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十一 祭灵和悔罪

根据采访调查线索,摄制组拟订的拍摄计划,是奥村和一沿着当年遇害中国煤矿警被押赴屠场的路线,边走边讲述,一路步行至日军杀人场地,在那里作详细讲述,摄像师全程摄录。

5月29日早8时,笔者陪同奥村和一从原日军宪兵队本部(今宁武县邮政大楼)出发,沿人民大街步行西进,穿过鼓楼东洞门,折转出北洞门,顺鼓楼北小巷上坡,直达县城北墙和东墙转角处空地。

由于所经过的人民大街是县城闹市区,沿途群众纷纷聚来观看。人们议论着,指点着,惊异、愤怒、茫然、淡漠,表情种种。一个年轻人挡在路中央,指着奥村和一说:“你们日本人杀了我们那么多中国人,今天又来干么?”奥村和一俯首点头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另一个年轻人却指责我说:“这些坏蛋,你带他们做甚?”

日本侵略者当年的罪恶行径,给包括宁武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世难忘的血的印痕,群众对日本法西斯战争暴行的申斥完全正当。尽管如此,我也只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奥村和一先生这次来是进行悔罪的。他们所拍摄的影片,就是揭露日本侵略者当年的战争罪行。奥村和一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左翼反战和平进步人士。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是我们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请大家理解这一点。”

通情达理的年轻人退后去了,摄制组继续前进。奥村和一对我说:“中日两国人民应当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到达当年日军杀人现场,奥村和一拄杖立于土坎边沿,面朝东方空地,开始讲述施暴细节。他声音嘶哑,双目圆睁,目光混浊,完全用日语进行讲述。具体内容笔者无法解读。但他的表情足以说明他的真诚,和内心的万般痛楚、自责。

有一个细节是应当记载于此的。在奥村和一讲述中,日本摄像师扛机拍摄,当然要选择最佳位置。我随带着照相机,希望把这珍贵的镜头留存下来。但日本翻译却阻止我说:“请不要照相,摄制是不准任何人拍照的。”

他的话使我立即联想到:本次采摄活动的全程,一直没有中国方面各级媒体和记者参与,就连宁武电视台也从未有人提到过通知前来。原来,这是日方人员的精心安排,我不禁有些愤愤不平,争辩说:“是我带领你们采摄全程的,难道我也不可以拍几张照片吗?”日本翻译坚持说:“任何人都不可以!”

我对他无话可说。不过,中国文化工作者的自尊,却驱动我自己继续操持我的相机。日本摄像师选择了最佳的摄像位置,我就在他的旁边低姿拍照。我知道:一定不能影响对方的正常摄录!可那摄像师用臀部障挡了我的镜头,我挪向一侧,他竟又用身体挡住了我的视线。最初我以为他是转换位置,调整角度,但后来在我几乎被逼退到土坎边缘,已无路可退时,他还在向我这边挤来,我几乎掉到土坎下。

日本同行的横蛮使我勃然大怒:这家伙为了阻止我的拍照,居然会如此霸道。我愤怒了,咆哮了,骂娘了:“他妈的,你们这些小日本,当年侵略中国作威作福,现在还是这样蛮不讲理!告诉你们:这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是在中国领土上拍片子。中国人不是你们可以任由摆布的!”

在我愤怒的呼喊声中,摄制只好暂时作罢。我蹲在一旁抽烟,有几个围观的群众上前问询,我把原委告诉他们,大家无不义愤:“这些日本人,还是这样想怎么就怎么,太野蛮了!”“尿他们哩,不要带他们拍了!”

就在群众激愤之际,池谷薰导演和日本翻译,我国家广电总局外事司刘庆云同志转上前来,池谷薰导演首先向我深深鞠躬,刘庆云同志说:“日本方面已经承认他们做得不对了。池谷导演专门前来向你认错,赔不是!”他又转向池谷导演说:“没有王先生的帮忙,这次摄制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池谷薰导演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对不起,王先生!十分感谢您的帮助。我们研究了,您尽可以拍摄照片,我们不再干预!”

气氛终于缓和下来,我耐着性子对他说:“你们在中国的活动,我们理应留存一定的资料和记载。我可以保证,在你的影片上映之前,相关的图片资料,我肯定不会拿到外面去发表!请你放心,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池谷薰说:“王先生这样讲很好,希望在影片上映前,相关资料不会外传。”

我说:“一定办到!”

