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1. 基础篇
1.1老年人的概念及人口调查
1.1.1中老年人的概念
人的一辈子从生到死,经历了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阶段,而这些年龄段的划分,世界各国尚无统一规定。一个人什么时候算中年?什么时候算老年?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医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我国现阶段将中老年划分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中老年),60~79岁为老年期(老年),80~89岁为高龄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老年的划分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一标准将成为世界通用标准。
人的年龄有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之说。
(1)日历年龄是指一个人生命生存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从出生之日算起,到生命终止为止。人的寿命长短,年龄大小,取决于生存时间的长短。
(2)生理年龄是根据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发育状况和生理功能变化程度来推算的年龄。一般将生理年龄分为发育期(25岁以前),成熟期(25~45岁),退化期(46~60岁),衰老期(60岁以后)。
(3)心理年龄主要反映人的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的程度,是大脑功能的表现。人们的智慧,情感,精力的变化是心理年龄的表达。
(4)社会年龄是根据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判断的。多以资历,职务,功劳等作为评判指标。如一个人年龄可以不大,但职务或辈分很高,他的社会年龄就大。
一般而言,人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是随着日历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4种年龄是不同步的。如有的人60岁了,看起来却很年轻(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有的人20岁,办事讲话老练,稳重(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这些年龄不同步的现象,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结果,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我们所要得到东西,如健康,长寿等。
1.1.2中老年人口普查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文化科学的进步,人们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不断地增长,特别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当今发达国家中突显,多数国家已出现人口老化现象。我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接近发达国家。据调查,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而据198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为7,600多万,占总人口的7.6%。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20%;2050年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27%以上。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
1.1.3中老年人性别结构
我国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对老年人口性别结构、平均预期寿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调查,3次调查结果基本接近。6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80岁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显著,有意思的是11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00︰109)。
1.2中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2.1心理活动的变化
中老年人由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面对问题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健康人的心理应该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办事有目标、计划、方法、步骤;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正常,无不良行为,人际关系好,适应社会能力强。健康的中老年人,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对年龄大一点的老年人来说,以下一些行为和表现也不能视为心理障碍。
