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面条
浆面条 杨连山
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出从来就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儿。可是在历史上很长的时期,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更不说吃的有营养,吃的有品位了。
不同的人把历史分为不同的时代,鲁迅说历史分为做稳了奴才和想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时代,政治家说历史是治世和乱世的时代。,历史学家说历史是有粥喝和想喝粥而不能的时代。于是,关于吃的问题就引发了许许多多诗客骚人的咏唱:
唐代的张志和在《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李商隐更是在《初食笋呈座中》中感叹,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宋代的范仲淹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苏轼在《猪肉颂》中说,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连荔枝也吃的终生难忘,家都要搬到岭南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年月日,老杨端坐在电脑前霹雳啪啦地打字写帖子呢,因为早餐用的早啊,那肚子发起了牢骚,就叽里咕噜地吟唱着离骚。于是老杨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不在人们说,吃饭成群,干活儿没有人。干活儿记不住,吃饭忘不了。
老杨蹬蹬一溜儿小跑到四楼餐厅门口,累的呀,那心激动的砰砰砰的跳啊,贺敬之的诗句脱口而出,激动的心啊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要把眼睛挡住了。老杨往前探了身子,手扶栏杆,站再楼道口哈赤哈赤地长喘气。过了一会儿,心不那么激动的跳了,才慢慢地踱道餐厅门口。
老杨一手端着小铁碗,一手执勺子,弯了腰正要伸进盛有饭的白铁皮桶里盛饭呢。忽然耳畔响起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等着拜读你的妙文。老杨闻言,盛饭的动作立马定格在那儿,停着了盛饭,扭头一看,冰冰哥笑吟吟地满脸洋溢着笑意道,写一篇浆面条嘛。哦,是冰冰哥呀,写一篇浆面条那不容易,一会而都几千字。然后盛了一碗浆面条,立在走廊上唏唏溜溜地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会儿,一碗儿酸味醇厚的浆面条下肚,对往事的追忆之思绪浮现脑海,那昔日对于浆面条的记忆如在目前。
小时候,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吧,粮食紧缺,老百姓全靠红薯解决温饱。那些关于红薯干红薯馍的顺口溜令人终生难忘。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还有红薯丝,红薯片,红薯骨碌红薯面。蒸成馍,圆成蛋,下肚酸水不断线,光想到医院买点儿酵母片。日子过的如此拮据,哪有口福品尝浆面条呢。虽然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母亲的一双巧手总能变戏法一样,变着花样调换口味。
这一天老杨,噢,不是老杨,是小杨,背了花布块儿缝的书包,一蹦一跳地进了家门。书包才放下,母亲端了一碗饭过来说,山呐,饿了吧,赶紧吃饭吧。小杨伸出两只黑乎乎的手接了过来,那浆面条的酸香扑鼻而来。于是呼呼噜噜地喝起来。因为饿的慌,饥饿又是最好的调味品。母亲做的浆面条喝在嘴里,满口余香,堪比山珍海味,猴头燕窝,胜似琼浆玉液,美味佳肴。其实,数十年过去了,如今追忆起来,那时候母亲做的浆面条,根本不能说是正宗的浆面条。既没有用浆,也不是白面擀的面条,更没有酸菜、黄豆芽。那面条是黄豆面,绿豆面,红薯面混合擀的面条,菜呢是干萝卜叶,面条煮好后,都成二指宽的了。面条做好了,母亲不过是浇了一点儿醋而已。但是在那食品单调短缺的年代,能改换一下口味都是难得极了,吃起来理所当然的好吃极了,味道好极了。
