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之死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除了郭嘉和荀攸,最为曹操所倚重的非荀彧莫属。郭嘉和荀攸是常年追随在曹操的鞍马左右,随时献计献策;而荀彧更像萧何,基本上留守大后方,一直尽心尽力为曹操打理好大后方,使得曹操在行军打仗时免除了后顾之忧。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父辈名震当世,诸位兄弟各个都器宇不凡。荀彧当时名气也很大,当他来投曹操时,曹操脱口而出:“此吾子房也。”也就是把荀彧比作张良,虽然曹操此语隐然已有帝王自居的嫌疑,但对荀彧的评价很高,也恰如其分。
在曹操戎马生涯中许多关键节点上,都能看到荀彧的智慧。荀彧像一位深谋远虑的大师,总揽全局,所提建议和方略极具战略眼光。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营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荀彧却向曹操建议:“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最终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达成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曹操对荀彧的功绩是认可的,为此他曾一次次亲自执笔,向汉献帝呈上一封封《请封荀彧表》,为荀彧请功加封。两人这种惺惺相惜的朋友加战友的关系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话,那一定会传为佳话,可吊诡的是,偏偏荀彧之死让曹操难逃干系。
《三国志》上记述荀彧之死比较中性,“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而《后汉书》则提供了一个细节,“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
这里值得解读的是,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则认为:“太祖(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此言让曹操“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随着曹操势力的膨胀,曹操已经有了自立之心,而荀彧却很“不识时务”,说了“不当”言论。于是就有了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之事,剩下的情节史书上各有所载,送没有空食盒及如何解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