(1)虚荣心理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明明自己不懂、不会,却偏要说自己样样都行,样样都会,甚至把别人的经历、成绩,贴到自己身上。常常认为自己年龄大,阅历多,资格老,谁的话都不听,独断专行,不讲道理。
(2)自卑心理有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产生消极的生理活动,如有的人认为自己一生未有大的作为,对子女未能妥当安排。有的人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等,因而精神忧郁、性格孤僻,甚至伤心流泪,不愿与人交往。
(3)孤独心理由于退离工作岗位,或配偶、亲人、朋友离世,子女成家、分居等引起孤独,表现为不愿意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心情郁闷,愁容不展,语调平淡,时常叹息,导致少语,失眠,食欲减退,加速衰老进程,可能发展成老年痴呆。
(4)抑郁心理一些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受到病痛折磨,因而丧失信心,出现烦躁、抑郁,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这种抑郁的心理状态,常成为老年人自杀的原因。
(5)焦虑心理常由家庭不和,繁杂事情干扰,身体不适或主观欲望过高,思想意识狭隘引起。表现为无故的、徒劳的或小题大做的焦虑,如担心子女升学、就业、工作是否出现意外,孙辈读书成绩不好,在外是否挨冻受饿,或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恐慌不安、心绪不宁等,严重的可转化为精神抑郁症。
(6)多疑心理常常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认为别人在说他的坏话,有时自己身体稍不适,就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从而忧心忡忡,恐惧不安。
(7)嫉妒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处于劣势地位的老年人往往对一些高收入的人心怀不满,出现心理失衡,耿耿于怀,指责社会不公,性情暴躁,易激动。
(8)退行性心理常表现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心理行为。只要有一点挫折或不满足,就大哭大闹,甚至就地打滚耍赖如同小孩一般。有的人认为自己有病,期望得到同情与帮助,因此小病大养,无病呻吟,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依赖于他人。
1.2.2个性与行为方式
稳定的、持续的与独特的感知体验、思维、应对及行为方式,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表达。体现了一个人所具有心理活动倾向(需求、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在个性差异方面,气质是天生的,受遗传影响,性格和能力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受所处的社会条件、社会地位决定和制约,同时受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
中老年人的性格稳定多于变化,但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如贫困、疾病或社会地位变化,尤其是大脑器质性病变(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可使中老年人性格发生变化。
中老年人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增加,组织器官退化,尤其是受疾病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记忆力减退,动作反应变慢,注意力不集中等能力减退现象。但中老年人资历深、经验多,特别是文化水平高又爱动脑的中老年人,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往往比年轻人强。
1.2.3特殊人格与人格障碍
人格与个性为同义词,特殊人格即人格障碍,又叫病态人格。常见于中青年人,但一部分特殊人格相伴终生。
1.偏执型人格
主要表现为:多疑、敏感、固执、冷淡。该型多伴终生。在特殊中老年人格中,该型最多见。尤其是老年女性,年轻时争强好胜、敏感多疑,退休后固执己见,猜疑别人在背后说她坏话,经常跟踪他人行踪,偷听他人讲话,找借口与他人吵架,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说自己如何能干,如何了不起,谁都比不上她。出了一点问题,就推脱责任,有时还强词夺理,把责任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与别人谈话,总是诉说他人的不是,好像一天不说这些心里就闷得慌。这样的偏执人格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痛苦。
2.癔症型人格
该型人格外露,爱喜形于色,表情丰富,矫揉造作,常以过分的夸张行为引起注意,爱交际,好表现,表面伶俐聪明,实际思想肤浅,做事缺乏深思熟虑,感情胜于理智,易接受暗示,给予一定的安慰和赞扬即能缓解。
3.强迫型人格
平素思虑过多,犹豫不决,做事拖延,理智胜于情感,逻辑胜过直觉,做事一丝不苟,但吹毛求疵,重视细节忽略全局,处理问题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刻板固执,情感以焦虑悔恨为多,松弛快乐的日子少。人际关系紧张,斤斤计较得失,多伴吝啬。更年期忧郁症患者80%为该类型人格。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爆发和行为冲动,缺少对他人的同情,容易给社会与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人格障碍形成后,少年时达高潮,成年后期渐趋缓解,但仍有10%~15%的人未缓解,持续到老年。
