论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伤寒论》第八条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病气在经络中循行到了尽头,故其主证头痛到第七日可以自愈。王叔和《脉经》继承了这种认识,又提出以针刺截断阳明经传经为治,《脉经·卷七病可刺证第十三》文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见愈,把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与《易经》的“七日来复”有关。按象数易学家们的解说,“七”是“今阳爻之象”,故《复卦》及其《彖传》的卦爻辞均有“七日来复”。如《复卦》曰:“复亨,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传·复》:“七日来复,天行也”。认为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的小周期,说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六七日间符应《易经》“七日来复”。《伤寒论》既为“述经叙理”之“论”(《文心雕龙·论说》:“述经叙理曰论”),仲景的此条可谓合《内经》《易经》的经旨。汉魏时代以“七”为吉祥,《东方朔占经》和《岁时书》都以七日为“人日”,言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把灵辰大吉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节”。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诗》名传千古,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一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古代还开展“人日登高”的健身活动。

《汉书·律历志》,用七为三才四时之始来解释七的重要性,说:“七者,天地人四时之始也。”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在《文体通释叙》中说:“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汉魏学者自谦,言能通晓大半,故书名篇名多用七,如枚乘《七发》、崔瑗《七厉》、曹植《七启》、王粲《七释》、桓麟《七说》等等。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系自谦而又有数之喻。《伤寒论》著于素尚言“七”的时代,自愈之日的病情又与七日来复相合,便将“七日愈”写进条文,这也是文化情愫的体现。但更主要的是,古人认为“七”是气化规律的概括,这是对《易经》“七日来复”的发展。宋代戴侗在《六书故》中说:“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皆曰七。气化曰七,形化曰变,《易》曰变化者,密移而迹泯,变者革故而其迹著。”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卷三义理类·七数》中说:“天之道惟七,而气至六日有余则为一候,故天道七日来复;人身之气惟七,六日而行十二经络有余,故人之疾至七日而经重判焉。”无独有偶,古埃及在六千年前也有“七日神力”的七日周期的理念;在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也将一月分四段,每段七天;传至古罗马,在公元前即有七日为一周的历法了。

当代,科学家对七日节律的规律研究又有很多新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协郑军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傅立勤分别在《太极太玄体系》和《干支纪年、五运六气与太极》的论文中,各自通过天文计算,得知一年有53个月亮单位,每个月亮单位6.89天,近似七天。说明以七日制为一星期(周),其理论来源于近月点而非朔望月。一年有53个星期,从而认为人体的七天节律是月亮节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积淀的天文特征。七日愈是气化的转机也能取得现代病理学上的支持,一般来说,炎症的发热,经变质、渗出、增生的病理过程,大抵在七日左右。在美国曾报道一个患者,他的两个膝关节都按各自七天周期浮肿的消退。丹麦生物医学家哈浦尔盖在十几年之中,经过大量的抽样数据分析,发现人体内的17-酮固醇数量是以七天为变化周期的。近年来,很多生化学家、医学家们发现,人体内有许多物质是以七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的。可见《伤寒论》的“七日自愈”是临床经验、文化和科学三方面综合的结论。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是根据上面的“七日愈”, 太阳病七天愈,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经尽故也”,到时候行其经尽的缘故,它就不再传了。

假设要传呢?针足阳明,那就是足三里穴了。

这也不一定,太阳病,在六七天的时候要传里的情况多,在五六天、四五天传少阳的情况多。

隔个七日了,一般在这个时候传阳明的情况多,所以他说针足阳明。

那么六七天也有传半表半里的情况,那你针足阳明就没什么用了。

这也是针对一般的情形来说的。太阳病在七八天的时候,这是传阳明的时候,如果病不好,有传阳明的可能,那么这时候,你针足三里,可以使它不传。

但仲景在后边的治疗,他不用这个法子。

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说法, 是属于针灸的,可以做参考,但这个也不一定。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9)

这一条应当和第四五条所讲的传经结合起来看。

“太阳病”,说明是表证,就会有头项强痛,这里是以头痛症状作为例子。到了七日以上了,“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邪气在太阳之经已经是行尽了,所以病就好了。

“行其经进”和“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要联系起来看,要不就容易发生错觉。

从“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来年,表证一直存在,邪气始终在太阳一经,从“以行其经尽故也”来看,这个“行”不是传,是邪气在太阳经的行动已经尽了,“其经”指太阳经而不是指的阳明、少阳。

这七天邪气还在太阳本经没有往他经传变。过去有个说法叫七日来复,人的正气每过七天就有一个来复期。

医学上很多病都是以七天为一个疗程。“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如果过了七天太阳病还不好,要传经,这时要采取具有治疗意义又有预防意义的措施,用针刺疗法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太阳经的血气不往另一经传,这个病就好了。

常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两筋之间,是一个强壮穴,足三里属胃经,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太阳经邪不解,要向里传,通过针刺足阳明,振奋胃气,使正气抗邪有力,就可以预防传经。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阴对里病,少阴对表病,这两栏制表弄反了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仲景写这本书,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医道的传承,以及世上少受点难。那么既然是用于传承,是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呢?还是用于高级阶段的研修呢?如果是初级的教学,那么六经的展开是循序渐进的,尽量不把其它经的问题放进来讲。如果是高级阶段的研修,可以说他讲太阳病的时候,其它五经病都可以拿来对比啊,分析啊。我在读《伤寒论》是能够感受到仲景是以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的,也可以说是以一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展开的。那么第七条这个条文,我认为还是在太阳病这个范围内讨论。所以病有发热恶寒者,可以对应太阳中风,无热恶寒者,对应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这个条文讲的是发病的时间规律,那么发于阳发于阴可以对应上一天的那个时间段发病。这只是一种讲法。

