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采】张桂婷‖母亲、纺线车
作者简介:
张桂婷,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诗词学会会员,禹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喜欢读书,敲打文字,陆续在《山东老年》《老年生活报》《山东老干部之家》《齐鲁文学》《德州晚报》《鲁北文学》《禹城市报》《禹城文萃》等报刊发表文章180余篇。作品《述怀》荣获全省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党95周年诗词大赛三等奖。《书报伴我度夕阳》荣获德州市“老少共筑中国梦”征文比赛二等奖。《老家的年味》荣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母亲、纺线车
张桂婷
近年来,当年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棉质地、绿色环保的“老粗布”床单、衣服等进入现代家庭,这勾起了我当年的一些记忆。
五六十年代的家乡,由于刚刚建国和自然灾害,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国家每年发给每户人家几尺布票,用这些布票到供销社扯洋布根本不够穿,娶媳妇或者定亲的人家只能七凑八借用布票买布。人们平时穿的衣服、铺的被褥都是靠女人纺成线、织成粗布而成。所以纺线车是一般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
从记事起,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的那台简易木制纺线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母亲的纺线车是爷爷用槐木制作的,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连接的框架组成。纺线时,通过右边的大圆柱体转动带动左边小圆柱体的旋转,进而使纺线轱缀变为合格的棉线。
老粗布从纺线到织成布,全部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需经籽棉、轧成皮棉、弹制穰子、搓成轱缀、纺线、经线、刷线、织布等多道工序。织成的老粗布,再去染坊或在集市买颜色料染上所需的颜色,大都以红、蓝、黑色为主色调,古朴典雅。
纺线这个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一定技巧。当时年少好奇的我看到转动的纺线车很好玩,央求母亲教我学纺线。结果纺出来的线粗细不均,根本不能用。母亲说,纺线的活不要学了,你没有耐性,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走出坷垃地。我只好帮着搓轱缀。幸好铺得穰子均匀、搓得轱缀好用,母亲时常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像一台永不歇停的机器。白天干一些农活、照看老小、喂养家禽、洗衣烧饭;晚上,在煤油灯下熬夜纺线。纺线时,她平坐在土炕上,两只小脚分别插在双膝下,右手握住纺线车把,左手拿着线轱缀引在纺线轴上,轻轻地摇呀摇,纺线车便开始“嗡嗡”地响起来。随着纺线车的“嗡嗡”声,左手便一丝一丝地抽出源源不断的棉线。不一会儿,棉线便在纺车后面的线轴上逐渐形成了“线穗子”。“线穗子”越来越大,直到轴满后,再换新轴纺新穗子,这样机械地重复着。每到秋冬季的晚上,我几乎都是在母亲“嗡嗡”的纺线声中进入梦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线车唱个不停。母亲用纺出来的线换钱养活了五个儿女。用善良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她的下一代。纺线曲也伴我走过了童年。灯光摇曳中母亲纺线时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我的脑海。
山东精短文学编辑部
主编
张巧梅
执行主编
王瑞伟 李洪菊 石少峰 潘杰
总审
祝全华 王焕东
副主编
尹延哲 晴月
黄旭华 张庆杰
编辑
赵献花 张桂婷 杨宏永
卢健生 周彩霞 陈雅萍
优秀平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