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迈出修行第一步?一文解开初入道门者的疑惑!(深度好文)

龙虎山道教 昨天
虎毒不食子,万物不自伤。
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成语"虎毒不食子"即由此而,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动物爱护幼崽的情景,"舐犊情深",这是一种本能。比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一旦遇到危险,母鸡就会把小鸡拢在自己翅下。的确,在自然界中,虽有许多动物会以不相关的幼仔为食,但对于自己的后代则极尽保护之能事。
《西升经》云:“道非独我,万物皆有之。”自然界的万物各有其价值,如果人们破坏与自然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那么人们必将陷入复杂的矛盾中。《太平经》中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唐代道教先贤成玄英说:“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万物与人一样都有灵性。晋代道教先贤抱朴子葛洪说:“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
世界上什么都不珍贵,只有生命最珍贵。每个人在遇到生命危险时,若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即便付出一切财物、地位、名声也会愿意。而这样宝贵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拥有,其它众生也拥有。
“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三天内解经》在道教的义理中认为,生,或者讲活着,是我们谈论信仰和宗教的前提。唯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才有资本去谈论修行所为何事。
这也铸就了道教中传承千年的“重生”“贵生”“乐生”等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系列思想。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认为,既然是在讲生,那么首要的意义就是要把我自己的生活过好,去珍爱我的生命、去珍惜我的人生。这种观点固然没有错,毕竟,唯有把每一个具体到独立个体上的人的概念修持好,才会有我们整个社会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然而,基于此,我们仍要提出来一个问题,“生”,难道仅仅只是生命和生活吗?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那修行的意义又是为何呢?
贵生是一种理念
贵生是人们对“生”的一种观念,是以生为贵。“生”在,一切由生而来的快乐同在,“死”则万缘俱灭。不但人类有贵生的强力愿望并永远为之付出,即使是动物也都有生的欲望,它们筑巢、觅食、避害都是为了生存。至于怎样生存得优越些,我们还无法得知动物的展望。总之贵生不是人类独有的对生命的认识。“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一切含气,莫不贵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贵生的观念却伴随一个人的生命全过程,没有人会轻而易举地放弃“生”的欲念,直到生命体征的消失。贵生的理念不能用幼稚与成熟来评判,它不是乐生的代名词,而是出于本能的向往,“贵生”是引导乐生,进入幸福人生的一盏灯,能否进入幸福境界,还要看各自的修行。
乐生是一种不间断的实践
“乐生”就是使生命充满快乐,是在“贵生”理念引领下的不间断的养生实践。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生”与“道”挂上了钩,乐生这一实践就蕴含了宗教色彩。道教认为生道合一才是真正的“生”。父母和合,人受其生。为了拥有“生”,倡导性命合道当宝爱之。于是诞生了大量的有益于“生”的乐生的实践。导引、服食、内丹修炼等等成为乐生实践的主要内容,人们放弃了一蹴而就的功利思想,坚持自己的修为,朝健康人生、幸福人生目标挺进。
《抱朴子内篇》:“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动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这段文字叙说的是属于心灵上的修炼,博爱仁慈,宽容律己,以空见色,万物与我无由,以此作为乐生的实践。
真正的修行还是在于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求付出慈爱,正如现在五十岁退休在家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外,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上,他们的生活焕发出快乐的、积极上进的朝气,这是心灵的修炼。不过心灵修炼中的“立功”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磨镜般的忍耐与坚持。切忌行百里者半九十。每当提起道教,人们对其的理解总会局限于修道成仙、长生不死的概念中。其实,追求长生,只是修道人对生命珍视的表现之一。而肉体生命的延长,也只不过是“长生”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在生和死之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是对生的眷恋,但其恰恰是通往死的坦途。这,才是真正令人警醒且毛发皆悚的事情。所以,就有必要对“乐生”的概念进行一番纠正。
乐,是从生命中找到欢乐,是始终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终将要经历的一切,而不应该是纵情与贪恋,更不应该是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对其他生命的漠视上。
以道教中的观点来看,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且万物所具有的道性是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的。我们在外相上有高矮美丑的区分,我们在社会上有财富多寡、地位尊卑的不同,所以人们总是以为拥有了更好、更多,就能等同于生活地更加富足和安定。而这,已经南辕北辙了。生活是不是富足,并不是物质属性,而应该是一种心理感知。人们贪求于占有时私欲的满足,却很少会提前警戒自己有所得的时候必然会有所失。今日所得之欢乐,便有可能是他日所失之苦痛;今日我有所得之欢乐,便有可能是他人所失之痛苦。修行之人强调的,是要见人有所得如己有所得,见人有所失如己有所示,是一种对他人、他物、天地自然具有情感上的共性。
因为具有了相互之间共情的能力,所以才会更加怜爱和慈悲众生,而不会是一个冷冰冰的人。
人生之乐,就在于可以感知到人间真爱和天地大美的至乐境界。正如南华真人在《至乐篇》里提到的“鼓盆而歌”的故事,当人们都在为生而欢喜、为死而悲伤的时候,真人说,不论生死,都是大自然的赠予,我们若是能看到这因为生生灭灭而轮回不休的世界的客观存在,接受它时是一种社会属性,热爱它时才是一种修行属性。
修行,不是逃离,而是让我们能够从五光十色中跳脱出来,以槛外人的眼光去看众生,这时才会发觉人性中的真善美究竟是什么。我们不会因为这世上有恶,而去憎恶地认为世界有问题。正相反,因为看到了不美好,所以才能更加珍惜这仅存的美好,所以才会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美好
重生、贵生、乐生却不贪生、不恋生,此等事,方为修行之大要。道教重生,是把一切生命都要看得如同我自己的生命一般重要;道教贵生,是把一切生命都作为最尊贵的事物去尊奉;道教乐生,是把一切生命所具有的活着的意义作为最值得的事情去追求和付出。这里的一切,包括了世上所有的你我他,更包括所有的其他生灵。
当我们能够“慈心于众生”的时候,这不但是遵从了圣人的教化,也更加彰显了人之为人的重要价值,也是我们真正开始了修行。
编撰:妙离
参考资料:高璟《虎毒不食子,万物不自伤,平等对待一切生命是每个人该有的修行》
范成凤《贵生乐生与当代幸福人生》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