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鸣食宿图的含义
明永乐一朝,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手工业在此基础上取得空前的发展,景德镇御窑更在明太宗朱棣的重视下,窑事兴盛,隽品迭出,寄炎火之天成,凝工匠之心血,尽取胎、釉之精,创“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中永乐御窑青花瓷器更将细沙底、火石红、苏麻离青之浓艳汇于一身,堪称明清御窑之典范,备受追摹。本次备受瞩目的联合专场拍卖的主角,便是这样一件明初青花之集大成者——
明永乐 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
尺寸:高 30 cm;口径 19.6 cm; 腹径 34.2 cm;足径 19 cm
胎釉俱精永乐时期瓷器多为小巧精雅之隽品,极少见大尺寸琢器传世,概因琢器成型较难,工艺繁复,拼接难度较高,稍有不慎便有歪斜翘裂之虞,类本品之形制硕大者,尤为罕见。此件拍品造型端庄沉稳,直口圆唇,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矮浅,沙底细密,修胎工整,火石红斑较为明显,整体轮廓简洁雅致,比例恰到好处。罐身胎体坚实,胎质细密,白地匀净,釉若凝脂,轻轻抚之,光滑细糯,为典型永乐胎体之特征。
写意纹饰罐身外壁通以青花为饰,肩部披饰如意云头纹开光内饰折枝四季花卉,近足一周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腹部以水墨点染笔法绘通景芦雁飞鸣宿食图,四只芦雁对称布局,或引颈高吭,或塘边寻觅,或梳理羽毛,更有一只展翅高鸣半空飞翔:引颈高吭者悠然自得,神情欢愉,其下草叶生长,描绘精妙;塘边寻觅者似立于岸边,欠身向下,闻嗅岸边花草清香,眼神流露顽皮好奇神色,霎是可爱;梳理羽毛者蜷缩脖颈,神态怡然;展翅飞翔者遨游于空际之中,羽翼伸张,足爪微收,伸颈俯身作顾盼之姿,似为身下地面同伴举动所吸引。大雁周围芦苇草叶交错排布,绘画构图极为考究,使画面丰富细密,繁而不乱,铺排疏密有致,效果张弛有度。
绝艳青花整器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而成,笔法活泼流畅,线条粗细并用,青花浓淡兼施。不论着色深浅,纹饰效果皆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在线条的纹理中布满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彩料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结晶斑,正因为青料此一特性,令画面富于水墨画般挥洒淋漓、苍翠欲滴的意趣。
惊世孤品此件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整体纹饰布局舒朗清丽,笔意自然,一改元青花的繁密华缛而代之以疏朗清秀,予人一种端庄凝重的美感。绘画技法及纹饰题材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融为一体,笔法细腻考究,画工遒丽洒脱,别具一格的纹饰与浑厚古朴的造型相衬,愈显朱明盛世意气风发、锐不可当之气势,为明初瓷器装饰风格之典范。该画片极为罕见,遍查海内外公私旧藏,尚未有见相同造型、纹饰之永乐青花器,堪称孤品。整器雄俊大气,纹饰旷雅俊丽,宛若仙境,青花一色,浑厚深沉,锡光迸发,古雅生动,意蕴无穷。
承上启下之作宋元画意,明清制器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明嘉靖 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
本件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之纹饰当为永乐御窑上承宋元相同题材画作之遗韵、下启明清御窑名品之典范,其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有一件尺寸、纹饰与本件拍品相若的明嘉靖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虽然通体具有明显的仿永宣青花风格,但业界均认为属嘉靖御窑模仿永、宣青花风貌所烧制,而本次特展之永乐青花大罐的出现,则可以确定出光美术馆藏嘉靖青花罐乃嘉靖御窑仿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所为。由此也解决了明代御窑史上的一桩公案,并呈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范畴和命题,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罐
犹珍专场 2009年9月18日 编号83
明嘉靖 青花缠枝花卉海浪纹罐
