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牛,为啥不干活?
牛年说牛,画上的牛都不干活,不是泡澡,就是休息、嚼草,由放牛娃陪玩。
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央视“你幸福吗?”的采访。你要心怀大爱: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你可别不知足!
陆治 春耕图
大家都懂偃旗息鼓吧?偃,就是“停止”。战争的擂鼓停息了,但并不代表真正的和平,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彻底停战,停止了武力。
这时候在战争中征用的骑兵马、还有运送粮草的拉车牛,都光荣退伍。《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天下太平的日子终于到啦!
青花瓷器上会有这种瘦溜溜的马悠闲吃草,即表示“归马于华山之阳”的太平生活。
所以,放牛于桃林之野,画悠闲吃着草的牛,以感叹“天下太平”,常见的牛画基本都是这个调子。李可染画牛,喜欢画红花树,就是桃林的指代,代表建设新中国时代声音。
牛比马受欢迎,一再地出现在画中,就不含私心么?
说“不含”,你信么?
想想那些大户人家富收藏真迹,是怎么来的?
明朝的陈继儒帮人写过个家庙碑:“冠归农,剑买牛。繙图史,凿田畴……”说实话,为官一任,买园林是烧钱的事,但是买田地是“鸡生金蛋”。陈继儒的朋友圈里,要属王时敏家中的田产最多,据说有3000亩良田,每年收上来的地租才够他玩字画、弄收藏。
换你当像王时敏那样的大地主,怎么能不喜欢牛呢?
据说,华夏农耕文明,最重大的发现就是,在春天播种之前,把轧平的农田土地翻起来,而且并不是只翻一次,翻得越多越好。《齐民要术》说:“小小旱不至全损,何者,缘盖耱数多故也。”
耱mò地,主要是牛的动作太慢,但又全仗着牛的力气,所以叫耱地。牛拉耱耱地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这时候,喜鹊和八哥这些杂食的鸟就跟在牛的身边,享受被翻上来的越冬蝼蛄或者地老虎什么的昆虫。农人也乐得让鸟饱餐,可以减少土壤中让粮食减产的害虫。
汉代砖雕画中的牛、农人和鸟,和谐地共处着。
要让牛干活,就要让牛吃草,这样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但是牛吃草比干活还要磨叽,吃完以后还要反刍,反刍后路过水塘,再顺便泡个澡、解个渴。要等到牛吃饱之后,两边的肚子圆鼓鼓的,放牛娃可是需要解闷子的。
捡到小雏鸟的话,放牛娃就用小昆虫驯养小雏鸟,八哥唱歌比较好听,喜鹊讨喜,所以放牛娃手上有小鸟作伴,可以杀时间,不会在放牛吃草的时段闷着。当然,这两种鸟的野性都很强,翅膀硬了,就不再对小主人忠诚,会想办法开溜、寻找自由去!
货郎图上就有牵着线的驯养喜鹊,应该是去放牛娃那拿货的。
1元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推广机械拉耱耱地,代替了人牛协作的开春农忙景象。
你可能是看古装剧翻身上马看多了,以为骑牛也是在牛肚子前面蹬上去的。想来,很多画家也觉得上牛是放牛娃的绝技。因为牛高,娃娃个子矮腿短,凭借和牛的亲密关系,牛很温顺,愿意被放牛娃按低头,把牛角当把手,蹬鼻子上脸,翻到牛背上。不过,放牛娃利索地在牛背上一个转身画不出来,有点可惜,大家动图感受一下。
写着写着,我突然升出对大地的深情来。当牛休息的时候——证明它已经劳动完了,正在享受其劳动所得。在一幅恬然、淡然,又和谐共处的田园生活意境中,除了对春天的期盼,对一年收成保障的寄望,感恩太平盛世之外,告诉你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先勤劳再讲收获。
唐诗中写: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看牛起多早啊,你还觉得牛是玩着吃,吃着玩吗?
但是,到了清朝,放牛娃坐在牛背上,把风筝放到天上去,触到青天白云,则暗暗比喻高升官位,青云直上,实在是贪心,是对“耕读人家”踏实勤勉的辱没!
其实放风筝只是活泼好动的放牛娃在牛吃草时用来解闷的活动。
王震 倒骑牛放风筝
青云之士得其路,指的是小童正骑牛背放风筝,如果倒骑牛背放风筝则是倒行逆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