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夏朝的大洪水,到底存不存在?现代地质学家发现新证据!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天子,考古发现最早记载大禹治水的西周初期青铜器遂公盨,铭文也记录了大禹治水有功,德被天下而被推选为天子,由此开启了夏朝。

然而,学术界却遇到一个问题:缺乏大洪水真实存在的证据。大洪水存在于否,尽管都不能100%证明或否定夏朝的存在,但大洪水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按照历史记载:大洪水的出现,才有大禹治水,德被天下之后,大禹成了天子。

由于缺乏明确的考古遗存,所以关于大洪水存在于否,一直备受争议。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开启夏朝的大洪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不过,现代地质学家发现了新证据,可以证明在大禹时代,大洪水真实存在过。

上世纪90年代,在青海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史前遗址,后被命名为喇家遗址。和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这中国唯一的灾难遗址,就是先民突然遭遇灾难,于是先民当初活动场景瞬间被“冻结”。因此,喇家遗址也被称为“东方庞贝”。

喇家遗址到底遭遇什么灾难,以至先民被瞬间冻结,甚至还能看到怀抱婴儿的母亲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见下图)?

现代地质学家在解开了这一真相的同时,还有了关于开启夏朝大洪水的惊人发现:原来,喇家遗址先是遭遇大地震,震塌了居住地,然后在一年之内,又遭遇大洪水席卷;由于这一场大洪水的规模和时间,都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高度相似,所以学者认为这就是开启夏朝的大洪水。

2016年,地质学家吴庆龙在美国《科学》上发文——《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论证了喇家遗址的大洪水,开启了夏朝。

2007年,吴庆龙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地区(距离喇家遗址25公里,下图积石峡水电站,地形非常险峻),做地质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碎屑。

经过研究之后发现:积石峡地区爆发过一场大地震,随即引发了积石峡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最终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洪水。

这一结论的逻辑就是:地震——6-9个月的堰塞湖——垮坝——洪水——引发下游洪水!

而且,《史记·夏本纪》中有“导河积石”的记载,意思是大禹在一个叫积石的地方开始疏导黄河。史书记载的“积石”和如今的积石峡,两者为何一致?当然,这一点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既然如此,积石峡大地震引发的洪水规模,究竟有多大,到底是不是大禹治理的洪水呢?学者估计:堰塞湖的规模高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垮坝之后的水流量,高达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由此横冲直下。

换个角度看,这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认为,积石峡大洪水是“地球万年一遇”。地质学家吴庆龙直言:这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

学者将摧毁喇家遗址的这一次灾难,和开启夏朝的大洪水联系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时间!

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发现,喇家遗址遭到灾难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换言之,开启夏朝的大洪水,应该就在距今3920年左右。

如果这就是开启夏朝的大洪水,那么按照史书“鲧(大禹父亲)治水9年不成,大禹治水13年”来计算,治水前后用了22年,那么夏朝开启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900年之后。

然而,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夏朝开启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与之有170余年的差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学者认为,之前确认的夏朝开启时间,主要是从文献中推算而来,但喇家遗址或许给了新答案,夏朝应该始于公元前1900之后,距今3900余年。

当然,这一观点目前争议很大,其中最大的缺陷在于:溃决洪水向下游的演进和影响没有提及,但这一点却极为致命。原因很简单,比如在河南地区,有学者考古研究确认“公元前1920年左右,没有发现河南遭遇过洪水的证据”。

所以,开启夏朝的这一场大洪水,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目前还没有100%的考古证据支撑。如果没有大洪水发生,那就意味没有大禹治水,那么夏朝建立的历史将彻底被颠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