结合其他相类器物,可知嘉靖时期御窑厂对永乐重要且存世罕见御窑器多有仿制,两者存世均极为罕见,甚至均呈“孤品”现象,此现象的具体原因尚有待考证、研究。如2009年9月18日,犹珍专场第83号拍品“明嘉靖 青花缠枝花卉海浪纹罐”,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罐”造型及纹饰相同,亦属嘉靖朝仿永乐名品之作,两件皆为存世罕见之作。
香港佳士得 2010年秋拍 编号3051
清雍正 青花花鸟图八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飞鸣宿食图瓶
时至满清,以飞鸣宿食图为题材的皇家制器亦备受关注,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第3051号拍品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八方扁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飞鸣宿食图瓶与此罐纹饰题材相同,可为佐证。
此类珐琅品更于清档中屡有记载,据《雍正八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载:“三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鸣宿食芦雁珐琅鼻烟壶一对呈进。奉旨:此鼻烟壶画得甚好、烧造得亦甚好、画此珐琅是何人?烧造是何人?钦此。郎中海望随奏: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炼珐琅料是邓八格、还有太监几名、匠役几名帮助办理烧造等语。奏闻,奉旨赏给邓八格银二十两、谭荣二十两、其余其余匠役人等,尓酌量每人赏给银十两。钦此。”《雍正九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亦载:“四月十九日:内务府総管海望奉上谕:著将有釉,无釉白磁器上画久安长治,芦雁等花样,烧珐琅。钦此”、“于五月初五日画得久安长治碗一件,飞鸣食宿芦雁碗一件……内务府总管海望呈览,奉旨:准照样烧法琅的,钦此。”
珐琅彩为清代御窑之名贵品类,尽显皇家尊贵气象,可见此纹饰于历代宫廷之中受追捧程度。
明永乐 宫廷画师边景昭作 芦雁图
明代永乐宫廷画师边景昭之院体画风格与本品十分相类,其画作《芦雁图》精微而不失于刻板,在工谨姸丽之中传达出雍容浑朴的气质,被誉为“当代边鸾”。本品绘画方式及纹饰布局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寒塘群雁图》极为相似,相同装饰题材作品尚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缂丝芙蓉双雁图》等,至清代则有铜胎画珐琅、剔红、牙雕、木雕等其他材质“飞鸣宿食”题材作品问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寒塘群雁图
雁被古人视为灵禽,素有“雁有五德”之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芦雁图》以四只雁分别表现飞、鸣、宿、食四种形态。“飞”为生存的基本技能;“鸣”为情感宣泄;“宿”为休息;“食”为生命延续的基本前提。作为传统装饰题材,有“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之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缂丝芙蓉双雁图
历代屡见文人以“飞鸣宿食”为题材作诗绘画,在文人墨客眼中,大雁寄托了孤傲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因鸿雁与书信有密切的渊源,古人以鸿雁传书或雁足系书,来比喻音信不断、问候平安之吉象。如元代诗人陈樵作《芦雁四咏·飞鸣宿食(其四)》:“饮啄殊自得,水田稻粱秋。宁因谋一饱,失却网罗忧。”另有宋末元初诗人行端所作七言律诗:“年去年来年复年,帛书曾达茂陵前。影连蓟北月横塞,声断冮南霜满天。雨暗芦花甃夜渚,露香菰米下秋田。平生千里与万里,麈世网罗空自悬。”
永乐大帝文韬武略,继往开来,平定海内之后,他还积极谋求发展对外关系,通过赏赉和贸易与南洋、西域乃至中东国家建立联系。闻名四海的中国瓷器自然成为这种交流之中重要的文化载体。收藏于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永乐青花瓷器,即是这种交流的例证。他们与此件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同是诞生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此后虽然分道扬镳,分别见证了历史的流转变幻,承载了六百年风雨沧桑,但终于都幸运的留存至今,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用不同的视角,继续见证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