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唐诗解读——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解读:
据说李白刚入京师时,老诗人看到他的这首诗和《乌栖曲》,叹赏苦吟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前人多认为此类诗出自齐、梁,不脱六朝艳体,但在李白笔下,却写得言简意深,别出新意,就诗歌艺术成就来说,其“以泣鬼神则不足,以移人则有余”当不为过。
诗歌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老树昏鸦图:夕阳西下,天空暗淡,乌雀归巢,黄云枯树和着数鸦哑哑悲啼,构成一寂寥图景。暮色苍茫中,秦川女独坐空房,挑灯夜织,窗纱似薄,将乌鸦与思妇相隔在院内外。这两联一个写景,一联写人,一个“忆”字将秦川女引向了这个空寂无聊的世界中,“忆远人”将这个女子的百无聊赖与环境的荒寒萧勾连在一起。眼前的寒鸦尚知暮归枝头,可闺中的人儿却只落得独宿空房,身单影只。
第三联诗人将全心牵挂丈夫的女子形象进行了加强,她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各种思绪涌上心头,不禁泪如雨下。
全诗语言纯言,充分体现了乐府本色,短短六句诗,起首写乌啼上生情,情上布景,中间于景中现人,写人含情,末尾于思索中点景,托出此前所有景致,含不尽相思之意,清人王尧衢认为此诗“语简情深,昔人平为精金粹玉”,可谓至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