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可以考虑这些方子谱
小编导读
咳嗽是临床中常见的病证,虽然不少人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病,但实际上咳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可不能小瞧了。治疗咳嗽有什么好用的方子吗?我们在柳少逸教授的医案中发现了这些方子。
竹叶石膏汤证案
林某,女,28岁,农民。1989年8月3日初诊。
盛夏在田间劳作,忽逢大雨,冒雨急行回家,旋即寒战、高热,体温39.7℃。村医予扑热息痛、复方新诺明服之,仍高热不退,两天后出现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剧。来我院内科就诊,以大叶性肺炎收入院治疗。经抗生素治疗3天,仍高热不退,故请中医会诊。症见高热口渴,咳嗽胸痛,气喘不得平卧,咯铁锈色痰,略带血丝,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洪大。
诊断:咳嗽(大叶性肺炎)。
辨证: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师竹叶石膏汤意。
竹叶15g,生石膏45g(先煎),姜半夏10g,麦冬12g,西洋参10g(另煎),穿心莲15g,鱼腥草15g,粳米15g,羚羊角2g(研冲),炙甘草10g。水煎服。
服药1剂,体温得降,口渴、咳嗽、胸痛悉减,续服12剂,诸症悉除,病愈出院。
按语:本案患者,以高热入院,予以西药治之,仍高热不退,且热邪耗阴,而致气阴两伤,故予以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益气润肺,止咳定喘。清·莫枚士《经方例释》云:“此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也。故以竹叶石膏二味立方之名。”另据陶弘景所云,竹叶石膏汤在古医籍《汤液经法》中名曰“大白虎汤”,以“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干,渴欲引水”之证。今用治大叶性肺炎,乃以本案临床见症属竹叶石膏汤证也。
柴胡黛蛤方证案
孙某,男,57岁。1970年10月18日初诊。
自幼患咳疾,每值深秋辄发。今年入秋即咳,予以消炎止咳药罔效,故转中医诊治。患者咳嗽逆气有音,咳痰不爽,痰带血丝,伴胸胁苦满,肢体沉重,目赤头痛,口苦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时值庚戌年深秋,五之气时,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加临,湿热交蒸,客行主令,民病肺气壅,故咳剧。又庚戌年为金运太过之年,肺金克木,致木郁极而发,故胸胁痛,膈咽不通,咳逆。
辨证:秋季感邪,伤肺致秋咳,肝火郁结,木郁而发肝咳。
治法:清火达郁,润肺止咳。
方药:柴胡黛蛤方加减。
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6g,党参10g,橘红10g,桔梗10g,青黛6g,煅蛤壳10g,丹皮10g,山栀10g,竹茹12g,沙参12g,丝瓜络6g,橘络6g,川贝6g,桑白皮10g,花粉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
上方用药5剂,咳嗽、胸胁痛等症豁然。以上方加炙紫菀10g,又服药1周,诸症悉除。再予银杏川贝梨膏以润肺止咳而善后。并嘱每年入秋,新梨上市时即熬此膏方(仕梨10斤,白萝卜3斤,切丝煮汁浓缩,入川贝、白果仁、沙参末各60g,熬成膏。每日3次,每次20mL)服用。10年后其介绍咳喘病人来院诊治,并欣然告知:每年秋冬服此膏方,再未发咳疾。
按语:《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乘秋则肺先受邪。”故本案属“秋咳”“肺咳”范畴。因肺金乘土,木郁而发而致肝咳。“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木郁达之”,故主以小柴胡汤,则肝咳愈。黛蛤散,方出《杂病源流犀烛》,由煅蚌壳、青黛组成,为寒热交作、胸满痰咳而设。柴胡黛蛤方由小柴胡汤合黛蛤散而成。方加桔梗、桑白皮、山栀、贝母之属,乃寓清金化痰汤之意,功擅清热止咳化痰,多用于咳嗽气急胸满者。故本案之治,即《咳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务以治时”之谓也。
麻黄升麻汤证案
徐某,女,43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
素体阳虚,纳呆食少,大便溏。3日前感冒,遂发咳嗽,咳声嘎哑,咯痰不畅,痰稠色黄,口渴,头痛,四肢酸楚,恶风,身热,舌苔薄黄,脉浮滑。
辨证:肺热脾寒,正虚阳郁。
治法: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方药:麻黄升麻汤化裁。
炙麻黄12g,升麻10g,当归10g,知母10g,玉竹10g,白芍10g,天冬10g,桂枝10g,茯苓10g,石膏10g(先煎),白术10g,干姜10g,马兜铃6g,炙甘草10g。水煎服。
服药5剂,诸症豁然若失,续服10剂而痊愈。因其素体阳虚,脾胃虚弱,易生痰饮,故予以扁鹊灸法,灸食窦、中脘、关元、足三里。
按语: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乃为肺热脾寒、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而设。本案以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为治。方寓麻黄汤宣肺止咳化痰;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开腠,而四肢酸楚得解;白虎汤清肺以生津,而解阳明气分之热;以苓桂术甘汤温脾阳而化寒饮。药味虽多而不杂乱,且重点突出,井然有序。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俱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因脾胃虚弱,易生痰饮,故以扁鹊灸法,以杜生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