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篇:杭州钱塘江畔(三)
六和塔
从杭州解放纪念碑广场出来,便看见耸立在树木中的六和塔了。我买了门票,沿着台阶往上走。入口处是一座青瓦门楼,上悬“六和听涛”的牌匾,为黄永玉所题。顺台阶转上去,一眼就看到那巍峨的六和塔了,塔所处位置并不很高。
我来到塔前,先看了一下牌上的介绍。六和塔位于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月轮山海拔153米,因形圆如月而得名。塔坐北朝南,是现存中国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是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塔具导航作用。南宋隆兴二年(1164),高僧智昙重修,现存砖砌塔身即为南宋遗物。外部檐廊木构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出资重修,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塔总高59.89米,为双套筒式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
关于六和塔还有一个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农田,使百姓遭殃,渔童六和的父亲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极为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摇晃晃,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亲,二不许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为了感激六和,人们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就是这座六和塔。
塔的南面是一个稍高点的石板铺砌的平地,有台阶可达。上面有好几棵古老的香樟树,遮没了天空。塔前有一座四柱三间石牌坊,为清代所建,上置“净宇江天”匾额,最初为乾隆帝游历六和塔时亲题,已佚。现有匾额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重新题写的。“净宇江天”既有登高望远时眼见“居宇净丽,江天一色”之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与开阔。石牌坊两肩上爬满紫藤,为这座古塔增添了生机。
迈过牌坊,我站定先数了一下塔的层数,从檐数上看有十三层,每层檐下都有许多的窗口。整座塔气宇非凡,雍容大度,雄伟壮观。来到塔门前,拱形门洞正上方悬有雕龙金边牌匾,上书“六和塔”三个金字,取“天地四方”之意。两侧柱上悬挂对联:“一塔耸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六和存佛地吴山木落大桥横。”
我走进塔内,里面有很多的门洞,就像迷宫一样。根据指示找到向上的楼梯来到了二层,走到了外廊处。隔不多远就有一个窗口,可以眺望远处的景色。围着一周挂着七块牌匾,分别是“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我没明白这里怎么会挂着七块牌匾,更不理解所题之意,感到有些玄奥。
塔内楼梯呈螺旋状,二楼往上的楼梯有些陡峭,需要扶着栏杆小心地往上走。塔每层内墙外壁、外墙甬道两侧须弥座束腰处都保存有完整的精美的砖雕,为宋代砖雕精品,共有174组。题材丰富,式样与中国现存最早、内容最完整的的建筑专业著作宋代《营造法式》(11-12世纪)相吻合。有争奇斗艳的莲花、石榴、宝相、牡丹等,有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等,有奔腾跳跃的狮子、仙鹿、麒麟等,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卍字纹饰图案,造型简练,形象生动,构图和风格别具装饰意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塔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在额枋间绘有梅、兰、菊等花卉,各层菱角牙子、斗拱均施彩绘,历经多次修复,线条疏朗开阔,笔触细腻生动,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每层都有八个出口通向外廊,可以随时出去观景。有的出口处悬挂对联。塔身向上逐渐收缩,塔檐翘角上悬挂着铁铃,共有104只。
到达第七层,转来转去就再也找不到向上的楼梯了,不是十三层吗?我感到纳闷。仔细一看,挂着一块“七宝庄严”的牌匾,噢,我明白了刚才在二层时为什么会有七块牌匾了,原来是每层一块,一共就是七层啊,怪不得每层楼梯那么高呢。后来也知道了那七块牌匾原为乾隆帝为每层所题写,作为一国之君,能为一座塔每层都题写牌匾,足见乾隆帝对六和塔的钟爱。现在的这七块金字牌匾是当代七位书法家分别题写的。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衰朽持续了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以余财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这就是外十三内七的原因了。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仅搭建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足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