1.3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1.3.1中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人到中老年后,各种组织器官逐渐发生退化,主要表现在:
1.皮肤
40岁以后皮肤开始出现老化特征,包括皱纹、色斑。皮肤变薄、松弛、干燥,失去弹性,触觉、痛觉、温觉减弱,汗腺减少,毛发变白,脱离稀少等。
2.感觉器官
主要为视、听、嗅、味及体觉的减弱。
(1)眼眼球缩小内陷,角膜细胞数减少,巩膜硬度增加,虹膜扩约肌萎缩,力量不平衡,瞳孔缩小,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眼底血管增厚、硬化。60岁后可出现视乳头萎缩、变性,导致视力下降。老年人的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增多,透光度减低,白内障发生率高。
中老年人眼睑松弛,皱纹增多,上睑肌张力减弱,眼裂变窄,眼睑下垂。泪液分泌减少,容易眼角膜干燥,但因眼泪排流障碍,常出现流泪现象。40岁以后可出现视力的减退,包括近视力与远视力减退。由于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的衰老性改变,可引起光线折射改变,光通量减少,使分辨物体外形和细节的能力下降,导致视力减退。因为晶状体变黄,故对红、绿光的感觉减退,且视物发黄。
(2)耳鼓膜因脂肪与胆固醇的沉积可变得混浊,增厚,丧失弹性。60岁以后,内耳听小骨链和螺旋器发生退行性改变,淋巴液减少,听毛细胞减少、变性,蜗神经萎缩,约有1/3的老年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严重者发展成老年性耳聋。
(3)鼻50岁以后,对嗅觉的敏感性开始减退,80岁以后,85%以上的老年人嗅觉显著减退,尤其是男性为甚。
(4)舌老年人舌黏膜上的味蕾和乳头逐渐减少,对酸、甜、苦、辣的敏感性降低,女性比男性出现得早。
(5)本体感觉40岁以后皮肤触觉小体数目下降,神经传导纤维变性,表现为对触觉、痛觉、温觉、压觉、振动觉的敏感性下降,这些功能的降低导致有的老年人对冷、热、痛不敏感,如出现无痛性冠心病等。
3.呼吸系统
(1)鼻、咽、喉鼻黏膜萎缩、变薄,鼻腔变宽。咽喉黏膜与淋巴环萎缩,咽腔扩大。喉上皮角化,软骨钙化,咽喉的防御反应迟钝。尤其是60岁以后,声带明显萎缩,发音力度和洪亮度减弱。高龄老年人,鼻前孔向下凸出,气流反向形成涡流而增加阻力,故多用口呼吸。这会导致口渴和睡眠障碍,鼻的“门户”作用丧失,防御机能与肺通气量下降。
(2)气管与支气管管腔内纤毛上皮增生、萎缩,气管上皮和黏液腺退行性变化,纤毛运动功能降低,分泌免疫蛋白的功能下降,细菌在呼吸道内停留、繁殖,易导致支气管炎。由于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加上黏液、尘粒等附壁,使管腔狭窄,增加气道阻力。
(3)肺与胸廓肺泡变大,壁变薄,肺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弹力减弱,造成老年性肺气肿。胸肋软骨钙化,肋间肌萎缩,胸廓的通气运动功能降低。
4.心血管系统
(1)心脏心肌细胞脂褐素沉着和不同程度的萎缩,使心肌收缩的速度与强度降低。心瓣膜增厚、变硬、变形,造成瓣膜关闭不全,产生心脏杂音。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退行性变化,管壁变厚、变硬、弹性减弱,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影响心脏功能结构,导致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神经调节能力降低,尤其是交感神经反应降低,加上心肌传导细胞减少,导致心功能降低和不稳定增加,易出现心律失常。
(2)血管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内膜增厚,钙和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弱,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通透性降低,血流变慢,由于血管弹性及血流分布的变化,导致收缩压升高,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也升高,同时,血管的扩张性减少,故中老年人易发体位性低血压。
5.消化系统
(1)口腔牙齿脱离,牙龈萎缩,对冷、热、酸、甜敏感,食物残渣集聚塞牙,发生牙周病。上、下颌关节萎缩,面部下半部缩短,呈衰老面容。
(2)食管食管黏膜逐渐萎缩,管腔的蠕动运动和吞咽活动减退,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尤其卧位进食难以有效排空,影响营养的摄入。
(3)胃由于血管硬化,使胃黏膜供血不足而萎缩变薄,黏膜内的腺细胞减少退化,易发生慢性胃炎。又因黏膜肌层萎缩,使胃运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食物不易消化,引起老年消化不良。60岁以后,壁细胞分泌酸的能力下降,使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减弱,促胰液素的释放减少,影响铁和钙的吸收,由于胃酸减少及胃黏液细胞的分泌功能下降,胃液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减弱,细菌在胃内生长,引起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另外,胃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减少,消化作用减弱,影响食物、维生素和铁的吸收。最终造成消化功能减退。
