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经验谈|从“睁开眼看”到“掏出心来”—给本科的学弟学妹们
前言
为写这篇文章实则考虑了很久,几次动笔都甚不满意,最终还是希望能通过随笔的方式把之前几年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作为对自己的反思,也供学弟学妹们参考。虽然我非常明白,如果未曾经历过,即便认真地耐着性子读下去,对于这其中的很多话未必会很有感触,但倘若真的碰巧有哪位学弟学妹能因此而稍微有所触动,便再好不过了。
格局和眼界
刚进北大,会为了很多事情迷茫和痛苦——陌生的环境,学业上的不如意等等。这是极为正常的。想要尽早摆脱这种挣扎的困境,眼界和格局非常重要。在本科以前,出于自身认知能力、周围环境的限制,很容易陷入非常狭隘的境地而不自知。所以进入本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出自我,睁开眼看,看见旁人,看见世界。意识到每一个人生活的不容易,认识到同胞所经历的艰难,心态会变得很不一样。当我们真正理解或是经历过人们所可能面对的寒冷、饥饿、贫穷和病痛,就会渐渐意识到真的还有太多太多比GPA或是将来的升学、工作更为重要的事情,会渐渐明白没有必要为了渺小的个人悲喜而忽视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洪流,忽视了整个社会和人类所可能遭遇到的痛苦与磨难——我们的国家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敢”生病,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享受不到各位所经历过的教育条件,还有那么多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还有那么多的科技创新难题亟待突破,还有那么多的环境问题急等解决……太多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了,太多太多需要大家负担的事情了。那种与同胞血脉相连的情感会让我们自责、惭愧、锥心刺目地感到疼,从而思路变得开阔并想要有所改变——既然我们还有一个安定、顶尖的学习环境,既然遭受病痛、贫穷、种种艰难的不是我们,既然我们有改变这一切的能力和时间,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同胞承受艰难和苦痛?为什么不能尽快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一切变得好起来、更好起来?不是说作为某个专业的学生,我们就只考虑本专业的技术问题。而是作为北大的学生,我们有责任意识到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尽自己所能,去最大程度地理解问题所在,去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最大程度地去解决、去完善,去为这个社会和我们的同胞服务。这是北大学生的任务,也是大家享受当下优越学习生活条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所谓“栋梁”,即要担负起沉重的屋顶,为同胞遮风挡雨。因而感到累一些、苦一些也都是应当的。
在北大的这几年,这样的感觉会越来越深。所以我做事越来越拼命,真的非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早日让我们的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活的幸福而有尊严。我期望这一天能早日来临,而又为这一天尚未来临感到格外的忧心痛苦。我明白,那些在此刻真实存在在同胞身上的最深重的苦痛和艰难是我难以想象且不忍想象的。每当夜深有些疲惫的时候,我会经常想到这些,心里难受,真的会睡不着,会想着继续工作下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前不曾有什么感觉,现在有的时候想起这几句诗真的激动得几欲落泪。我也知道,现在自己没有相应的实力,说这些话就只能显得大而空洞。所以我愈发渴望快速地成长,并坚信总有一天会做到自己所说的。
沉下心来 安心做事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中国人很优良的一个特质。在生活和学习中,放下负担,才能没有束缚地放手去干。相比于成绩,我一直希望看到,也是一直看到的,是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会使人很容易缺乏自信,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痛苦,因为太多的时候是自己对着自己身上的病灶默默地开刀,眼中看到的全都是自己的问题,心中感到的都是痛楚,但是很难有人会理解或是帮你分担。这需要相对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但我也相信,相比一直盲目地自信着,这样的成长会更快、更有效。在我现在的学校,我对于自己之前的经历缄口不谈,(事实上,若非是希望更多的同学能愿意读下去,稍微信任些我说的话,我甚至希望能把作者简介删得只剩最前面一行)这让我的老师、合作者、甚至我自己都有了更多地机会更为客观地了解我,让我很多能力上的问题能及时被发现和改正,我相信这是一种坦诚而有效的做事方式,这也是我在我北大的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多听多看多学,而不要急着发表文章或是申请奖项,那些都是工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副产物,如果只为了那些,便是本末倒置了。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提醒下,我现在甚至也在有意识地精简自己的工作,放弃一些无关痛痒的项目——虽然很明白稍微花些时间做完就可以是几篇还说的过去的文章,也在放弃一些奖项的申请,而专心在那些能真正产生意义和影响,同时又相对艰难和费时费力的工作上。因为我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造成影响和意义。我所放弃的那些看起来有不错的短期回报,但从长线看,却只是会让人分心,是一种很难分辨的诱惑,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的长进,处理起来真的需要格外小心和注意。埋头钻研,专心思考和发展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需要的科学、文化和技术,这在我看来,无论对于国家还是自己都非常重要。纵使是知易行难,但只要是做实事,总能令人心安。
