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常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五服”究竟指的是什么?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西晋时期有一位青年人叫作王质,他在砍柴的时候经过了一个洞口,过去一直没有人进去过,好奇的王质就独自走了进去,发现有两个孩子正在下棋。他们棋艺让王质入迷了,等棋局结束以后他就回去了,没想到回去时村子已经变了模样,一问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百余年。
古代交通不发达,一旦出去游历,与故乡的联系就会慢慢变少,回家也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往往出门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自己家中的事情,找一找自己的亲族好友,特别是自己的亲戚,血脉相连,自己在外时难免时常牵挂。
据史料记载,古人常说,亲戚的范畴就是“五服”之内的亲戚,一旦出了“五服”就不属于亲戚了。“五服”的含义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除了表示空间的远近,还包括代表关系亲疏的另外三层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是表示阶层中的等级;表示家庭里的辈分,从自己往上数的五代人;表示亲疏的五种丧服。
“五服”中“斩衰”表现的是生麻制成的丧服,特点就是制作的时候不能缝边,表示自己对失去至亲的悲痛之情,这样的丧服是亡者最为亲近的人才能够穿的。“齐衰”与“斩衰”不同之处就是缝了边,这样的丧服只有亡者的隔辈直属亲戚才能够穿着。而“大功”、“小功”、“缌麻”这三种丧服是熟麻制成,表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后世的“五服”一般是指丧礼中表示亲疏的五种丧服,就是参加丧礼时,从亲戚的丧服中看出关系的远近。其中如果是穿着丧服“斩衰”的亲属是关系最亲近的;如果穿的是丧服“缌麻”就表示关系相对较远;如果是同宗的人却没有穿着丧服,那么就代表已经出了“五服”,已经没有亲属关系了。
“五服”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嫡庶的区别。古代是实行的封建制度,男子可以有一个妻子和众多妾室,所以子嗣非常多,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嫡庶进行区分。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赵姨娘去世的时候,赵姨娘的亲生孩子贾环身着“斩衰”三年为亲生母亲守孝,而贾宝玉穿“齐衰”一年来为庶母守孝。
在古代,年轻男子与女子议亲的时候,会有翻看族谱的环节,只有双方都在“五服”中才能够结为夫妻,这样的举动就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正是因为“五服”中不结婚的规则,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它避免了近亲通婚造成的遗传疾病,这样可以提高民族的人口质量,让家族能够健康的繁衍。
在古代,“五服”传递的含义非常丰富,既能够体现君臣有义,又能够展现古代儒家思想中包含的血亲至上思想。“五服”中的“孝”与“礼”就和封建统治者倡导的儒家思想非常吻合,所以这样的习俗就流传到了后世。亲戚之间讨论亲疏关系的时候就以是否出了“五服”为标准,一旦出了“五服”那么关系就算相对疏远了。
现代文化中虽然不再遵守“五服”的丧礼制度,但是人们依旧能够表达对亡者的悲痛和怀念。“五服”的习俗让人们习惯性地把血亲分为不同等级,人们认为“五服”之内才是亲,而出了“五服”关系就疏远了许多。这样的划分方式显得古人过于推崇血亲至上的观点,而让人忽略大义重视私欲。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五服”文化逐渐消失了。复杂的丧礼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了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是一夫一妻的婚姻,不需要“五服”来体现嫡庶关系,没有妻妾自然不用区分嫡庶。“五服”的规则在后来越发繁杂,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了,所以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五服”虽然不再适应当前社会,但是也能让世人理解古人对于血亲的认识,从古代的习俗中窥见历史留下的痕迹。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仔细地区分,让精粹的文化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而糟粕的文化则让它们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