(4)肠由于小肠结构的老化,使肠蠕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小肠吸收功能减退,影响维生素、糖、脂肪、叶酸、胡萝卜素、钙、铁等物质吸收,造成肠功能吸收不良和紊乱。大肠的结构老化,肠蠕动减少,易产生便秘。
(5)肝脏老年人肝细胞变性、减少,肝脏萎缩,重量减轻,肝细胞再生功能减退,肝内脂肪堆积,结缔组织增生,肝糖原合成减少,合成蛋白的功能也降低,解毒功能下降,药物在肝内的代谢速度减慢,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进入老年期,肝脏的代偿能力减弱,一旦肝细胞损伤,再生修复很慢,引起肝内转氨酶的异常,这往往难以恢复正常。
(6)胆囊、胰腺老年人胆囊、胆道黏膜萎缩,肌层纤维增生,胆汁减少、黏稠,大量胆固醇沉积,不能顺利排除,易发生胆结石、胆囊炎等。老年人的胰腺发生慢性纤维化,胰岛细胞减少,分泌功能下降,同时,腺细胞减少,使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的功能下降,故老年人的消化不良较常见。
6.泌尿系统
(1)肾脏和输尿管从50岁起,肾单位开始减少,70岁以后减少1/2以上,加上肾血管硬化,肾功能明显减退,某些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因此在体内积蓄,故老年人对肾有毒性的药物应慎用。老年人输尿管张力减弱,尿液入膀胱的流速减慢,易引起肾盂肾炎。
(2)膀胱及尿道膀胱肌萎缩,肌层变薄,膀胱容量减少,50岁后减少40%,加上肌缩无力,膀胱既不能充满,又不能排空,易出现溢尿、尿频、夜尿增多等症。老年女性由于尿道短,括约肌松弛,易出现尿失禁。
(3)前列腺男性40岁后,前列腺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肿大,压迫尿道,造成尿线变细,排尿困难,膀胱残余尿增多,易引起尿路感染。
7.血液系统
(1)血细胞红细胞柔软性、渗透性、抗机械性及表面电荷密度降低,血红蛋白降低,主要为65岁以上男性,女性则不明显。中性白细胞内的酶类发生变化,对细菌等的侵袭、趋化、吞噬、杀灭作用减弱,淋巴细胞减少,以T淋巴细胞减少为主,免疫功能减弱,导致恶性肿瘤发生概率增加。
(2)血浆血浆中水分减少,65岁以后,血浆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3)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45岁以后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减少,充满脂肪的黄骨髓增多。60岁以后,骨髓的造血功能将减少50%。
8.内分泌系统
(1)脑垂体脑垂体是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的重要器官。50岁以后,垂体分泌功能减退,一些重要激素减少,生理机能则明显减退。表现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使血糖下降,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男性睾丸生精能力降低,女性雌激素不足,月经紊乱,出现绝经等。
(2)甲状腺老年人的甲状腺素生成和降解可下降50%,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不足,基础代谢率降低,血脂增高,血管硬化,毛发脱离,皮肤干燥,精神忧郁,怕冷,便秘,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等。
(3)甲状旁腺老年人甲状旁腺水平下降,导致血钙降低,骨代谢出现障碍。
(4)肾上腺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该两种激素减少,使中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下降,但当突然受到惊吓,或出现盛怒、悲哀等紧急状态时,上述两种激素突然分泌增加,这样导致血压骤升,心跳加速,血糖升高,使人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意外。
(5)性腺男性50岁以后,睾丸开始萎缩,生精能力降低。女性自40岁卵巢功能开始减退,月经紊乱至终止,最终卵巢纤维化,子宫、阴道开始萎缩,分泌物减少。
(6)胰腺腺体萎缩变小,胰岛素分泌减少,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尿病发生率增加。
9.运动系统
(1)骨和关节中老年人的骨骼大小、外形无变化,但重量可减轻,从50~80岁,每增加10岁,重量减轻5%~7%,骨质开始疏松,密度减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脊柱发生后凸与侧弯,除了造成相应的症状外(腰痛、肢体麻木等),还使老年人身高缩短。骨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软骨退化,关节液减少,关节易受损伤,还可形成骨刺,影响关节活动。
(2)骨骼肌成人骨骼肌约占体重的50%,老年人肌肉总重可减少25%。肌细胞的减少是从40岁就开始的,肌肉的萎缩,收缩力减退,肌肉疲劳,使人出现反应迟钝,笨拙,行动迟缓等情况。
10.神经系统
(1)大脑60岁以后,大脑的重量减轻6%~10%,出现明显的脑萎缩,尤其是脑神经细胞,70岁以后可减少50%。这些脑细胞的减少,直接影响着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睡眠减少,思维想象力下降,运动反应力迟钝等。
(2)神经肌肉反射弧反射迟钝,神经肌肉不应性增加,肌肉活动效率下降,肌肉易疲劳,这会影响生活质量及环境适应能力。
11.生殖系统
