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安 | 偶像不仅仅是用来崇拜的
■偶像不仅仅是用来崇拜的
孙承安
为合作编著《龙门何满子》(华文出版社,2010年8月),与蒋增福先生有了密切的联系。一次商议编写事宜,在我家中留下这张同框照片。
蒋增福先生,小学教师出身,后来在富阳县文教局、广电局、文联、政协等单位,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他年长于我17岁,可以说是父辈人。虽然与他没有十分特殊的亲密关系,我却一直视他为偶像,这并不是过誉的溢美之词,而是发自内心的。在我的印象中,他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敢于仗义执言,为富阳的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小。尤其令我钦佩的是,他与别的领导干部不同,几十年来辛勤写作,出版的各类著述达30多种,已然成了一位富阳屈指可数的乡邦文史专家之一。直至晚年仍笔耕不辍,《见字如晤》《读画有伴》等都是80岁以后的作品。
正是在蒋增福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耄耋老人不服衰老而从不懈怠的生命状态,我便试图向他看齐。退休近10年来,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仅在教研室、区政协文史委、场口中学和郁达夫中学等单位“超期服役”了8年,还写了一些文字,出版了几本集子。尽管远不及蒋增福先生有成绩,但我崇拜他并努力向他看齐的态度是虔诚的。
我常想,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标杆;一个人,也不能没有偶像。中国有个成语叫“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正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在中国的典籍中,为儿三迁居所的孟母是重视家教的典型,啮雪吞毡的苏武是坚守民族气节的楷模,直言敢谏的魏徵是一代名相的范例,铁面无私的包拯是廉洁公正的化身,扫平倭患的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卧冰求鲤的王祥是恪尽孝道的代表,凿壁偷光的匡衡是刻苦学习的榜样……一个个犹如中国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星星,熠熠生辉,不可胜数。千百年来,他们的事迹广为传诵,他们的精神受人景仰,并且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被世代弘扬和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得小时候,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我们如数家珍,他们的事迹,我们烂熟于心。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更是亿万中国人的光辉榜样,助人为乐几乎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旋律。时至今日,每年3月5日,仍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不平常的日子。
现如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都是值得大家敬仰的偶像。但我认为,偶像不光光是用来崇拜的。如果只是崇拜,像有的年轻人那样,为求娱乐圈演艺明星签名合影而如痴如狂,那也就失去了榜样的作用。只有大家正确认识偶像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汲取偶像身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自身,完善自我,才能在价值多元的当下,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责无旁贷,正确引领,功莫大焉!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