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台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王灵台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学会副主任,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丰富。王教授治肝不囿于肝,治炎不执其毒,注重辨证论治,疗效确实,颇具特色。
(一) 多法联用有主次,因病因期治不同
慢性乙型肝炎虽已有公布的辨证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淤血阻络、脾肾阳虚5种证型,然王教授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单一证型极少,多为数证互见,企冀一种治法愈疾实不可能,必须一法为主,多法联用。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但王教授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更强调“因病”、“因期”而施治。这里的“病”首先指西医的病,认为有病方有证,病与证虽非一一照应,然确有某些必然联系,常谓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多见肝郁脾虚,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多属肝肾阴虚兼有血淤。明确西医的病,对于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性,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辨证施治的盲目性。其次指中医的病,即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主症不同,分别归于胁痛、黄疸、瘕积之范畴,注意辨病用药。“因期”是指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所处相对静止期与活动期之不同,施以不同治法,一般活动期ALT、AST以及TBiL等指标较高,湿热邪气较盛,要注意祛邪;静止期ALT、AST以及TBiL等指标多正常或较低,湿热邪气已衰,应着重扶正。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和因病因期制宜,体现在王教授治疗该病活动期的几个复合证型中。
1.湿热中阻、肝郁肾亏:脘闷腹胀,口干口苦,肝区不适或胀或痛,便溏黏秽,或目黄身黄,腰膝酸软,舌苔薄白或黄腻或白腻,脉滑或滑数或弦数。治法为清利湿热为主,辅以疏肝活血益肾。常用药:虎杖30g,黄芩15g,苦参15g,黄连5g,车前子30g,制大黄30g,茯苓10g,半夏9g,陈皮9g,桑寄生30g,石斛15g,郁金15g,丹参15g,丹皮15g,鸡内金10g,甘露消毒丹9g。
2.肝郁脾虚、肝肾阴亏:肝区不适,或胀或痛,乏力,腹满或胀,或有便溏,头晕耳鸣,口干,齿衄,关节酸痛,腰膝酸软,或有低热,舌质偏红或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滑。其治疗宜以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清利湿热3法共施,根据证候偏倚而以其中一法为主,余法为次,药味亦随之稍作加减。常用药:柴胡10g,郁金15g,川楝子15g,枳壳1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陈皮6g,白芍12g,女贞子15g,生地黄12g,桑寄生30g,枸杞子30 g,当归15g,丹皮15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15g,车前子15g,制大黄10g,黄芩15g,仙鹤草15g,鸡血藤20g,甘露消毒丹9g。
3.肝肾阴虚、兼有淤血:右胁隐痛,腰膝酸软,面暗或黧黑,或见赤缕红丝,头晕目涩,齿衄,口干口苦,纳差,身黄尿黄,五心烦热,体瘦,舌红、有淤斑,脉弦滑或细数。该型尽管虚候明显,但因病情处于活动期,乃先以清利湿热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活血化淤之品。所用药物与前述第一型类似,略加白芍、生地黄、沙参等养阴药,随病情缓解,转而补肝肾之阴为主。
4.肾阳不足、兼有湿热:疲乏,四肢欠温,腰酸,足跟痛,苔薄或腻。治法以温润补肾为主,佐以清化湿热。常用药:巴戟天15g,肉苁蓉15g,枸杞子15g,党参30g,虎杖30g,青皮10g,川芎10g。
慢性乙型肝炎若归属“胁痛”,可选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八月札、香附、白芍;若无效,可用平肝镇肝药如夏枯草、牡蛎、代赭石。若归属“黄疸”,可选用茵陈、郁金、虎杖、金钱草、赤芍;不效,可试用青黛、犀黄丸。若归属“瘕积”,则宜用峻破消磨之品,如三棱、桃仁、红花,并注意选加性情缓和之活血软坚药如丹皮、当归、丹参、夏枯草、鳖甲
(二)治肝不忘治胃
肝胃在生理上为制约平衡的相 g 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必然相互影响,产生临床症状,“肝胃不和”在肝炎病患者中最为多见。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论脾或胃发生病变,均可导致消化功能的障碍。现只言“治肝不忘治胃”,而不说“治肝不忘治脾”,乃脾胃同属于土,肝木乘土,必先犯胃,然后传脾。言“和胃”亦实寓健脾之意也。肝主疏泄,主宰脾胃气机的升降,一旦肝病,则胃气不达胃浊不降,必引致脘腹胀满、胃纳呆滞、恶心呕吐等症状。王教授熟谙肝胃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强调“治肝不忘治胃”,指出“治疗肝炎不能拘于一脏一法,必须疏肝与和胃兼治,只不过根据病程、病证、病情的不同而分主次而已”。王教授认为,土生万物,木得土荣,古人也有“人以胃气为本”的告诫,若土气一败,不但正气不支,而且患者难以接受汤药之治,端无肝炎治愈之望。在王教授治疗肝炎的医案中,几乎每个方中都有健胃和胃之品,有不少病例通过治胃而达到治愈肝炎之目的,此乃治肝不忘治胃的具体体现。
(三)擅长应用通降之药制大黄
慢性乙型肝炎热盛阳明腑结,或湿热两盛胃肠积滞之实证,遣用大黄以治为医者所周知,然该病证候虚实互见,鲜有纯实者。王教授的经验,慢性乙型肝炎无论虚实,如临床出现ALJ、AST和TBiL三项中一项、两项或全部升高,都是湿热之邪较盛的表现,皆应于方药内加入大黄通降,使湿热又有一出路,从大便而去。由于大黄性较峻猛,用量稍多则便稀频频,不易掌握,且该病素多正虚加之湿热邪气非指日可除,而需较长时间服用,故而王教授多用性缓之制大黄,以合病情。临床还常与车前子配伍,所谓前后分消湿热。制大黄用量一般在10~30 g之间,总以大便泄泻如泥如粥,每日2次为佳。即使脾虚便溏,若仅每日1次,也宜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2次,以促肃清湿热。当AIL、ASr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宜续服含制大黄方药数周。
(四)重视温润补肾
慢性乙型肝炎乃湿热疫毒为害,病则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则肾失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