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赫德
著名近代史学者陈旭麓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国近代史当读懂三个人,一个满人、一个汉人和一个洋人——慈禧、李鸿章、赫德,因为“晚清,慈禧在朝内主政40年,李鸿章以封疆大臣辅政40年,赫德以总税务司干政50年,他们互相结纳,构成了那时的政治格局”。
陈先生提到的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是英国北爱尔兰人。他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的王后学院,次年来华,先后在宁波、广州等英国领事馆任职。1859年辞去领事馆的工作后,他开始参加中国海关的工作。1863年11月,清廷批准赫德继任总税务司。这时,年仅28岁的赫德,就成为清朝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而且连续任职48年,最后官居正一品并加封太子太保衔。
回顾赫德的发迹史,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得到清廷的信任和厚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精通汉语、敬业务实、熟谙中国官场规则并充分尊重中方的利益。当时,恭亲王奕䜣就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礼。”
一个外国人能够在海关总税务司这把金交椅上一干就是48年,赫德自有其过人之处。他所执掌的中国海关,采用当时先进的西方管理制度,对各地分关实行垂直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严防舞弊。令时人感慨的是,在晚清绝大多是政府部门都颟顸腐败、贪腐成风的背景下,赫德领导下的海关极其附属机构却成做到了廉洁高效。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原本不起眼的海关居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清廷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和财政来源之一。赫德领导下的总税务司署所辖新关几乎遍及所有的通商城市,雇佣洋员400人,华员约千人,已是一个很庞大的行政部门了。海关税收在1861年达到496万两,1871年为1121万两,到1902年已达到3000万两,是中央政府最稳定、可靠的财源。在建关的前5年,海关就为清政府偿还了《北京条约》规定的1600万两英法赔款。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海关为朝廷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支持,赫德甚至亲自参与了对攻打常州之役,
来自海关的稳定税收,也给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以很大的支撑。当时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天津机器局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经费均来自海关;新疆局势吃紧以后,左宗棠西北用兵的军费总计3722万两,最后也是靠关税解决的。
义和团兴起时,赫德的住宅也被付之一炬,他本人无奈逃进了英国使馆避难。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从围困中脱险的赫德又接到慈禧的懿旨,“现已派庆亲王即日回京,会同该总税务司与各国妥商一切”,还真没把赫德当外人。在和谈中,赫德虽然也主张清政府必须承认罪行并保证此类事件以后不再发生,但他又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劝说各列强尽快议和。由于赫德的奔走呼吁,一度甚嚣尘上的瓜分中国论很快烟消云散,最终协助奕劻和李鸿章与各列强达成协议。当了解到赫德的努力时,慈禧太后特意下旨称“总税务司赫德随同商办合约,颇资赞助”,并赏加赫德太子少保衔。可以说,外国人赏加太子少保衔,绝对称得上空前绝后了。
实际上,赫德为晚清政府供职这么多年,自己在感情上也与这个古老的帝国密不可分了。他甚至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中国经史,继而参加科举考试。而当1885年,英国政府任命其为驻华公使时,赫德竟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或许正因为如此,包括恭亲王在内的很多晚清官员都私下里称他为“咱们的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