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皞: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房皞:“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房恒贵 摘编
---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
房恒贵 摘编
房皞(1199年-约1282年),又作颢、灏, 字希白, 号白云子,平阳或临汾(今山西临汾一带)人,生于金承安四年,元至元十八年(1281)后去世, 金末元初河汾八老之一,与元好问等游从甚密。四库本《山西通志》卷136称其临汾人,有诗名。
据《白云子集》载:房皞“初,宰卢氏,与元好问等名士游。南下宋地,漫游江浙,漂泊荆楚,尝与刘德渊偕隐庐峰。正大五年,客居樊城,诵诗书不辍。尝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后北归故乡,隐居以终。与杨宏道交往尤深,杨卒,作《哭杨叔能》诗。”
刘达科在他的《金元之际诗人房皞探微》(《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提到: “房皞及其诗从容闲适而意象严整。房皞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 "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问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对有关史料的考稽辨析,对房暤文学思想、成就、贡献和地位的探赜发微,有助于从特定侧面揭示金末元初诗坛风尚和诗学思潮。”
据《白云子集》载:房皞“初,宰卢氏,与元好问等名士游。南下宋地,漫游江浙,漂泊荆楚,尝与刘德渊偕隐庐峰。正大五年,客居樊城,诵诗书不辍。尝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后北归故乡,隐居以终。与杨宏道交往尤深,杨卒,作《哭杨叔能》诗。”
刘达科在他的《金元之际诗人房皞探微》(《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提到: “房皞及其诗从容闲适而意象严整。房皞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 "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问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对有关史料的考稽辨析,对房暤文学思想、成就、贡献和地位的探赜发微,有助于从特定侧面揭示金末元初诗坛风尚和诗学思潮。”
一、房皞生平
金卫绍王崇庆(1212--)年间,元年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灾,二年,河东大旱,“河东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时年14岁的房皞随家南迁。
金哀宗正大五年戊子(1228),房颢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三十年前总是惭”。
正大七年庚寅(1230),,房皞为段成己三十二岁作《寄段诚之》,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
正大八年辛卯(1231),房颢赠诗段克己《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天兴三年甲午(1234),房颢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按,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房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房颢1234年在襄樊,金亡。
蒙古太宗八年(1236),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房颢作《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房颢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故里。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至元九年壬申(1272),房颢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按,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
约1279年前后,房皞作《别西湖》并留有“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的名句。
元至元十八年(1281),房皞已83岁,作诗《辛巳巴东元日》,提到自己“残病老夫身”。其后记载缺。
二、房皞诗的美学价值
《辽金元诗三百首》载房皞《读杜(甫)诗》: “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又如《全辽金诗》和《逸老堂诗话》所收录他的另一首《读杜诗》中,他概括杜诗的美感特征为: “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
房皞在诗歌创作上反对语言的争奇斗艳与华而不实,主张以朴素自然的“寻常话”为美。而这一点,正和散文美的口语化相通。有学者评其为“颇涉直致一流,宜其诗似邵尧夫也。“
金卫绍王崇庆(1212--)年间,元年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灾,二年,河东大旱,“河东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时年14岁的房皞随家南迁。
金哀宗正大五年戊子(1228),房颢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三十年前总是惭”。
正大七年庚寅(1230),,房皞为段成己三十二岁作《寄段诚之》,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
正大八年辛卯(1231),房颢赠诗段克己《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天兴三年甲午(1234),房颢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按,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房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房颢1234年在襄樊,金亡。
蒙古太宗八年(1236),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房颢作《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房颢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故里。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至元九年壬申(1272),房颢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按,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
约1279年前后,房皞作《别西湖》并留有“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的名句。
元至元十八年(1281),房皞已83岁,作诗《辛巳巴东元日》,提到自己“残病老夫身”。其后记载缺。
二、房皞诗的美学价值
《辽金元诗三百首》载房皞《读杜(甫)诗》: “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又如《全辽金诗》和《逸老堂诗话》所收录他的另一首《读杜诗》中,他概括杜诗的美感特征为: “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
房皞在诗歌创作上反对语言的争奇斗艳与华而不实,主张以朴素自然的“寻常话”为美。而这一点,正和散文美的口语化相通。有学者评其为“颇涉直致一流,宜其诗似邵尧夫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