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 韦穗问的两个问题
【题记】张楚廷校长是我读书时候湖南师范大学的校长,平易近人,当时听闻过他诸多的治校理念,如今读其书,而更知其人。阅读时,母校的一切似乎又在头脑中再度鲜活起来了。随读随记,记下的都是深有感触者,与大家分享!
我先概要式地回答了两句,然后再展开。
第一,我从未调动过他们。
第二,当得不像校长,就大体上当好了。
对我这两句回答,她显然不满意,并且明显地表示疑惑:“你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哪里来呢?”下面就是我和韦穗之间的一段对话了:
“你看我的积极性怎么样?”
“那还用说?”
“我的积极性是谁调动出来的?”
“你不需要调动。”
“那好,我也觉得师生的积极性无须我去调动。我无须别人调动,难道师生需要别人调动吗?”
这种回答应当可以说明问题了,但她显然还不满意。我只好进一步做一些阐述。
也有调动,但确实是我只调动我自己。是什么在调动我呢?我只要想着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们的先祖,也想着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就要把我可能的智慧献给他们,把我的精力献给他们。谁在调动我?我自己。同时,也可以说是学生在调动我,是先祖、是民族、是父母在叮嘱我。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调动。可能有种种的媒介,但那些媒介也是自我意识、自我运用的。
同样,我认定,学生、教师的积极性也都只可能是自我调动,他人无可取代。也会有媒介,但这种媒介也只可能通过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并起到作用。(第123页)
……
韦穗按照一般的理解,以为是调动,其实只是在媒介的生成或建设上面的作用。
我们社会流行的说法是调动,并且似乎总是站在上面的人调动下面,总是官员调动百姓。还有一个相应的手段叫激励,手中握着一个什么东西,用以激励,或给你一个称号,或给你一点奖金。我觉得,这是弄反了,或者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不平等观念,似乎明智者总在上面,又似乎上面总是握有主动权。师生都是被调动者、被激励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消除的误会。
关于“当得不像校长了,就大体上当好了”,这似乎是一句俏皮话,可能需要做更多的说明。这句话,很可能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才有意义,才好理解。
说来话长,还有那么一个来历。当年,我的办公室就在党办隔壁,间歇时,我去各办公室串串门。有一天我去隔壁党办,干事小向的一位同学正好来了,我进去后,她立即向她的同学介绍:“这是我们校长。”她的同学多少有点惊讶,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到两秒钟。既然有同学在,我也不好多打扰,就走开了。
第二天,我去问小向:“你那同学很有意思啊,看我不到两秒钟,我就那样不经看?”
小向说:“张校长,我那同学还以为我在骗她呢,这哪里像校长?”我听后很高兴,为我不太像校长而感到高兴。
怎么才像校长?应当仪表堂堂、西装革履?应当出口成章或文质彬彬?还应当炯炯有神?
我穿着球鞋,穿着土衣裳,说话也土气,礼貌没问题,但除了随意还是随意,像校长吗?所以,她说我不像校长是很自然的。不过,她最好不必(第124页)以为我不像,而是可以开开眼界:“世上也有这样的校长啊。”那时,我已名声在外,如果她知道这一点,想法可能多少有所不同。她已有了一种思维定式(一般作“势”)。
这是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推送的第1201篇文章。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开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更多大咖纷纷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