(1)男性睾丸在30岁以后开始缩小,60岁后明显缩小,70岁时仅为青春时期的1/2。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50岁以后逐渐下降,生精能力也开始下降,精子数目减少,活力下降。外生殖器的变化主要为阴囊皮肤变薄而柔软,阴毛减少,阴茎缩小,勃起时间缩短,坚硬度降低,有时出现阳痿。
(2)女性卵巢重量减轻,60岁以后由成熟期的9~10克下降至4克。卵巢功能减退至衰竭,部分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不稳定。晚期出现绝经,外阴、阴道萎缩,干燥,性欲下降,抑郁,失眠等症状。子宫萎缩变小,支持子宫的韧带松弛,易使子宫、阴道壁脱出。阴道内分泌液减少,pH值由酸性变为碱性,局部防御能力减弱,细菌容易繁殖,从而使女性发生阴道炎。
12.免疫功能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胸腺在20~40岁时逐渐萎缩,到60岁以后由发育期的40~50克,萎缩至4~5克,血中测不出胸腺生成素。脾脏和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数目减少,表现为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减弱,B淋巴细胞数值虽然不少,但其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下降。加上NK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机体免疫调控能力减弱。
(2)免疫功能60岁以后人体的3大功能(防护、自稳、监视)降低,不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和消除体内产生的废物、毒素以及监视自身细胞突变,致病因子(细菌、毒素、代谢废物等)导致疾病发生,自身细胞失去监控、发生突变、发展成恶性肿瘤。
1.3.2中老年人生理正常参考值
中老年人各项生理参数,是判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老化程度的标准,又是防治中老年人疾病的依据,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的生理正常参考值与年轻时有所变化。
1.身高与体重
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组织发起了一项对全国23,354名健康老人的身高、体重的调查,结果如下:P18
2.血压与心率
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随增龄而升高,脉压差随增龄而加大,舒张压无显著变化。73%的老年人心率无显著变化,增加与减慢者各占13%。
3.胸围与腹围
老年期比老年前期的胸围稍微缩小,女性较为明显,可能与老年女性乳腺萎缩有关。男性平均胸围为91.524±0.084,82X;女性平均胸围为92.796±0.1.494,8X。
老年期的平均腹围显著低于老年前期,男性为87.408±0.179,04X;女性
为92.951±0.248,25X。(X=年龄)
4.体表面积
老年人体表面积与身高、体重变化基本一致,女性较为明显,可能与中年妇女多肥胖有关。正常值为:男性2.012±0.006,44X;女性1.903±0.007,32X。(X=年龄)
5.血液学指标
(1)血红蛋白在79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80岁以后性别之间差异缩小,纵向观察,男女各年龄段均值比较,无显著变化。
(2)白细胞中老年人群比较,中性细胞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淋巴细胞有下降趋势。
(3)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在45岁以后明显增高,80岁以后明显降低,血小板与血浆因子60岁以后略有增高,提示中老年人处于高凝状态。
6.血生化指示
(1)血清蛋白白蛋白随增龄略有下降,球蛋白则稍有上升。
(2)血糖89岁以前血糖变化不明显,90岁以后空腹血糖有所升高。
(3)血脂血脂增高多在60岁以前,总胆固醇(TC)升高多在50~59岁年龄段,甘油三酯(TG)升高在60~69岁年龄段。90岁以后,血脂趋于正常,且高密度脂蛋白升高(HDL),此可能为长寿因素之一。
(4)肌酐、尿素氮进入老年期后明显升高,与肾功能减退有关。
7.免疫学指标
对健康中老年人20项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多种特异性抗体升高明显,认为是机体抗感染能力,清除自身抗原能力的一种表现,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机能。
8.内分泌功能指标
测定中老年人血清促性腺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等,结果显示:老年期较老年前期,促性腺激素、雌酮、雌二醇、睾丸酮、促甲状腺素等均较低。
9.心脏功能指标
心率改变不明显或稍有减缓,心输出量随增龄而下降,20岁时每分钟搏出量为5升,以后每年下降1%,80岁以后下降至25%~50%,心脏的收缩时间延长,较年轻时延长15%~20%。血液循环时间由20~29岁时的47.5±26.7秒变为70~79岁时的65.3±3.24秒。
10.肺功能指标
老年人肺活量、小气道通气量6项指标:最大呼气流速(PFR);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FEV1);3秒钟用力呼气容量(FEV3);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EEV1%);3秒钟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EEV3%),均随着增龄而逐渐下降。
1.3.3中老年人的健康标准
