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校,一般有这样的架构,教务处下面是教研组,教研组下面是备课组。以语文学科为例,一般由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备课组,组成初中语文的教研组,由高一、高二、高三的备课组,组成高中语文教研组。有的学校也可能是初中高中合二为一,这可能是传统学校的基本架构。按照具体职能而言,备课组一般要干两件事,一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大多时间都花在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二是考试和命题,包括学校的月考、半期考、期末考,主要研究备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而教研组的功能,我认为有两个:一是上传下达,把学校或者上级的一些东西传达给组内,相当于通讯员的角色;二是组内事务的协调,相当于理事长的角色。而整个教务处,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层部门,行使领导和管理的职责。我是从传统学校走过来的,我认为这种传统教研结构,至少有五个弊端:一是行政色彩过重,研究色彩不够;二是教的研究突出,学的研究不够;三是教、学、评同一,职能的分立不够;四是过分强调课堂的技术和艺术,缺乏课程意识;五是初中和高中甚至小学这种学段的割裂比较突出,整个纵向的融通和统整不够。天府七中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传统的治理结构必须转向扁平化。于是,学部和级部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最基本的单位,被推到冲锋陷阵的第一线。为了保证每个级部的学术标准,为“选课走班”提供学术保障,学校决定对学术系统进行重构,进行了以下的七个改变:
我们把“教务处”更名为“学教服务中心”。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职能和观念的改变,突出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教服务中心为学生和级部服务。
我们把传统的教研组和备课组进行了微调,取消了名不符实、很少教研的教研组,恢复它的教研职能,主要负责教学艺术的研究。同时,我们把备课组里面关于“考试与命题”的职能分离出来,成立“课标与评价中心”,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研究教学评价,而考试只是评价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还有备课组,原来主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我们把它的重心转向,去研究“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就需要资源,我们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单是数学一门就分了好几个层次,校外是没有配套的学习资源的。即便有,也对不上我们的标准。所以,无论是教辅资料还是作业本,都需要老师自己开发,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资源研发组”。到此为止,行政支持系统和学术支持系统两线分立,共同为年级服务,这是天府七中治理结构的第二个变化。
对同一个学科来讲,课标与评价、资源研发、教学艺术六个组纵向打通,还有六个备课组,按年级横向设置,加起来就是十二个组,如何统一学术标准,如何纵向打通?很快,“学科研究室”应运而生。每一个“学科研究室”设主任一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有很高知名度的一线高中老师担任,负责总领全学科,从高中贯通初中甚至小学。
随后,我们把学校的全部研究机构,功能相似的进行整合。所有的课程标准与评价,合并成立“课程标准与评价中心”,研究“依据什么来开发过程,怎么来评价课程”;所有学科的资源研发组,成立课程资源研发中心,研究“怎么开发课程,开发什么样的过程”;所有学科的教学艺术组,成立教学艺术研究中心,研究“怎么学习”的过程。至于哪些课程该开发,依据什么样的规范,以及全校性课程该如何统筹规划和推进,都由学术委员会来集体决定。学术委员会设秘书处,进行日常推进,并站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高度,研究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是天府七中系统重构的第四个变化。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普通课程,还有一些特殊课程怎么办?比如高阶课程和竞赛课程。我们的方案是,成立“拔尖创新人才中心”,以项目组的形式纵向打通。学校除了教学艺术研究,还有大量的教育艺术的研究,我们同样以项目组进行,比如家校共育项目组、导师发展项目组、学生管理项目组等,进行主题式纵向研究。这两三年以来,我们踩着问题前进,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借助老师的自主研究来解决。于是,我们通过微科研、微课题、微论文、微分享等,甚至区、市、省、全国性的课题进行总结、提炼和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科研服务中心进行分项目统领。我们把内容最密切的三个中心分别进行整合,成立了课程研究院和教育科学院,两院院长直接由学术委员会骨干兼任。以项目组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年级界限,进行纵向统整融合,这是天府七中治理结构的第五个变化。
那么,具体到某一项学术活动是怎么运行的呢?这里以命题考试为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课程标准与评价中心制定命题规范,供全校遵循;
第二步,学科研究室组织学科评价小组进行交叉命题;
第三步,学教服务中心进行考务工作的统筹与安排,包括试卷的印制,保管,考试的组织规范等等;
第四步,年级,按照学教服务中心制定的考试规范组织考试,学教服务中心对年级组织考试的过程进行检查监督;
第五步,年级所考学科的全体教师,对命题的质量和学术规范进行无记名的评价。
由此,我们完成了学、教、评分立,实现了一致化、流程化和闭环化,这是天府七中治理结构的第六个变化。
大家也许会问,作为普通老师,怎么参与这些组织?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属于行政支持系统的年级备课组,采取级部和老师双选双聘的方式,老师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学术支持系统的一会两院六中心,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参与研究;与天府七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选择权一样,天府七中的老师也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岗位和方向,内生自主发展的动力,这是天府七中治理结构的第七个变化。总之,天府七中的学术治理结构,对传统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五大不足对症下药,逐一提出了具有“天七”特色的解决方案,并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转模式。我们认为,学校的学术系统变革,重在突出以学为中心,突出研究职能,突出课程引领,突出统整融合,在教师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内生自主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进行自主化、自动化的运转。作者 | 张江平(天府七中常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来源 | 根据张江平在《新校长》杂志2021年3月刊封面学校主题研学的主题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