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诗意语文2】写诗并不难,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诗人
文/王莉
1
《跟着王老师轻松作文》第三讲,学着写诗,经过我的自身酝酿,又经过校公开课的引导实践,有了一定的效果和收获。
关于写诗,是写作训练中老师们怕触碰的一个领域,因为诗歌本身就是小众的,再加上写诗的作文教学,先例也不是很多,我也是做个尝试和探索,趟趟路,摸摸路数。
从诗歌产生的本源讲起。我在课堂上通过例子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是诗人,也就是说,人只要有正常的情感和思想,天生就是一个诗人。
关于“星星眨着眼睛”,“新月像镰刀”,“新月像香蕉”,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诗。这样,首先减少了接触诗歌时那种为难的情绪。
通过引导,懂得了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关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然后给它们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精炼的语言写出来,就是诗。
我特别强调把生活中特别的事物,让自己内心一动的事物写进诗歌。
我展示了在网络里搜集的一幅图,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让我内心一动的图画。我就保留下来了,并且写成了一首诗歌。
图一出示在屏幕上,孩子们有些兴奋,显然这幅图,还是对他们有所触动的。我趁势让他们自己先相互交流。
这个交流,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注意点,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影响交融中提升成情感和思想。然后,写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为在当堂课上,孩子们已经用文字把自己看图时的认识,感觉描述过了。上升为诗歌的语言,这个原来比较难上的坡,因为这样一个准备和铺垫,就很容易地爬上去了。
练笔的本子,我批阅完之后,心情极为舒畅。整体看来,知道了什么是诗,怎么写诗。
四十一位,大约有一半以上得了“A”,稍稍差一些的也得了“B”。
2
以下是优中选优,展示在此,意在进一步引导。因为,本次练习中,还存在简单图解的诗歌,没有注意提炼思想和情感,选择的意象仅仅是排列和说明,没有放开自己的想象的能力,没有根据画面,根据自己生活体验注意延展思维。
而这三篇习作,则基本做到了提炼,做到了自己独特的角度,自己的空间想象和延展。
光
文/李蔚松
漆黑的世界
死寂荒凉
地上守候的人啊
凝视远方
这荒芜的大地上
唯有那人和狗
心儿永远向着曙光
遥远的星空
深远,宁静
那即将逝去的太阳啊
竭力发出最后一点光芒
他们渴望着光
愿被藤蔓爬满身躯,也无法改变心中的希望
光明啊!
照耀吧!
驱散这无尽的黑暗
别迷失了方向
光明啊!
你不要跑
万物早已按捺不住
对你的渴望
身处黑暗心向光明
永恒的凄凉
将由你来照亮!
你
就是希望!
照亮,照亮......
点评:
《光》这首诗,没有机械地解读描述画面,而是聚焦画面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展开想象和抒发感情的。
整个诗歌的内容,明显地注入写作者饱满的情感,让人读后,感到作者灼灼的热情。
诗歌的语言也朗朗上口“凉”“方”“上”“光”“芒”“望”“向”句尾多是押韵呢!真好!
别焦躁,前方依然有光亮
文/金文慧
黑暗 枯竭
他们都吓坏了
没有人愿意停留在龟裂的土地上
没有人愿意面对眼前的荒芜
你也将会离去吗?
不,我不会
你看,前方依然有光亮
星星守候在它的旁边
天空不寂寞
你看,那光越来越亮
映在土地上闪着银光
藤蔓向四周伸展着他的手臂
光亮从未黯淡
我们从未离去
就这样静静地站在这儿
向着那光亮
随着时间的消逝
我们终将通向明亮的远方
点评:
开门见山,把自己看到画面的第一感觉写下来了。“他们吓坏了”实际是自己的感觉,这一点,是很多观画者缺乏的,我们很多观画者,仅仅局限于描述画面的事物,那会显得死板,干瘪。而把自己看做是画面事物的参与者,那情感就饱满多了。
“没有人愿意停留在龟裂的土地上”
“没有人愿意面对眼前的荒芜”
这是学以致用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江河的诗歌《星星变奏曲》里边不就有这样类似的句式吗?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文,学会知识迁移,这才是境界呀!