热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即便我参与科研只有四五年的时间,但是遇到的问题却并不少。我还记得16年夏天我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的时候,最初的一个月,一个仿真结果一直不收敛,而且没有规律可循,我尝试了上万次,整整一个月几乎每天将近二十个小时一边尝试一边查阅各种英文手册、文章中的参数。最后在7月23号凌晨两点半,仿真结果终于收敛了。虽然只是得到了初步的结果,但当时那种开心真的难以言喻,会让人忍不住想到“收获”这个词最原始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以至于后来很多都记不清了。谈到让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我觉得相比于耐心或是毅力这些词,我更希望用热爱来描述和解释。我也明白这是让我能得以在之前几年在科研方面表现得有些突出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我对我的专业方向的感情,就是热爱,或者是恋爱。事实上,我几乎所有清醒和不清醒的时间都倾注到了专业上。我觉得这不过分。就像热恋中的青年,满心只有爱人的模样。我做的是微电子材料、器件和电路的研究,属于芯片领域的基础,时间久了,就愈发觉得自己和样品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一种心“芯”相印的感觉。很多时候甚至还没有测试、实验,就能感觉到会出什么样的结果或者问题。在我的眼里,我面对的芯片就像是一位古灵精怪、有点小脾气的可爱的女孩子。她和你赌气,使小性子,让你捉摸不定她的脾气,有时气到你“怀疑人生”,却也会时不时格外的温柔体贴,将你迷得神魂颠倒,只觉得她可爱。因为每天起得早,我经常看着清晨第一缕光线照进实验室,照在金灿灿的样品上,那真的太美了,仿佛是晨曦中爱人的笑脸,令人迷醉。于是我便愿意去倾心付出,愿意去聆听,去思考,去琢磨有关她的一切,甚至于在梦中都满是她的模样。有趣的是,从三年前开始,我很多的实验灵感都是从睡梦中得来的,有时我自己都惊异于这种在梦中思考的本事。当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难以替代的。就像我本科导师黄如老师在2017年北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的那样:“当你无限热爱你的工作时,自然就会非常投入,不用着急,以你的耐心、专心和细心,总会等到灵感不经意间涌现的那一刻,灵感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知道我说的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无法理喻,我听过很多次别人评价我的生活是“一点也不向往”,我也经常受到朋友和亲人的劝慰甚至是批评,觉得工作有些太过拼命了。我赞同。这几年所经历的、以及以后将要经历的确实在常人眼中过于艰难,很多时候我显得非常不近人情,譬如因为工作的原因连续拒绝老朋友的邀约,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面对他们锲而不舍的邀请感到愧疚而难以启齿。但是让他们更为“伤心”的是,我并不为这些“绝情”的决定而后悔。相反,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正如之前所述,因为很早的开始“睁开眼看”,我几乎刚进北大就找到了我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而奋斗的途经,又恰恰是我所痴迷爱恋的。因而我不会太留恋于一般的娱乐,会看淡很多东西,我也相信我的朋友和家人总有一天会理解我的心思。所以即便有的时候会累到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即便有的时候被实验结果怼的一整天都不想说话,即使有的时候一筹莫展、感到头疼,也还是在爱着、向往着,冷静下来也感到幸福着。
所以即便我现在非常希望,却也不再尽力劝大家都来加入微电子领域。因为每个人所热爱的都会有所不同。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几年中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为之倾心付出,最终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从一切中学
