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居地名掌故:冯家坝
文/丛良明
冯家坝原址位于景安烈士陵园西南近两华里,现立新桥居委会的西北角,与袁庄镇高庄村18组隔河相望。冯家坝西侧二百多公尺处是罗家碾子头。过去这里后面有条凌河,东通古坝、栟茶,西通东城、如皋。河面在此两地之间特别宽,河北岸形成的凹园,一直延伸到两头较狭窄的河面,好似“钱兜宝”,大家叫它兜宝园。
昔时的冯家坝,又称“冯家里套子”,码头内侧东西一线均为冯姓大户。冯姓族系人员,忠实和善,耕读人家,以农为本,乐于做善事,修桥补路,周边的人有口皆碑。冯姓人家有开油坊的,以豆易油,亦可代客来料加工。还有一个名叫冯克之的老人是“地理”(风水)先生世家。
冯家坝并非有“坝”,冯姓住宅北侧有几座大坟墓,四周树木参天,坟地北边河面不宽,河滩较塌,由冯姓出钱出力,在河两面筑两个长长的桥墩,用杉木板架在上面成为“一字桥”,人们不叫它桥,而叫它“冯家坝”。与西边的罗家碾子头的“罗家渡”遥相呼应。
罗家渡,冯家坝,均为人们南来北往及用小龙车运输货物的交通要道,不过过渡是要收费的,当时乡间有句俗话“有钱过罗家渡,没钱走冯家坝”。南货北运,北货南输,大凡是做小本生意的,如挑鲜的人(指贩运海鲜、鱼虾、文蛤、海参、泥螺、蟹等)总是图方便,图省钱而走冯家坝。因此冯家坝比罗家渡还出名。
冯家坝出名还因为是个里套子。在战争年代,敌人一来,群众都隐蔽在沟头的芦苇荡里,民兵把木板桥一抽,罗家渡也将拖渡船的钢丝绳沉浸于水中,敌人只能望坝兴叹。即便是日本鬼子的疯狂“扫荡”,“还乡团”地头蛇们“下乡”掳掠,也未敢迈进冯家坝一步。这种既可防守,又可隐蔽的有利地形,成为党和地方武装驻扎、活动的中心。
冯家坝的青年人在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动员下,大多早就参加革命,冯绍宽带头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献身,写下光辉的一页,冯祖训、冯祖右、冯祖先、冯祖枝、冯祖林、冯祖高、冯祖泽等人都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共和国的创建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均已离休,在家颐养天年。
解放以后,地方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修路筑渠,平整土地,冯家坝的原有地形地貌不复存在。现在住宅河两岸楼房林立,样式新潮,几家业主又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办了印刷厂、织布厂、孵房或商店。古老的冯家坝虽不复存在,但这里春意盎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