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几个判断
一、全球经济复苏最快时段正临近尾声
以OECD综合领先指标为例,5月达到100.434,为201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改善幅度正在变慢,如3月较2月上升0.22,4月较3月上升0.2,5月较4月上升0.15。5月增幅是疫情以来的单月最低值。
首先,发达国家已接近群体免疫。目前美国疫苗接种量已达到每百人94剂次,英国达到每百人109剂次,德国达到每百人78.5剂次。美国疫苗完全接种人数占比达到46.4%,英国为44.9%,德国为31.4%,未来几个月,均有望达到70%的群体免疫水平。这意味着经济边际改善的空间变小,经济仍在复苏,但速度将会变慢。
其次,大规模刺激政策临近尾声。美国联邦失业援助计划将于9月6日到期,届时拜登政府的1.9万亿财政刺激效应将释放完毕。拟推出的2.25万亿基建计划目前仍悬而未决,结果很有可能大幅缩水。美联储最近一次议息会议已经释放出鹰派姿态,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也将逐渐减弱。
第三,发达国家生产端的修复接近完成。今年5月份,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5.6%,与2019年12月持平;德国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85.7%,与2019年一季度持平。美国制造业PMI从2020年4月的36.1%回升到今年5月的62.1%,同期欧元区从33.4%回升至63.1%,英国从32.6%回升至65.6%,连创历史新高。从生产端看,经济修复正接近完成。
最后,需求端的修复速度偏慢。其一,此次疫情冲击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库存冲击而不是产能冲击,以美国为例,其库存规模已经回到疫前水平,继续改善空间不大;其二,疫情对居民心理冲击和行为模式影响将比较深远,2020年美国个人储蓄存款总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达到16.4%,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消费应不会像疫情前那么强劲;其三,美国按揭贷款利率随长期国债收益率走高,购房成本的上升和库存的大幅去化导致成屋销售量连续三个月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支撑因素减弱。
二、国际大宗商品涨幅趋缓
CRB商品价格指数从2020年4月27日的108.2快速回升,6月22日达到207.7,一年多的时间接近翻番,弹速惊人,但这也透支了后续继续上涨的空间。主要的大宗商品,除了石油还在创新高外,其他如黄金、铜、铝、螺纹钢、农产品等,都较5月初的高点明显回落。
从需求端看。如上文所述,目前全球复苏最快的时代正临近尾声,内生的需求动力并不充沛。由于缺乏类似于战后重建、中国入世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需求冲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间、空间均有限。
从供给端看。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给方,新兴经济体由于疫情防控形势滞后于发达国家,其生产供给受到较大影响。下半年随着新兴经济体疫情好转,大宗商品供给有望改善。近期俄罗斯已打算提议OPEC 增产。
从金融因素看。当前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一季度M2环比增速都已出现回落,美国略有加快,但远慢于去年2季度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之后,美元有望逐渐走强。大宗商品大都以美元计价,这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趋缓甚至转为下跌。
三、美联储加息时间或将早于预期
根据6月17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联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且维持1200亿美元月度债券购买规模不变。但从会议声明、经济预期、点阵图和加息预期来看,本次FOMC立场较市场预期表现鹰派。决定美联储政策走向的,主要是就业和通胀。
首先,就业状况未来几个月或将明显改善。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化,线下接触型的服务业将加快修复,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美国的失业救济政策将于9月初到期,失去收入来源的民众将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参与率将会上升,有利于就业状况改善。从数据来看,4月美国就业职位空缺人数已高达929万人,职位空缺率高达6%,均为2000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次,物价持续高于警戒线。今年以来,美国的CPI、PPI、PCE等物价指标都在不断走高,其中固然有去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经济重启、旅行禁令放宽等对物价上涨的推动。而且目前美国房价仍在冲高,其对物价的传导将持续至少一年,居住类是美国CPI的大头,其影响不容忽视。美联储在6月的议息会议上对物价预测大幅上修,2021年PCE同比涨幅由2.4%上修至3.4%,核心PCE由2.2%上修至3.0%,都已超出2%的警戒线。
美联储可能会在下一次议息会议上讨论缩减购债金额(Taper),启动Taper时间可能会在2022年上半年。根据最新点阵图,超过1/3的委员认为美联储会在2022年加息一次。
四、对我国影响分析
从贸易角度看。全球经济重启、外需保持稳健,将有利于我国出口保持韧性。但同时需要看到,其他国家生产修复之后,我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将会受到挤压。事实上,2020年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高达14.7%,是近50年来单个国家的最高水平,势必难以持续。此外,发达经济体重启之后,居民将会以服务消费替代商品消费。这些因素叠加,我国出口增速将会延续回落势头。
从物价角度看。今年前5个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购进品价格指数,进而传导至PPI,5月份PPI同比上涨9.0%,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缓,叠加国内推出的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6月份生产价格指数已经出现近一年来的首次环比负增长,这意味着6月份PPI将会明显回落,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将会下降。
从资本流动角度看。美联储已承认通胀预期可能比其预期的更高且更持久,未来几个月,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大幅改善,美联储对形势的判断可能会大幅改观,Taper、加息、缩表将次第进入政策视野。从中长期来看,这将会导致资本回流美国,未来我国可能会面临着资本流出、国内流动性收紧和资产价格回落等潜在冲击。由于中美复苏阶段的差异,我国应不会跟随美国加息,因此在资本流出压力加大时,不排除重启资本项目的“宽进严出”。
从汇率角度看。美元在美联储发布鹰派声明之后出现快速反弹,但考虑到欧洲疫苗接种速度慢于美国,边际提升空间更大,不排除后续欧元相对于美元升值,从而在一定时段内压制美元指数。从上一轮情况来看,从美联储宣布Taper到正式启动(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美元指数涨势并不强劲,直到taper临近尾声(2014年6月)时美元才开始强劲升值。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元处于震荡回升过程,对人民币构成贬值压力,但压力应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