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有偿补课违规收礼”须标本兼治
黄宗跃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为期九个月的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违背师德、伤害教育公平,更涉嫌违法,必须坚决予以遏制。从媒体披露情况看,中小学教师有偿违规补课,有的热衷在自己或学生家中,有的为逃避打击而网络补课,有的在培训点授课获利。特别是面对教师私自开设的补习班,一些学生和家长顾虑重重:如果学生不参加,不仅担心错失“课上没讲,考试要考”的内容,还怕因此得罪老师被“穿小鞋”,最终只好硬着头皮报名。违规补课行为,不但加重学生、家长负担,还人为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教育生态。现实中,一些家长对“送礼”行为嗤之以鼻,但是一旦听说或认为“老师收了某家长送的礼品礼金后明显优待某个学生”后,自己往往也会被裹挟着接受了这种“潜规则”。无疑,这给原本平等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罩上了物质化和庸俗化的阴影。应该认识到,全面治理和遏制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行为,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中小学教师行为,有利于形成更好的教育生态。
客观上看,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一般都比较隐蔽。在个人利益面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往往心存侥幸,认为只要隐蔽得深,就不会被查处。这也预示着,此次专项整治难以一蹴而就。作为长期性的顽疾,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补课、收受礼品礼金等铤而走险的行为,不单单说明一些中小学教师在个人品格等方面存在问题,还凸显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待遇低、升学焦虑等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但不论是何种原因,教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突破底线。
整治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乱象还须标本兼治。一方面,各地要顺着当下这股“东风”,以“零容忍”态度,狠刹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歪风,加强群众投诉举报处置,加大违规行为执法处罚力度,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组织教师对照查摆,形成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应着眼于深层次原因对症施治,要从推进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开发和平衡分配、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等现实问题入手,减少家长、学生的主观补课需求,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促使教师安心、廉洁从教,从根本上遏制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事件发生,形成良性循环。(作者姓名: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