7.1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这是什么病呢?我们约在太阳病。发于阳,就是发生在“阳”,这里的阳,大概就是白昼的意思。意思就是太阳病多在白昼发病。下面一句意思就是太阳伤寒多在夜晚发病。这段说的是发病的时机。无热恶寒,属于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就是里虚,津血偏向于体表,用来抵抗外邪,所有内部空虚。整体上的表现就是体内津血虚少。发热恶寒,说明整体属于阳性,正气还可以。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初始阶段,表皮的郁热还没发出来。

7.2 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中国人是玩数字的祖宗,据说是有着很深的奥秘。什么时候病治愈,没法确定下来。身体强的人好得快一点,身体差的人好的慢一些,这是常理。疾病从发病到结束,是有一个统计学曲线的,六七日是一个周期。这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发于阴,就是半夜发病,到了第二天白天计算为一天,到第七天,算作六天。发于阳,就是白天发病,当天就算一天,到了第七天,应算作七天。你看,不管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实质上都是七天。七日来复啊,我们说一个星期七天,为什么是七这个数字?上帝造人,用了六天,第七天休息,所以有一周七天之说。

生命有很多周期,一日是一个基本的周期,这是地球自转的影响,一个月是一个周期,也有一年的周期,这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影响。一年分为四季,一个月分为四周,一天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四个阶段。太阳病,在没有药物干涉的情况下,七天就会经历一个节点,是治愈或者传变的节点,要么好了,要么更严重了。但是呢,这个七天是一个常人的天数,而有些人强壮些,有些人弱些,会在七天之左右变动。

中医不是玄学,是临床医学,一切以临证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与这个数字,但是呢,我们也不要一下就一棍子打死,说这是瞎扯淡,我们要给这句话一个存在的空间,暂时不理解就悬置起来,以一个开放的态度接纳它。

借用《黄帝阴符经》里的一段话结尾——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尽其经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尽其经故也。

太阳病,头痛是常态,从头痛开始到了第七天头不痛了,这是外邪走完了太阳经。这个时候病邪可能已经是强弩之末,也没有力量再走下去,病基本上算是阻挡在长城之外了。这个时候啊,如果病邪还有力量,那说明体表太阳系统抵挡不住了,病邪将进一步深入。

针足阳明(胃经),这是短时间内提升正气,也就是再抵抗一下,消耗敌方的力量,不让病邪进入体内。

太阳病可以直接进入其它五经,这个过程有自然传变的过程,也有误治导致的。

六经之传变

8.2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在自然病程下,到了七日后,还没有痊愈,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发生传变。针足阳明经,一般扎足阳明的足三里穴,也就是扶正气,让邪不压正,这样也可能自愈。针足阳明经是阻止病传阳明,太阳病自然的情况下也可传少阳,所以这个时候可针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

我们很多人感冒了,喜欢硬抗,抗得过的,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好了。就是这个道理。太阳病的发病有一个病程的时间节律,每七天是一个关节点。医生以及我们自己就可以拿这个毛估估,心里有个谱。

题外话:孟子评价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体现在一个“时”字。时,是古之智者测度时空而用之于人世。中医是天人之学,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时空生命医学,对这个时机的体会与运用是很深的。明天就是立春了,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变化吗?要想学中医,我们要备一个农历日历,二十四节气日历,五运六气日历,观察物候变化,我们要把这个天地日历熟悉起来,找回属于生命的时间。再者呢,探一探身边的草药,感受其开阖,品尝它的气、味,升降沉浮,温热寒凉,酸甘苦辛咸等等,和本草建立连接。多静坐,和我们的自个儿的身心建立连接。

这样既有宏观的中医思维,又有精微的身心感受。然后多看书,深入到中医文化中。不需要说就要成为一个中医师,而是建立起对中医的信任和信心,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粉,这样在这个氛围中,能认识一些真中医,有病了能够及时找中医治病,不至于把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交给西医,到最后不是少点这就是多点那的,或者最后没辙了,再去找中医收拾烂摊子。

【原文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是承接““伤寒两感””病再次深入的讲解,讲述不是温病常见病的太阳证自愈的规律以及传病的规律和提前截断处理的办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嘘,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女性顺行术数的规律: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此为顺行规律。

男性逆行术数的规律: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此为逆行规律。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看规律足太阳(辰)1—足厥阴(巳)2—手少阴(午)3—手太阴(未)4—手少阳(申)5—手阳明(酉)6—手太阳(戌)7,这里是说辰戌之间是对冲的规律。足太阳经发病时,循环到手太阳经时刚好是7日,不用药也会自动痊愈,是因辰戌相冲打开对方经脉之门而已,疾病自愈,如果患者自身太弱,而且患者又反馈特别痛苦,才辅助常用麻黄汤,桂枝汤借助戌地之位生长的植物,古人发现这些植物的特性与戌性相同类,于是分析判断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它的性格可以按照宇宙五大行星之性来分类,可以疗人类的疾苦。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以行其经尽故也”成无己最有代表说明: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经尽”实则是男女逆、顺三阳三阴的正常的循行规律。

太阳病虽有自愈的本能,当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以节制,或者素体体弱多病,劳累过度,正不胜邪,病邪会进一步加重发展。“若欲作再经者”,“再”加重的意思。意思是说:如果病邪并没有进入衰退的迹象,并且感觉越来越严重,此时应该考虑传经的可能。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按照辰戌相冲的规律,以防病情传变。酉为阳明大肠经,卯为足阳明胃经,卯酉为对冲,当酉病时,针刺足阳明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疏通经络,振奋胃阳,运化中焦,可以扶正驱邪,也是冲开酉地的平衡点,这里是提到上病下治,取同名经脉提前预防传经之变。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