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虞琴精画兰竹,作品秀逸清丽
姚虞琴(1867—1961年),名瀛,号景瀛。余杭亭趾(今余杭区运河街道)人,专长绘画,尤精兰、竹,其作品秀逸清丽。喜藏书,有明清稀见名人手稿。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姚虞琴在亭趾度过了少年时期,他出生于一个大家族,共有九房,以经商读书传家,家境比较殷实,他也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私塾教育。从青年时代起,姚虞琴辗转外地。20岁那年,至余杭小林乡八字桥的丰泰米麻布行为其伯父管店约3年之久。其间学习琴棋书画和八股文章,为后来在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后来,姚虞琴先后在吉林、北京、湖北做事。50岁至上海公茂盐栈当协理,由于业务和交际,他结识了一批上层人物和社会名流,以吟诗、作画、赏古,培植友情、互通心声,也增长了技艺。他后来一直定居上海,终以诗画书法之长而驰名艺坛。
姚虞琴喜收藏,又精鉴别,被誉为当时的“四大鉴定家”之一。他善画兰竹,师法明代后期专写兰竹的陈古白,幽静秀润,绝烟火气;画梅、菊取经于金冬心、罗两峰,秀逸婉丽。当时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北齐南姚”之誉。
姚虞琴性情淡泊,不慕荣利。少年时代已临清朝末期,当时考科举仍是读书人唯一正途。他的姑表叔便是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先生,因此姚虞琴也向其习读诗书,但他并不热衷科举,只喜欢读书吟咏。
他的诗虽多应酬之作,但吟咏自然风光、田园情趣的也颇多。他喜画兰,兰乃草卉,遁迹在深山冷坳,在春寒料峭时开出并不娇艳的花朵,绝不惊世骇俗。姚虞琴称它“灵根自昔称香祖,位置孤高品独尊”,这种幽谷清香、情操自持的品格,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1921年为扶持家乡蚕农,出资建造庆成茧行。每逢家乡荒年歉收,辄出资赈灾,施米、施药、施衣。有求画卖钱度日者,不避严寒酷暑,有求必应。
1937年,浙江图书馆举办全省文献展览会,以清帝诏令焚禁之《明念赏先生手抄稿》《明山阴刘宗周订定稿》《查初白诗二册》《石门吕晚村留良诗稿》等家藏珍品参展。《吕留良诗稿》属海内孤本。同年,日寇侵沪,虞琴蓄须深居,卖画度日。
画兰不带土,寓祖国沦陷之意。有人欲请他出主杭县维持会,遭严词谢绝:“我是中国人,怎能为日本人效劳!”
新中国成立后,虞琴欣喜万分,1951年将自己珍藏稀世墨宝王夫之《双鹤瑞舞赋》,交由陈叔通先生转献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批示,珍藏国家博物馆。
而后,作《十年颂》等多首诗词,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姚老热爱家乡,1957年,杭县文化馆举办画展,以生平力作和所藏名画一箱(24幅字画),无偿献赠。1961年,姚虞琴终老上海寓所,归葬超山海云洞西侧,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