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知之明,在现实社会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和正常的人际关系,能结合实际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追求,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道德健康主要包括有辨别真伪、善恶、丑美、荣辱等是非观念的能力,能按社会规范的准则约束自己。
2.健康的标准
1982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并于1994年与1996年进行了修改。
(1)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
(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4)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正确地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3.健康多维评价标准(社会医学家的评价标准)
(1)日常生活方面生活上能独立,如起居、穿衣、洗澡、饮食等能自理,在经济上也能自理,如买生活用品、打电话、算账等。
(2)精神、心理健康自我意识良好,能自尊、自信、自制、自我心理平衡,不固执、不多疑,能克服自私和偏执等不良生理状态,遇事能自我排解,不焦虑、不抑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躯体健康从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医学症状,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健康不济,活动受限和卧床休息,医疗服务的利用等方面得到反映。躯体健康不佳,可表现为多种器质性疾病和症状,如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糖尿病、肿瘤等。
(4)社会健康主要指个体人际关系的数量与质量及社会的参与程度。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身心健康;能适应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注意礼仪,注重仪表和着装,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不守旧,勇于参与社会各种活动,能有所为,有所乐;能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相处,能学想学,注重道德修养。
(5)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影响,就是通过老年人自己的收入能否满足个人需要,或者能否得到另外的支持来衡量。因此,老年人的健康概念还包括子女赡养、敬老、爱老等社会美德,否则,老年人不可能有全面的健康。
1.4衰老的机理及评价
1.4.1衰老的概念
长期以来,对衰老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多数认为:衰老是生命周期中随时间进展而表现出功能不断恶化,直到死亡的过程。
1.4.2衰老的机理
人为什么会衰老?尤其是40岁后,机体功能加速衰退,这个原因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目前衰老的理论主要有以下4种。
(1)基因控制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衰老是由生物的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所决定的。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决定其衰老的速度和寿命,就像一个钟表一样,“滴滴答答”的钟声带走了我们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将人的正常细胞放在实验室里培养繁殖,自我分裂50±10次就终止了,这是因为受DNA控制的缘由。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细胞衰老、死亡,生物体随之老化、死亡。按此计算,人类的潜在寿命可达120~150岁,人最终会因细胞预定的寿命终止而死亡。
(2)自由基理论人类依赖氧才能生存,吸入的氧(O2)参与体内新陈代谢,在O2与氢(H)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化学性质活泼的氧中间代谢产物——氧自由基。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也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对人体产生损伤作用,主要是使血管硬化,皮肤失去弹性,形成褐色素(老年斑)。自由基损伤细胞内的DNA物质,使细胞发生突变,将正常细胞变成异常的癌细胞。自由基也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促使细胞死亡。
自由基损伤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并伴随整个人生。年轻时它对身体的影响较轻,因为健康的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和再生功能。此外,体内还有一些防止和消除自由基对机体损伤的防御物质,即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从而保证了细胞和器官的正常运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基的产生与积累占了上风,细胞的衰老死亡成为最终结果。
