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纯富|学中医如何从零基础入门到精通
以下内容根据黄纯富老师讲课录音整理,完整版内容详见“岐黄传习所”公众号连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每年从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在临床上把工作开展起来,把传统的中医搞起来,又做得比较好的,不是特别多。
学中医,需要一些好方法
中医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行当,有很多人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比如说皇甫谧,他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到40岁左右,因为自己中风瘫痪了,才开始对医学感兴趣。然后,研究医学并把自己给治好了。治好后,他写了《针灸甲乙经》,这是第一本把针灸做了全面总结的书,因而他还成了针灸学的开山祖师。
所以,成才的道路是非常多的,人生的道路也是非常广的。只要喜欢就可以深入学习。如果你想进入中医领域,可以从中医领域里的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本书开始。但是,光靠那一本书是不行的,肯定要看很多书。很多时候,大家可能会面对的问题是,从什么书开始?哪一本书可以让你掌握的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只通过看各种公众号里的文章去学习,学到的知识体系是杂乱无章的。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从专业医生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团糟,一团浆糊。
因为有些东西可能用起来比较好,但是你不知道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我是1993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大一、大二不是很忙,后来因为参加了比较多的社会活动,逐渐忙起来,真正用于复习的时间就很少,到期末考试差不多剩下二十天时,才开始看书。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有可能会挂科。我在大学期间没有挂过科,因此,我觉得我使用的方法,应该是可以推荐给大家的。
如果想转到专业的角度,推荐这样几本书,是必须要用心学习的,而且一定要把这几本书读熟,读得非常、非常熟。因为这几本书是中医的整个临床体系的共同基础。这4本书就是:
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药学》;4.《方剂学》。
当然,如果想在针灸方面有所突破,《针灸治疗学》或《针灸学》、《推拿学》这些教材都是需要的。
这几本书看得比较熟之后,还要陆陆续续地补充,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够经得起检验,才能有效果。
学中医,需要一些好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四轮学习法,每一遍就是一轮,一共看四轮。用四轮读书法把考试的问题解决后,真正步入临床时,再遇到问题,也肯定会知道怎么去解决它。
我当年复习备考时,是这样操作的:到期末最后20天左右,我会把几门课的书分时间段学习。比如:
8:00-12:00 看《中药学》,或者看《中医基础理论》;
14:00-16:00 看《中医诊断学》,晚上看《中药学》。
第二天:
上午 看《方剂学》,下午看《中医基础理论》,晚上看《中医诊断学》。
这样按时间段滚动起来看书,基本上每个时间阶段可以看45页左右。具体怎么看书呢?像看小说一样看。一本两三百页的书,按这样几个时间阶段来看,2,3天就能看完。如果几本书同时看的话,10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把它们全部看一遍。
认认真真的读,而不是马马虎虎去看;不能中途倒回去看。这样子快速的把书通读一遍。
我们不能在一个个章节里面去纠结,也不能在一个个问题上去纠结,而是要做总体的安排,整体的考虑,要全盘通读每本教材。第一遍是最慢的。60%的时间,可能花费在第一遍的学习上。但是,这一遍的学习非常重要,不要有遗漏。如果有遗漏,学到下一个知识点时,可能会觉得哪个地方没有搞明白,感觉有问题。
第一遍一般不做任何的符号标记。第二遍时,就要进行标记。第一遍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第二遍会花掉30%的时间,第一遍和第二遍会花掉70%的学习时间。
把困难的、背不下来的东西,就要多读几遍,背下来。
把书打开,看个开头,然后尝试开始背书,背不下来的地方,就看一眼再往下背。如果还是背起来有点困难,就加上着重符号标记。并标注“这个问题又见于哪里,第xxx页”,在前面出现的位置也标注一下“又见xxx页”。这样,如果再遇到这个问题,就可以把前后内容翻起来对照复习,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
在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这些学熟以后,绝大多数的人就会开始逐渐进入临床。特别是把《方剂学》学完,有很多人会跃跃欲试,想要在临床上一展身手。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从大二开始学了《方剂学》以后,开始给人看病。