“你也将会离去吗?,不,我不会。”
画面直观上没有这一个内容,写作者却能够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画面以外的事物,实际上也是画面隐含的事物,写进去。这要比描述人与狗站立的形象更立体形象。
诗的最后一句“我们终将会通向明亮的远方”,意味深长,含蓄,深情,点题,升华。
这样的收尾,三首优秀的诗作,都具备,真棒!
是不是这首诗没有缺点了呢?也不是。
比如,第三小节:“你看那光越来越亮,映在土地上闪着银光。藤蔓向四周伸展着他的手臂”。
这一节,就是有些机械解读画面了。没有保持上面的那种诗的思维。
改一下如何?
“你看,光在倔强地亮着,藤蔓顽强地伸展绿色的手臂,一寸一寸覆盖荒芜”这样既避免了重复,也彰显了坚守和付出。
瑕疵遮蔽不了美玉的光彩。能在老师的一堂学着写诗引导课上很快消化吸收,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实属难能可贵。
我为你从远方而来
文/张梓含
星星在昏暗的夜空闪烁
我为你从远方而来
为了你
我踏上了没有返航的征途
我为你从远方而来
我曾忍受过孤寂寒冷的夜
我曾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我也曾在夜晚无助的哭泣
为了你,我从远方而来
我的眼神充满渴望
我的内心充满向往
我这一路只为你而来
霎那间
光明覆盖了我
照亮了苍穹
我知道,这就是你
我为你从远方而来
你是迷雾中的方向
你的黑暗中的灯塔
我终于知道
你的名字叫希望!
点评:
这首诗更是没有机械刻板地描摹画面,思维没有被画面牵着跑,仅仅摘取画面中的几个意象:“星星”“夜空”“光”,集中提炼自己在观画过程的主观体验,反复咏叹“为了你从远方而来”,略去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只把自己最浓最美的想法,表达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个“你”是画面抽象出来的一个象征体,一个表达作者意绪和对画面理解的载体。这也是学习了诗歌单元之后的营养吸收的优良展示。
以上是成功的范例。不成功的,也来做点探究,也许更有利于日后的写作训练和教学的开展。
“荒芜的土地上
只有老人和他的朋友
他们脚下一片枯黄的叶子
藤蔓悄悄地爬上他们的身体
他们仿佛不知道一般
只是望着那片星空
望着那星空中明亮的光
等待着
等待着希望的到来
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也要与黑暗作斗争
哪怕没有结果
但我的心告诉我
一直等下去吧
总有一天,会等到那希望降临”
点评:
首先,诗歌没有题目。这意味着写作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清楚怎样把画面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写出来。
其次,最后三行除外,其他所有语言都是客观描述画面内容,没有一点个人的温度,很理智,很冷静。自己看到画面内容时的想法呢?看不见。情感呢?也不见流露。
含蓄到读者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读者也没有被你打动,这怎么能行呢?
更要命的是,前边是“他们”,后边成了“我”,这个转换突然,缺少铺垫和过渡。“但我的心告诉我,一直等下去吧,总有一天,会等到那希望降临”,“但”字的转折,和上文也无多少联系啊。
根据诗的内容,我初步拟了一个题目《等》。内容需要推翻重写。
站着的老人和他的狗在等什么呢?等他的亲人归来?等眼前那黯淡下去的太阳重新大放光芒?等雾霭散去,光明重现?
他们的背影,告诉我们,很专注。他们身上攀缘的藤蔓,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等了很久很久。
这是我写在这个孩子诗歌旁边的提示,我想让她有所启发。
3
展示和点评,仅仅是沧海一粟。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再好不过了。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择取让人心动的事物,提炼意绪,写成诗歌,这个过程,坚持去做,你会发现写诗不难。写得多了,理解别人的诗歌,理解古诗词,也会大有益处。
对于作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这也许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从这儿了解我
■ 王莉,笔名:冰莲花。教师。石河子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
■ 已出版散文集《冰莲花》。发表文字数十万字。写诗,写散文,也尝试学习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