(3)神经内分泌理论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复杂的信息传递、反馈调节系统,即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系统,它控制着激素和其他物质的释放。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使其他器官释放激素,这种激素再刺激另一种激素的释放,当后一级的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同时,也将这一信息反馈至前一级分泌细胞,前一种细胞收到靶细胞及血中该激素浓度的信号,就会做出继续分泌或停止释放的“指令”,这种闭合回路,反馈调节在机体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问题时,这种反馈调节被破坏,体内激素水平降低,整个生命体的代谢就会减弱、衰退,机体呈现出衰老现象。
(4)磨损与伤害理论该理论认为,机体细胞由于过度的使用或滥用造成了“磨损”,如过多的摄入糖、脂肪、蛋白质,吸烟、酗酒等,加重了胃、肝、肾的负担;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反复地机械刺激皮肤,导致了皮肤的伤害。年轻时,机体本身的维护和修复系统能够抵消正常和过度的消耗(年轻人更容易从前一夜的暴饮暴食中恢复过来就是这个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失去了对包括由饮食、微生物、环境毒素等所造成的伤害的修复能力,因此许多老年人死于年轻时本来能够抵抗的疾病。
1.4.3衰老程度测定及评价
在测定衰老程度之前,须弄清楚正常衰老和疾病性衰老。由不良生活方式或遗传或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肺炎等)所导致的疾病性早衰,不属于正常衰老,但是老年性白内障和老年人形态上的改变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
测定人体衰老程度,首先应确立一个客观性及特异性的老化指标,目前测定老化指标的种类很多,但特异性指标并不多,且这些指标的取舍尚无统一意见,因为影响机体老化的因素较多,造成各个系统的老化程度不同,故必须从不同层面来测定、分析老化程度,同时还应考察综合指标随增龄变化的规律。测定衰老程度主要包括外观上,生理功能、代谢、细胞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1.外观检测指标
身高、体重、指距、胸围、呼吸、腹围、皮下脂肪厚度、体表面积、脊柱变形、
皮肤白斑、老年斑、脱发、耳长、耳垂、人中、眼的外观、眼裂大小、角膜老年环、
角膜混浊、晶体浊度、鼻毛变白、甲襞微循环等。进入中年以后,上述各项随年
龄增长发生改变,至老年后上述各项改变更加明显。
2.各种生理功能
(1)神经系统听觉,用测听器测定听阈、漏听及听觉反应速度。随增龄而逐渐改变。视觉,视力、视野、视觉运动、视敏度等均为可信指标。50岁开始可见视力减退、视野变窄、视觉运动反应时间延长、视调节功能变低。眼底动脉硬化也是参考指标之一。嗅觉及味觉,随年龄增加逐渐减退。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觉等随年龄增加,敏感性逐渐降低。位觉,表现为易失落东西,喝汤、饮茶时易洒落。老年期随增龄而表现明显。震动觉,老年期明显减弱。
(2)心功能指标心率血压,老年期随增龄逐渐加快,但也有变慢者。血压随增龄收缩压增加、舒张压增高较少,脉压差增大。心输出量,每搏及每分搏出量、心射血能力、心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心脏储备功能等随增龄而改变,至老年期更明显。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增龄而改变,老年期更明显。
(3)肺功能指标用肺功能仪测定,包括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活量比等,随增龄而发生改变,老年期更明显。
(4)肾功能指标标准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定量、尿B2微球蛋白等,均在老年期以后明显改变。
(5)血液及血流变指标血流变指标,有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血沉等测定,随增龄而改变,老年期更明显。血凝及纤溶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Ⅷ相关抗原,抗凝血酶Ⅲ等随增龄至老年期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功能随增龄而增加,因此老年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淋巴细胞数及染色体,外周淋巴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染色体自然畸变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老年期更明显。红细胞及红细胞膜,红细胞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力减低,红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钙镁泵至老年期均降低。异常红细胞及荧光物质增加。红细胞脆性增加、变形能力减弱。血细胞化学,白细胞染色、中性白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酯质等,淋巴细胞糖原染色等均至老年期明显。
(6)免疫功能指标总E花环(Es)、外周活性花环(Ea)、T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率,补体C3、C4、C5,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反应蛋白(CRP)、OT试验、自身免疫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PCA)、抗肌红蛋白抗体(AM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及淋巴细胞分泌的白介素2(IL2)等均随增龄而减低,老年期更明显。