如我之前所说的,即便是吃饭和走路,我都会思考一些目前遇到的问题,这使得我很容易在偶然的一瞥中找到灵感或者有所收获。事实上,我越来越觉得一切学科都是相通的,很多大的方法和经验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就如同修自行车和修设备,做饭和做实验,只要注意观察,阶段性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就很容易有所获得。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我现在在做饭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其和做实验的紧密联系,即做饭的火候控制实际和材料生长的温度控制其实是一个道理,食材和佐料类似于前驱气和原料,容器也只不过是从石英管、退火炉变成了锅和灶。考虑到这样的相通性和技术上的相互借鉴,我很容易从做饭甚至是刷碗的过程中领悟到实验操作的优化方向,而在实验中也能对做饭的手法产生启发,从而使我两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就是这样,当你开始投入地尝试、总结、反思,一切都开始变得相通起来。注重总结性的、纲领性的方法和经验会对加快从一切中学有重要帮助。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其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毕竟一切的所见都可成为所得。你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成长速度,而为之鼓舞,变得充满了学习的动力。也正因为这样,我现在格外的珍惜时间,真的恨不得按秒来学习,每时每刻都快速地成长,只争朝夕。我觉得这对于二十岁的青年是非常重要的——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快速提升实力,为将来持续性地施展身手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北大的时间,包括从北大毕业后的那几十年能让人实现的绝不是一次性的破茧成蝶,绚丽一季便凋零。而是一次次的凤凰涅槃,在痛苦和磨练中一次次浴火重生,不断变的更加强大。
北大是一个家庭
刚来到北大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不适应,会为了各种问题而苦恼。然而日子越久,就会越发觉得当初那个高大的、令人敬仰的学府慢慢变小,变得温暖起来,渐渐变成了家的样子。在组里的这几年,我慢慢地感到身边的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亲近、越来越可爱,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忽然间有了无数的哥哥姐姐和长辈,真的令我格外的感动。当我为了实验一筹莫展时,当我疲于在课堂和实验室之间奔波时,总会有师兄师姐愿意帮忙解决问题;当我在深夜因为一些数据而困惑的时候,老师们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亮着;甚至到后来,我从老师们口中听到最多的,是“好好休息,千万注意身体”……这点点滴滴,每当回想起来,都像是夜空中的明星,闪亮,而令人感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时间越长,就愈发感到大家真的是活在了一起,真的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而不只是单单地工作。
临走告别各位老师的时候,真的感觉就是面对着家里的长辈,种种叮嘱,期许和不舍,让我热泪盈眶而难以忘怀。即便现在漂泊在海外,每当想起我们那个小小的系,想到我在北大的这“一大家子”,心里真的感到非常温暖。在最累的时候,想到那些同样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勠力同心默默拼搏着的人们,会感到精神上的格外亲近,心里也会充满了动力。组里的师兄师姐常常喊我“腿哥”,实际总是抱大腿的反而是我。我深切地明白,现在的这一切的成果和能力,全都是依靠着北大的师友们的帮助和鼓励。当我在思考和工作体验到喜悦的时候,最为感念的,正是我在北大的导师们和师兄师姐们。
想起北大,总是说不尽的想念和感慨。因而格外希望在北大的大家都能一直都好,一直为了国家,为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而不断贡献出光明和力量。我知道所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更多学弟学妹愿意听的或许是关于升学、关于学习的具体方法。但我相信,倘若能对这些有所体悟,对于自身的帮助会更大。毕竟有了一定的境界,就可以“无招胜有招”。事实上,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但是现在想起北大,很多技术性的细节早已忘淡,反而是这些或者朦胧或者强烈的情感,令我时时心潮澎湃。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北大留给我的非常珍贵的经验和回忆,因而我真的很想跟大家分享,并期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祝福大家!
2020年3月
修改于2021年3月
作者简介:朱嘉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系2018届本科毕业生,现博士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在北大期间共在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Physic Review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专业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3篇文章入选全球TOP 1% ESI高被引论文,多篇论文入选期刊封面、编辑精选等。担任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审稿人。曾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创新奖”等多项各级荣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