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其实,我本是个僧人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元·刘秉忠
在元帝国大业的建立中,有一个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既为这个帝国取国号为“元”,又设计了一整套法制、典章、礼仪等制度,同时还设计建立了帝国都城。他就是出家后又奉命还俗的一代名臣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邢州人,祖籍瑞州。
刘秉忠生来风姿卓越出众,志气豪迈爽朗,不拘一格。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
他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几年后,天宁寺的虚照禅师因爱其才,招致为僧,赐号“子聪”。因为秉忠能诗能文,便让他担任掌书记。后来游历云中,居住在南堂寺。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后,忽必烈甚为称赞,多次垂询。
刘秉忠随忽必烈征伐大理和伐宋时,力劝其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元世祖于是下诏建元纪年,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元世祖采纳,当天便下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
刘秉忠作为元初重臣,参与大元之初创,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使蒙元政权迅速完成了蜕变,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盛的国家。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
刘秉忠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提出了“采祖宗旧典,参历代古制”的建议,并协助忽必烈参照中原传统王朝的统治模式,制就一代成宪。
元朝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化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系,其中,省一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刘秉忠也是元朝国都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元大都的平面设计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是我国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从开始修建到完工,历时20余年之久。
元大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北京城的基础,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无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
至元十二年,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加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爵位为常山王。 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
著名的佛教护法居士,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宋文宪公曾称赞刘秉忠道:
“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又说“贤者在世,视时诎信。挂瓢武安,绝世离群。扇然而起,拏风跃云。乃垒乃城,乃阙乃庭。乃建滦京,滦京之封。龙冈欝冲,王气所钟。伊刘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万邦驰。车书来同,维公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