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再回头,每一天都过得并不轻松……
【三峡手记9】 疫区宜昌一日
这些天,云南单位的同事来电,说平安健康就好,不必着急上班。北京居住的某社区管理员来电,说没回北京就好。这话是半截话,听着不大得体。尤其是如果单从我的角度去解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像我从湖北回去就会带上病毒一样,这是什么话?不过,想一想人家也是工作,只是表达不太恰当而已,何必跟他们计较呢?
年前,我预订正月初六宜昌飞昆明的航班,被通知取消了,退款至今还没到账。湖北官方发布的通告说,2月14日以后可以通行,谁知道呢?反正宜昌出发的飞机、高铁都停下了,我就是插翅难飞呀。
每天,我必须上报个人的健康情况,北京一份,云南一份。感觉自己像被保护的“大熊猫”,比临产的准妈妈“孕检”还要严,还要勤。遭遇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只好服从安排,照办就好了,这就叫“全国一盘棋”吧。
说是我们居家办公,每天点开一南一北两家单位手机0A平台,文件阅知、工作联系、材料修改等等。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企事业机关单位可以手机办公,至少做到在形式上“留痕”了。如今真叫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是,农民不能手机上种地呀,工人不能手机上造汽车呀……
白天,外面阳光真好。可是四下寂静无人,仿佛是一座空城。偶尔,传来邻居拴着的狼狗凄厉地狂吠,窗外鸟儿叽喳飞过的动静。真不知新冠肺炎病毒的幽灵,现在哪儿游荡?大家宁可居家隔离,也不敢到处走动,生怕万一被病毒“守株待兔”,那就悔之晚矣。
我隔壁的老人,大概耳朵有点背,一阵清脆的老人手机铃声响过之后,就听到他“哇啦哇啦”通话,好像是空中架了一个高音喇叭。本来以为说几句就算了,估计也是在家憋久了,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估计楼上楼下都接收了这强大的“信号”传播……
如果家里生活物资短缺,就只有硬着头皮出门,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我是家里一日三餐的厨师、采购员,多操点心也很正常。
幸运的是,这一段时间,社区干部的小喇叭喊了好几回,通知大家到外面排队领取大白菜、萝卜、芋头等。忽然一下就有了过去人民公社“供给制”的感受,因为是地方政府组织的捐赠物资,大家免费领取,也挺难得的一份温暖。
今天下午,在社区唯一的出口检查点,我按照要求登记了姓名、楼号、电话,才获准走出封闭的社区,到附近北山超市采购点生活物资,否则难以为继了。
进了超市,先看价格再下手。包白菜3元/公斤,红菜薹6元/公斤,价钱公道,菜也新鲜。本来,想买点葵花子供家人消磨时间,一看货架上空空的,营业员说早卖完了,只剩下熟花生和炒南瓜子。此外,面条抓了10包,大米提了一袋10公斤,要准备“打持久战”了。
算起来,我居住的宜昌望江社区,按编号有100多栋楼房,两千多户人家,少说有四五千人之多。我在此先后工作生活了十多年,认识的人少说有几百人吧。而这次回宜昌,除了自家人外,熟人总共只见过两三人。大家出门都戴上口罩和帽子,低着头,尽量不交流。即使是老同事老朋友,擦肩而过也未可知,大家都回避了打招呼、握手,更不要说春节串门了。
除了要掌握行业和工作信息之外,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是“疫情”新闻。好在我是学新闻、教新闻的,懂得舆情应对的,决不会“见了风就是雨”。否则,每天像浸泡在横无际涯的大江大河之中,还有惊涛拍岸。被鱼龙混杂的各种手机信息洪流所挟裹,惟有增添莫名的恐慌……
起床前,我每天打开人民日报客户端,看看党报的电子版,找到生活的坐标和大格局。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心中有鲜艳的党旗飘扬,眼前有白衣天使逆行,社会秩序很稳定,大家坚定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我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工作者,习惯了孤独,也不怕被隔离。只要有读书写作的自由,我的生活之花就依然盛开,生命之树就会长青。但是,谁不盼望这可怕的病魔早日被降服,湖北的疫情早日控制住,人们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生活重新恢复正常轨道,去拥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明天……
天佑中华,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2020年2月7日写于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