在塔的四层处曾供奉过鲁智深像,传说《水浒》故事中武艺高强的鲁智深圆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如同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说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
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曾举行过一场电影明星的集体婚礼,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七君子”之一)证婚,蓝苹(即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
我走到外廊处,向外眺望,真是站得高看得远,透过一个个窗口,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这幅,雄伟的钱塘江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江水微微泛着波纹,看上去非常平静柔和;江对岸高楼林立,沿江一直向很远的东边延伸开去。再看这幅,山上长满葱绿的树木,显得异常繁茂,山峰好像靠近了,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还可以看得见塔的翘角上悬挂的铁铃,清风吹来,发出悦耳的响声。在塔上转着看,美景尽收眼底。明代张仲举有《登塔》诗: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烟火是西兴。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
六和塔还是观潮胜地,从塔上凭栏俯眺,潮水吞吐进退之势极为壮观,由于是自上而下俯看,因而潮水涌动翻腾之状十分真切,动人心魄。恰如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所记:“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只可惜现在看不到。
我们大家很熟悉的孙中山先生所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话,就是在六和塔旁江畔亭中题写的。据载,一九一六年八月十八日,孙中山一行前往江岸观潮,先在寺院茶室稍坐,后登六和塔顶层观赏钱塘江。孙先生远眺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不胜感慨。下塔后,立于岸边小亭,遥望江上景色,起初风平浪静,片刻过后,突起隆隆之响。不久,浪潮如同排山倒海而来,汹涌澎湃,如同天崩地裂,势不可挡,化作一座横亘江面的银山白墙,雪浪翻滚,喷珠溅玉。霎时潮水涌到眼前,转眼间潮头又奔腾而去。
孙先生站立岸上,屏息凝神观看许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观潮后,先生似意犹未尽,有人在江畔亭中铺纸研墨,请孙先生题写。先生思索片刻,挥毫而书前面提到的十六字,落款为“孙文题”,盖上方章,以抒胸臆。
六和塔建筑规范,揭示了中国佛塔的平面形式于10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由单筒体向双筒体结构的重大嬗变,对后代塔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塔上下来,沿台阶登上一个高台,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座四柱双层攒尖翘角凉亭,亭四周有石护栏。亭正面朝南,上悬题有“六和碑亭”的牌匾。原碑亭已被毁,此亭是1997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通道两侧柱上均悬挂对联,南边入口处左右两柱上悬挂的对联是:“挟九区爽气扬两浙风华拍万古月轮问他昔日宸翰尚显得几多文采,建百尺高亭纳三春胜景喜六和钟韵为我名山事业又播来一片佳音。”对联可够长的,竟达56字之多,落款是“杨尚模撰并书”。杨尚模(1920-2011)为安徽无为人,字柳溪,号江淮眊叟,两香室主人,他的诗、书、画造诣都很高,被称为“江淮诗书画三绝”。转到东面,有楹联“读临江一座名碑而鉴史,登望海七层古塔以观潮”。再到北侧,楹联是“月涌江流追往事浮思古幽情弘历亭中留御笔,天翻地覆看今朝颂空前伟业人民心底树丰碑”。西侧对联是““墨海碑亭赏前代御题山临秦望,钟声塔景访六和胜迹潮听钱塘”,为篆体。
亭中间矗立着一座大石碑,通高4.35米,宽1.5米,下为须弥座,碑额隶书“乾隆御碑”四字,两侧线刻双龙戏珠纹样。碑的正面刻的是《登开化寺六和塔记》,为乾隆御笔,行书,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是杭州现存最完整的清乾隆帝手书碑刻,内容是:“杭州月轮峰六和塔,宋开宝中创建以镇江潮,开化寺其塔院也。自宋以来,屡毁屡复,毁则有驚浪之虞,复则有安澜之庆。是为雍正十三年我皇考世宗宪皇帝特发帑金,命有司鸠工材,是轮是奂,越二年而告成。又十有四年而朕以南巡之便,亲陟其顶,且为之记焉。盖浙之潮,人所共知为雄钜。浙之塘(江岸堤坝),人所共知为要害。然非目击,终为耳食。且沿江而来,亦不辨其曲折之形也,造塔巅而后审其所以称浙江者。潮流东睎,顿挫渟滀,迭荡掀激,斯所以为广陵之潮者。我皇考居九重之穆清,运万寓于几席,留意海塘,福彼蒼赤,葺新穹塔,资厥佑相。”碑文记载了开化寺六和塔的兴衰变迁史和乾隆帝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