当时,遇到老家的一个病人,他到永川中医院找一个老中医看病,吃了两、三个月的中药,还是没有解决失眠问题。她把方子给我看了一下——归脾汤,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骨、牡蛎、蝉蜕、琥珀,这些药都用了。但是,她就是睡不着,又没其他办法。
九十年代初,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那里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大学,所以乡里人有问题就会找我来问,或者直接就让我给看一下。在1993年,有一个亲戚的儿子患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性肾炎,当时在重庆花了几万块钱也没治好。于是,我去找杨介宾杨老,杨老就开了犀角地黄汤,然后我就把方子给亲戚寄回去,有时也找师兄缪其祥给他开。有时候,我就充当黄牛的角色,别人通过我,找到我的老师给开方子。这些都会让人觉得很兴奋,因为开始接触临床了。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自己有一次感冒了,全身无力,坐着都不停的冒汗,然后声音沙哑,甚至说话根本就没有声音了,在老师的建议下吃了点维C银翘片,也不见好转。然后我就照着《方剂学》找方子,最后就给自己开了一付竹叶石膏汤,然后在楼下守楼的大妈那里熬药,熬药时太困,就躺在椅子上困得睡着了,所以,药熬了多久也不知道,醒来时赶紧把药倒出来,清汤寡水,颜色很淡,赶紧又熬,熬完就赶紧喝,之后才有了力气,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恢复说话,但是,从此以后,唱歌就只能唱一首,多唱几首就会声音沙哑,高音也无法驾驭了。
这是我第一次给自己开方,因为当时穷,就只吃了一付药,10克人参花了3块多钱,舍不得吃啊,结果落了一个病根。但是,好歹也是有力气走路了,所以自我感觉有点成就感。
所以,这个竹叶石膏汤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非常喜欢用。
今年年初,有一个朋友的老母亲在重医附属永川医院住院,她说医院让准备后事。详细一问,原来她母亲发烧不退,刚出院,就又住院,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其实应该是昏睡状态)。于是,我主动说,那我去看一下。我跟这个朋友去看她母亲时,已经12点了,她母亲身上在出汗,口渴,脉洪大,跳得很快。我一看,阳明四大证都有了,而且气虚,眼睛也不睁。于是,我给她开了竹叶石膏汤,又开了点石菖蒲之类的药物。嘱咐她家人马上抓药、熬药,熬好后马上吃,吃不下去就喂,通过胃管打进去。第二天,老人家就苏醒了,烧也退了。并且,醒过来之后,眼睛也睁开了,还能认人。后来,又反反复复的调理,毕竟是78岁的老人,问题也很多,最后终于平安回到家里。
竹叶石膏汤,是我第一次给自己开出的方剂,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时还在读大学。
所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给人带来的认识是特别深刻的。
再举一个青蒿鳖甲汤的运用案例。
重新回到那一年放假回家以后,遇到的那个失眠的病人。
当时,我问她怎么失眠的,她说睡不着。我继续追问,你除了睡不着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她说,热!全身发热,好像从骨头里热出来的一样。我一听,这不是骨蒸劳热么?马上翻开《方剂学》——青蒿鳖甲汤。这个病人说,要到天亮才会凉快一点,这时才可以想睡一点,但是又不能睡了。这是“夜热早凉无汗出”,我马上开了青蒿鳖甲汤的方子,酸枣仁,柏子仁之类的都不用。
她自己到药铺抓药以后,我还告诉她鳖甲要怎么炮制,要用醋泡一下,然后炒干,等等。第二天她来了就说,“这个药就对啦,昨天晚上吃药后我就睡了,直到早上八点,他们叫我,我才醒。
另外,关于青蒿鳖甲汤,顺便讲一下,青蒿鳖甲汤,在以前是治疗肺结核、虚劳这一类疾病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临床医生会应用在别处,比如在儿科,叶明军(儿科中医)就晒过这样的案例,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青蒿鳖甲汤用于治疗小孩反复发烧的情况,即小孩晚上发烧,到医院打针输液,然后烧退,白天小孩还可以玩得很疯,但是到了傍晚,又开始体温38度,过了一会,体温又升到38.5度,怎么办?青蒿鳖甲汤,这是个好方子。晚上发烧,天亮退烧,这不就是“夜热早凉”么?为什么要把这个方子理解为只能治疗虚劳、肺结核这一类的疾病呢?这个“夜热早凉”就是青蒿鳖甲汤的特征性的证候。而掌握好这个方子的运用,可以说是在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方面的一个利器。
这些案例说明了什么?要把学习落到实处。
第一,临床上遇到不懂的疑难问题时,要向书籍求助。
第二,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还要去实践。
书买回来了,不等于知识就装进了你的脑袋。真正要面对的最艰难的考试,是在临床上遇到疾病的时候,这个考试才是最困难的。因为病人生病时,不会按照教材生病。但是,我们又要用教材上的方法,这时就必须对教材非常熟悉,必须要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且还能够灵活运用,抽时间跟有经验的老师去临床跟诊,在临床上加以检验。这样才能快速的把学到的东西在临床上用起来,才能快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