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田野杂记 |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后记
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王国维先生描绘的治学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初并不明白这三个境界的深层含义,现在回首往事,深有感触。
从1993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汉语方言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开始,到200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文学博士学位,再到如今的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十几年来,方言学、语言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尽管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很多,但是从读硕士开始就一直把汉语的持续标记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当初选持续标记这个内容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不少人为我担心,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论文、论著很多,我也知道自己的压力有多大,但我还是抑止不住内心追寻谜底的渴望,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们肯定的话语、系学术委员会给我评定的优等成绩,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毕业后的近三年时间里,对论文中涉及的所有问题又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补充了新材料,还有不少的新想法,所以,不少章节差不多是重新写了一遍,整体感觉又好了许多。十年磨一剑,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材料,在经历了多少朝思暮想、寝食难安、呕心沥血的日子,今天终于可以提交一份答卷了。
本书是在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和语音、词汇相比,方言语法研究比较薄弱,往往局限于单点或方言母语的描写研究,或者是有限的几个方言点之间的比较研究。读硕士的时候,看了梅祖麟先生的《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很受启发,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从方言母语襄樊话出发,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分析襄樊的“倒”和“在”,博士毕业论文则打破了方言与方言之间的界限,从整体汉语的角度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材料来考察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现状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探求几类持续标记和中古附着意义的“著”之间的同源关系。
研究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如今,十几年苦追寻的心路暂时要划上一个句号了,此时此刻,充满我内心的,不是轻松,而是无限感激之情:我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给了我一个深造的机会。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张振兴先生和硕士生导师汪平先生给我的指导和关心,谢谢两位恩师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书稿并给我写序。我要感谢所有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他们是(按姓名音序排):曹广顺、曹志耘、陈章太、程邦雄、侯精一、胡明扬、黄国营、黄雪贞、李小凡、钱乃荣、吴福祥、邢向东、熊正辉、杨永龙、周长楫、周磊……我要感谢方言调查中给予协助的人们,还要感谢所有我在书中引用过的论文、论著的作者们。我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们对我的理解。我特别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的支持,感谢合作导师戴庆厦先生的鼓励,感谢博士后流动站给我提供了重新审视、最终完成书稿的时间并有幸获得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基金的出版资助!我还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编辑们的努力。我感谢我的亲人们,是他们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奉献,才使我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我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中去。最后,我还要感谢已故的李荣先生,我很幸运能聆听他的教诲并得到他的指点。我也想借这本书告慰我父亲、我兄长的在天之灵……
我感谢所有真正关心我的人,我愿把这本小书献给你们!
罗自群
2006年3月于民大青年公寓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End
图文编辑 | 郑依滢
本期审读 | 邱煌明
责任编辑 | 甘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