于是,摄制继续进行。

……

奥村和一已结束讲述。令人惊异的是,这位久久地扶杖恭立,脱帽垂首,躬身默哀的日本老人;突然将拐杖放下,双膝跪在地上,面对土坎下的空地连连叩头。随后,他从外罩下的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慢慢解开,原来是一些祭品。或许连日方其他人士也未料到,粤村会有这一举动,他们都在奥村身后躬身伸颈,仔细观察着奥村和一的一举一动:

祭品全都是从日本带来的。奥村老人用自己的打火机把几炷香点燃,插在地上,又拿出一迭冥纸和冥钱,用打火机点燃(他是不抽烟的,打火机专门为此而购)。冥纸在慢慢燃烧,冥纸燃烧的烟灰在微风中飘忽散向空地。奥村和一垂首俯伏在地,双手合十,口中默默念诵着什么。他的态度是那样真诚,毫无做作虚伪。

奥村和一跪拜谢罪,焚香祭灵,向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中国死难者亡灵祈祷安息,忏悔战罪。

那飘忽的纸灰散向空地,长眠于地下已60年之久的52位中国死难者,倘真在天有灵,或许应当感知了吧!

谢罪祭拜延时约20分钟,奥村和一被搀扶起来。他掸掸满身尘土,用手绢擦了擦颜面,拾起拐杖,走下土坎。

应当说,采摄已经圆满结束了。大家正准备返程,奥村和一却又做出一个出人意外的举动。他把我叫到跟前,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细长的白色自制信封,递给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看那信封,一面写着“五万日元”,另一面写着“奥村和一”。

我连忙推却说:“这个不行,不能这样!”

奥村解释说:“我的意思是在这个难忘的罪恶地,立一块碑,上面把日军杀害中国煤矿警的事件简单写出,以我个人名义立碑致祭。这点钱不多,立石头的,水泥的,都可以,即使立一块木牌也可以。希望得到王先生帮忙!”

我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说:“如果是这样,我理当帮忙。不过,奥村先生的意愿还须向县委政府汇报,才能决定。不知奥村先生这笔钱,是让我转交给当地政府,还是由我亲自来操办?”

奥村显然早有准备,他说:“这点事,如果可以,就不要麻烦政府了。就委托王先生亲自代理吧!”

临行前,奥村和一拟就,请求在竖立的纪念碑上书写如下文字: 碑之正面:54位被侵华日军杀害的中国煤矿警遇难处。

碑之背面:1945年阴历正月25日,54位中国煤矿警在此被侵华日军驻宁武宪兵队无辜屠杀。死难者血迹斑斑,侵略者罪恶深重!

祭慰亡灵,深悔战罪,再再反省,永为教训!

祈愿中日永不再战,世代友好,共铸睦邻,维护世界永久之和平!

碑文落款:原侵华日军士兵  奥村和一   公元2005年5月28日垂泪鞠躬恭立。

宁武采摄已经结束,摄制组的下一站将前往太原。

临别之际,奥村和一再次重复对笔者说:

“我已经81岁了。这也许是我最后的旅程。我之所以一定要在60年后再度来中国,专到宁武来,就是为了向中国死难者悔罪、谢罪、反省、哀悼。祭慰他们的亡灵,了结我多年的宿愿。我的生命已很有限了。但我至死也不明白,那些中国人是怎样被无辜杀害的。我要搜集到真实的情况,用这些中国人被杀害的惨状,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让战争的残酷昭示天下,警示日本青年一代正视历史,珍视和平。

“面对这些死难者遇害的场地,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向这些无辜的中国遇害者表示深深的哀悼和歉意。再再忏悔,深深谢罪!日本应当深深反省战争罪行。中日永不再战。世代友好,共铸睦邻,增进友谊,共同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战争太残忍了。不要再战争了,不要再打仗了。作为一个战争的亲历者,日军侵华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我有责任将战争的真实面目昭示天下,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面目揭露出来。”

他说:“我希望在54位中国被害者死难的地方,竖立一块纪念牌碑的愿望能够实现。我自费出资竖碑,这些钱不够多。但今后会有更多的日本和平反战人士来这里祭慰亡灵的。他们或许会较多地捐资。那时,可以将这里拓展为一个圈定的纪念地。请求中国当地政府支持我的这一愿望。”

但是,立碑之事,笔者事后才知道,原来并不简单。我国规定:凡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塑立永远性纪念标志,必须经外交部正式批准。

笔者在向县委汇报后,根据县委指示,起草了请求立碑的正式文件,由县委逐级上报,等待批示。但时至今日,仍无回音。这是笔者的一个心结。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郑志东||王树森:高山深水养文学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一  特别任务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二  大同采摄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三——宁武屠城血案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四  奥村自白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五  榆树坪血案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    寻找屠场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七   两位知情老者
*王树森|| 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八   再寻见证者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九   追寻屠杀现场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十  屠场和红部
*王树森||关于慧远祖籍和楼烦的考辩
*王树森||内长城宁武段的文化积淀与保护思考
*王树森||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及综合开发管见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