关于浆面条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那还是小时候的故事了。有一天,生产队的队长,敲着一个洋瓷盆子在村里喊,吃忆苦思甜饭了,每一家去一个人,拿着盆子到仓库院儿分忆苦思甜饭。母亲对我说,山呐,你去领饭吧,于是我拿了一个洋瓷盆子,到庄西门儿仓库院儿领忆苦思甜饭。走到近处,仓库门口当院里支了一口大锅,大锅上方蒸汽腾腾,几个人围着正在拿着铁铲子,铁勺子忙碌着。领饭的人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钵子、盆子,站着队嘻嘻哈哈地说着闲话儿。饭做好后,厨子手持铁勺子,在大锅里挎嗤一下子,舀一勺子稀里咣汤的忆苦思甜饭,往领饭人的钵子、盆子里一倒,嘴里就喊,下一个打浆面条了,于是依次打了饭,笑嘻嘻的回家去了。轮到我了,也打了饭,低头往盆子里一看,盆子里的饭上面能映出我的眉眼。心想,哈呵呵呵,还能当镜子照出脸的,于是,脸上挂着笑,一边好奇地照着,一边趋着步子往家走。到家了,母亲也没有做晌午饭,以为打回来多少饭的,就挡晌午饭了,一看我端回来的饭盆子笑了说,就打回来这一点点儿稀汤子啊,够谁喝。这样吧,我赶紧做晌午饭,打回来的饭也别遭际了,山,你拿一个碗喝了吧。于是,我到灶火拿了一个洋瓷碗,把打回来的饭倒进碗里,端起来,嘴凑到碗沿儿喝了一口,酸酸的,再看看碗里有几片芝麻叶,几根面条。我喝着这美其名曰的浆面条,心里有一个奇怪的念头,这咋叫浆面条啊,也太稀了,也太不酸了。还是母亲做的才是浆面条。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那岁月不居啊。仿佛是弹指一挥间,眨眼的功夫,几十年可东逝水了。到2020年的初春时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小区封闭。老杨心想,在家里幽居,躺在床上不乱跑,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家里储备的米啦,面啦,眼看着一天天减少,心里担心着粮食吃完了怎么办,妻子梁金丽自告奋勇地说,别发愁,我给你们做浆面条喝。老杨和儿子鼓掌不已。一会儿功夫,老婆大人双手捧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浆面条,放在老杨坐的餐桌上。老杨二话不说,呼噜一口,啊,味道美极了。一碗浆面条喝罢,满头大汗,畅汗淋漓,舒服极了。老杨正坐在电脑那儿,思如泉涌地回忆喝浆面条的味道美妙极了的时候,自言也喜欢喝浆面条的雷老师说,有一个治疗久咳不愈的验方。老杨一听,立马记录如下,猪腰子一对(同一个猪的),黑豆三两,生姜、橘子皮各十克,加水适当煮熟,吃肉、吃黑豆、吃橘子皮,喝汤,一对见效,二对减轻,三对痊愈,四对永不再犯,呵呵呵呵。
老杨还没有把验方记录完呢,雷老师在旁边笑着说,还有一个喝浆面条的典故呢,她言道,年轻的时候,和三几个同事美女逛街,看看西天际的晚霞悄悄淡去,夜色四合。几个人逛罢街,嘻嘻哈哈地走到南阳中心医院门口,有一家特色小吃,浆面条做的远近闻名。于是撺掇道,咱们逛街都逛的真尽兴,再续一曲,每人喝一碗浆面条吧,我请客买单。于是几个人坐那儿,老板麻利双手捧了一碗碗浆面条放在小桌上。几个人喝了啦,大呼痛快痛快。雷老师眉色飞舞地讲着,老杨噼里啪啦地打着字。
打罢字,又到午饭时间,老杨到四楼餐厅,哇塞,又是浆面条。于是老杨盛了一碗,立在初冬的走廊上喝着。
真好喝的浆面条你不再喝一碗,站在走廊里佯性啥的。老杨抬头一看,是雷老师正端了小铁碗边喝边对老杨说呢。于是老杨笑道,喝嘛,三碗不过岗,真好喝的浆面条,不喝白不喝,不喝肚子要牢骚。说毕,老杨赶紧盛了一碗浆面条,立在初冬阳光明媚的走廊上,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这酸香绵长的浆面条。那在老杨记忆深处回味无穷的浆面条的醇香,久久地萦绕在老杨的舌尖之上,心灵之中。 于十四中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