碑的背面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所作的《登六和塔作诗》:我游西湖率三日,乐矣虑非凛无逸。会稽南望举精烟,宣命明当发清跸。穹塔镇江久所闻,到此不登孤良因。振衣拾级陡其顶,耳饫天籁衣湿云。海眼龙宫寂寥锁,江边雁堵香花妥。之字长流写向东,月峰朝霭揽於左。 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杜甫添忧我添喜,境移所遇理则然。乾隆皇帝第一次远眺“之”字形的钱塘江景时,把六和塔比作那“之”字的一点。
碑的东侧面是乾隆帝的《瞻礼六和塔作》:宝塔岧峣耸七层,恐妨泥污不须登。江历劫安澜庆,凌汉单提向上乘。立久波光如欲彻,望来烟意亦将澄。漫言造极今孤约,兴已轩飞绝顶凭。西侧面是《瞻礼六和塔作歌》:出山策马循江干,窣堵遥见青云端。旋到舍骑入塔院,屏营瞻礼心神宽。镇江初建忆北宋,时方一统归提封。讵知九世忽南迁,徒供绍淳游赏用。昔年我实亲曾登,睫眼倏历最上层。江海全势在指頋,兹弗躬临意以凭。慢言见表知其里,由来我亦增年矣。
乾隆帝六次南巡,六次莅临六和塔。在《南巡盛典》中记载:“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厪念海塘,特幸寺中,亲登塔顶,悉江流之曲折……海若不惊,圣情悦豫,爰亲洒,辰翰为文,以纪盛事焉。”原来乾隆帝担心沿江堤坝能否挡住钱塘江潮水,于是亲自登塔,到塔顶至高处望江,发现江水来往平稳,也就放下心来。可见,乾隆帝还是非常关心百姓疾苦的。
在碑亭西面院中,有一座端坐的人物雕像,是智坛大师,为南宋高僧,开化寺的主持,师奉法相宗。北宋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方腊战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纳言招募有识之士重修六和塔以治水患。智坛自荐,并以“学德兼备”而担任重建之大任。智坛“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靠化缘筹资,耗时十余年,历尽艰辛,终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六和塔。
此时,从山上传来了浑厚悠扬的钟声,那应该是在更高处的“六和钟声”了。我便向上走去,看到在一面山坡上有“六和典故”四个字,旁边立着几座塑像,都是与六和塔相关的人物。一座是一人正张弓射箭,表现的是“钱王射潮”:古时钱塘江潮水汹涌泛滥,常给两岸百姓带来灾害。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时期,钱江海塘边修边坍,原来是江中潮神在作怪。钱王决定镇服潮神,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钱王在江边布下一万名弓箭手,等潮水到来时,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海塘才得以修成,为纪念钱王的功绩,老百姓就把海塘叫钱塘,江也便叫作钱塘江了。再一座是鲁智深圆寂,前面已经讲过了。还有一座是武松出家。鲁智深圆寂后,宋江等人前去看望武松,要武松同去朝见皇帝,武松对宋江说:“弟不愿朝见皇帝,金银赏赐都不要,只要做个清闲道人就很好了。”宋江再三相劝,武松始终不肯,就在六和塔出家了。
不远处,有一座四角木凉亭,里面悬挂着一口大钟,为仿明代款式铸造,高2.25米,重2.3吨。钟体表面铸“六和钟铭”,是由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毛昭晰撰文并书写的,铭文是:铄铜为钟 悬诸秦望 格于上下 光于四方 扣之必应 击之铿锵 发以清音 近亮远彰 相生律吕 递变宫商 豁我襟怀 勿迷勿罔 钱江滔滔 钟声荡荡 维我神州 繁荣富强 各族团结 人民安康 经济腾达 万事呈祥 伟哉中华 仁威远扬 千秋万世 地久天长。
六和塔自古就有使用黄钟大吕驱逐潮神,以期江涛平静、国泰民安之说。六和钟声启鸣于1996年10月8日。在我国,人们通过敲响钟声来表达喜悦,抒发感情,寄托祝福,增添欢乐。每年初夕,到六和塔敲钟祈福已成了杭州人的传统节目,“六和钟声”专门推出“敲钟祈福”活动,邀请社会各方人士来六和塔公园渡过一个别有意义的迎新活动。参与敲钟的来宾,还会获得一份免费赠送的精美小礼品,更增添了游赏的情趣和意外收获的惊喜。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带给人们平安吉祥。
继续上行,我来到了中华古塔博览苑。这里将中国各地近100座具有代表性和较高艺术价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古塔按十比一的比例缩微后集中进行展示,表现了中国古代塔建文化的成就。只见苑内各种造型的古塔林立,高低疏密,错落有致。扬州莲性寺(大明寺)白塔、官渡金刚宝座塔、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邛崃石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嵩山寺塔、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古塔均入选。在这里你可以不用东跑西颠就能欣赏到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多姿多彩的中华古塔,领略中华古塔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天,我沿着钱塘江边,看了许多的东西,欣赏了不少美景,虽然走了不少的路,但是感到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