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上行--李建华谈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

李建华谈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

导读

农村电商扩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化和重组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重构了农产品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但是农村电商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实现农产品上行的稳定供给,就需要打破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众多、流通环节层级较多且层层加码、供应链节点的衔接不通畅等瓶颈问题,培育和完善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

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商品化率不足,物流成本高、品牌影响力不够,对于品控的控制力较弱,导致农产品上行乏力。同时,困扰农产品上行的分级、包装、检测、质量追溯、营销推广等问题,都给农产品上行带来很大困难。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着手,打造高效、先进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实现电商与当地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具体措施如下:

一、“摸家底”——梳理分析,清晰定位

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借助电商渠道销售出去,农产品上行一定要聚焦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梳理出来能够适合上行的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乡村旅游、民俗产品等特色产品,这就需要地方摸一摸家底。

地方政府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组织当地的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对辖区内农村产品的生产情况,特别是生产亩数、产量、上市时间、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销售情况,包括销售渠道及比例、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农产品电商企业及贫困户网络销售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形成基本档案和农产品数据库。

然后根据摸底情况,进行农产品的清晰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网络销售措施,具体包括:

哪些农产品适合网销,产品网销的优势、网销的方向和客户,网销模式(网络零售还是批发),哪些农产品需要生产认证,哪些需要冷链延长农产品保鲜时间和网销周期,哪些农产品可以实现错峰销售,网络销售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

目前,而对于大部分县域而言,都没有进行全面和精准的摸底,对本地特色产品梳理不够,制定的销售措施也缺乏针对性,此外,数据统计过窄,没有把电商对于乡村旅游、民俗产品、餐饮住宿等统计进去,导致本地特色农产品没有取得网络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制标准”——规范流程,加强品控

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性、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非常突出,加上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同品不同质,成为制约农产品规模上行的重要因素。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地方

规范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如育种、种植、养殖、施肥、浇灌、除草、采摘等生产环节;

规范产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流程,如仓储、分级、包装、预冷、检测、质量追溯等流通环节,向本地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进行推广。

流程的标准化对于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水平,提高小农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四川资中血橙,采摘时间经过农林局、血橙协会等机构科学的分析,资中县政府发文,明确资中血橙的采摘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确保优质的资中血橙到达消费者手中能有最完美的品质,重塑了“资中血橙”的形象。

地方只有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流通标准,才能保障产品的品质,通过积极培养本土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让电商企业与之对接,进行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才能让农产品能够上行的更远、上行的价格更高,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才愿意投入到农业中来,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规模化。如,湖南省新宁县当地涌现出像龙丰果业合作社专注做崀山脐橙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他们一方面引导社员标准化科学种植,另一方面同时直接提供脐橙的仓储、分级、包装、加工和快递。专业化的分工极大的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加快了农产品上行的效率和质量,让崀山脐橙更优质优价的走出去。

此外,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应该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和质量追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让生产信息透明,全程可追溯,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三、“育品牌”——统筹品牌, 统一推广

区域公共品牌作为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重要的环节,是兴农、助农、富农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一个区域的"金名片",对区域的形象、美誉度、旅游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公共品牌不能注册为普通的商标,只能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两种形式表现。

目前部分地方存在品牌意识不强,保护意识不够的现象,一定程度导致区域公共品牌缺失,更有部分地方政府把普通商标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导致区域公共品牌私有化。与区域公共品牌的“公共性”相比,企业品牌具有“专属性”,其它企业不能够分享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利益,企业品牌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设区域公共品牌一定要挖掘区域产品的生态、人文和特色价值,提升推广其商品价值,利用新媒体,讲好产品故事,利用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追溯,统一营销、统一宣传推广,以品牌担保品质。

同时,区域公共品牌的运营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可以遵循“地方政府主推、行业协会主导、优势企业主用,专业团队运营”的思路,建立品牌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品牌的建设离不开内外价值的创造者和运营者的共同努力,政府可将运营权委托企业进行运营,让各方与品牌共成长,共同呵护,共享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和收益。

四、“抓质量”——支持认证,产品深加工

与传统的销售渠道相比,农产品电商具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了交易对象不确定的无效运输,缩短了流通时间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单次流通批量小,流通价值较低,单次物流成本高等短板,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发生退换货,对于电商企业来讲,则是无法承受的高成本,故农产品电商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

地方政府一定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监管机制和商务信用评价制度,创造电商发展的环境,保障网销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不合格的商品网上销售。同时建立抽查奖惩机制,提高本地经营主体和创业者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

地方支持本地合作社、创业青年等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SC)等资格认证,鼓励农产品深加工,向加工要效益,让非标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的商品,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突破农产品季节性和周期性的限制,提升市场占有率,让农户享受到电商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成果,真正让农产品上行成为一种现实和可能

五、“拓渠道”——订单农业,提升附加值

农产品电商拓展了销售渠道,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精准对接,让农户突破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信息贫困”的瓶颈,了解真正的市场供需关系,跟上消费者从“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的消费升级要求。

同时,借助电商积累的消费者信息,可以进行预售农业、订单农业、众筹农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种植的品种和方式,提供有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与消费者确定持续、稳定、长期、可控的新型供需关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六、“降成本”—— 冷链运输,高效配送

目前,我国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着物流设施薄弱、运营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不愿配送、物流专业人才稀缺、物流企业资金不足的短板。农村因为乡村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等问题,物流快递在及时性、可靠性、服务水平、快递时间、快递成本等方面,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与客户期望值存在差距,农产品上行要想更进一步,必须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问题

由于农产品鲜活性特点,要加快建设适应农村产品电商发展的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将物流企业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集散地;同时要积极推进条码、智能标签等自动标识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配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物流可查和准确高效配送。

结论:

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要求供应链的生产、采购、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都要通过互联网去改造和匹配供需,要求短流通、短操作、配送及时,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让需求信息贯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损耗、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客户的体验感。

区域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农产品上行之争也将由产品之争演变成供应链之争,希望地方政府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农产品上行的核心,积极培育本地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毕竟,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