(7)内分泌系统指标睾丸酮、雌二醇、黄体生成素(LH)、甲状腺吸碘率(BI)、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胰岛素、尿游离皮质醇排泄量、促性腺激素等也随增龄发生改变,老年期明显。
(8)骨骼及肌力指标骨质不同程度疏松、骨皮质变薄、肌力可用握力、闭目单腿站立试验等随增龄而改变,老年期尤为显著。
3.生化指标
(1)脂质过氧化血自由基的测定、过氧化脂质、SOD测定等均随增龄改变。
2)血丙酮酸、镁、铁、铁蛋白、血小板球蛋白等测定均随增龄而改变,老年期明显。
(3)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均随增龄而改变,老年期明显。
(4)唾液唾液的量、唾液中的钾、无机磷定量等均为有意义的衰老指标。
(5)尿液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测定,作为衰老指标意义较为重要。
4.分子生物学指标
(1)血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等测定,随增龄而改变。
(2)肝细胞染色体非组织蛋白测定,老年期有明显改变。
5.心理学指标
(1)心理活动记忆,初级记忆保持较好、次级记忆受损较多、回忆活动减退较多,对逻辑故事内容的时间、地点、人名等随增龄而减退,但对故事的中心内容记忆较好。智力、语言、作业分数,40岁后开始下降,60岁以后明显下降,作业分比语言分下降的要早些。词语流畅性,在口语、阅读、书写流畅方面,随增龄而改变,但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比文化程度低的人要好些。反应时间,视觉、听觉反应随增龄而减缓,短时记忆搜索、皮肤电反应时间均延长,说明认知活动速率减慢。此与老年人整个心理、生理状态老化有关。个性与青年时相比,老年期个性趋于稳定。
(2)心理状态心理适应,常有失落感、孤独感、焦虑、抑郁、自卑、易激动、老来无用感等。生活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相关。心理卫生,随年龄增加而好转、稳定,其好转程度农村大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
6.衰老指标选择及评价
(1)指标选择上述衰老指标均为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并通过大量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从简单到复杂均有一定意义。外观指标虽然简单,但很有参考价值,如皮肤白斑、角膜老年环、自然脱齿数、闭目单腿直立等对评价衰老程度很有用处,且老化症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生理指标选择上,主要有视敏度、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反应时间、心率、血压、心电图、肺活量、1秒钟肺活量、功能残气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尿素氮、血沉、过氧化脂质定量、红细胞SOD、Es、Ea、T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免疫球蛋白、睾丸酮、雌二醇、T3、T4、血TC、TG、LDLC、HDLC、血流变学各项、cAMP、cGMP等。
(2)衰老评估中老年人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个体,不同器官或系统的衰老程度是不同步的,宜采用综合指标评价,如外貌指标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各内脏器官检测指标均选出数个测评。
(3)结果量化处理生理、生化指标可直接显示数值,如TC结果为5.96mmol/L;外观指标无数值表示,可根据有无、或个数的多少,分别用0~10记录,最后可得到衰老程度的分析结果。
1.4.4抗衰老新概念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是可以治疗的,虽然人类不能“万寿无疆”,但用抗衰老的手段,进行人体干预和治疗,使人们活得更健康,寿命更长是办得到的。这是美国抗衰老医学创始人罗伯特·古德曼博士给人们的进言。
与大家的理解相反,抗衰老学的目的不是延长老年时期的生命,而是推迟或延缓人的衰老进程,从而使每个人拥有更长、更健康的中年期。谁不想在75~80岁时还像45~50岁那样,生活得年轻、健康、充满活力呢?
一些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们担心,在人类老龄化的社会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压力,如80岁以上老人乘车、购物、饮食、起居大多都需要帮助,特别是易患疾病,需要大量的医疗、护理,需要社会付出更多代价。然而,成功的实施抗衰老干预治疗,将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将对社会经济和健康经济学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生物科学的知识每隔3、5年就会更新一次。在50年前,有谁相信老年痴呆患者和帕金森氏综合症患者的大脑中被植入神经组织后复活,从而改变了这些病人症状的呢?又有谁会相信人类能制造出人工心脏、耳朵、胰腺和肾脏呢?为此,我们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被一一攻破,人类活到120~150岁的时代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