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散文】第三十六期|农村的柴火垛

点击上方 "
衍水文学”
可以订阅我
刊首语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by尼采

散文

农村的柴火垛

文|李兴柏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摆在了七件事之首,说明它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没到过乡下的人,可能不知道柴火垛是什么。但是,对于从小就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柴火垛,是农家院再熟悉不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将谷草、稻草、稗草、野草、玉米秆、高粱秆、芝麻秆、豆秆、麻秆、茄秆、麦秸等堆在一起,堆成小山包状,用来生火烧炕,这就是柴火垛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北乡下,每户门前或院外都有一两个或两三个柴火垛。

秋收季节,粮食颗粒归仓后,农民们就抽空把用镰刀割下的稗草、苇子、苍耳、艾蒿、灰菜秆、“蚂蚱腿”等柴草,连同生产队分的豆秆、“高粱挠”等柴火运回家,晾干堆垛。柴火必须彻底晾干,不晒干的柴火不能堆垛,否则堆进垛内容易焐烂。

堆柴火垛是个技术活,讲究的是整整齐齐,不偏不松,不留缝隙,美观结实,四个角高度一致。要把柴火垛堆得有模有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父亲是堆柴火垛的高手。

我见过父亲堆柴火垛。首先是码垛底,要非常耐心,也非常讲究。柴草根部朝外,一边堆垛,一边“勾心”(就是一颠一倒有次序摆放)。不断用双脚向下踩,用全身重量向下压,喧腾的柴火垛就瓷实了。被踩、压、码、拍的柴火垛,想从垛上抽出一根柴火都是很难的事情。

堆垛时发现收窄,下一行必须适当放宽点儿,进行一下补救。垛上垛下两个人讲究配合,垛上的人堆每捆要时刻观察,各个角度不能有高有低。垛下的人也要勤细看,堆出的多余部分,要用铁锹使劲把根部拍进去,使其垛面整齐。

柴垛越码越高,双手扔不上去,只好使用长把两个短齿的垛叉子向上甩。地上柴火剩少了不行,不够码“尖”;剩多了也不行,不但占地方,而且不好看。柴火堆到顶尖呈“人”字形时,顶上一定要盖严。如被雨淋湿,柴火发霉变黑,轻则受潮,不好点燃,重则焐烂,浪费了柴火。

父亲在苫柴火垛上心很细,从未漏过雨,他有时用稻草苫,有时用旧炕席做盖。为防止大风掀走上盖,必须把木头、砖头或石头沉重物体用草绳子拴在一起,压在上面,这才能保证上盖不被风刮开,直至这时,整个堆垛的工序才算结束。

堆好的柴火垛,像一位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子,修剪一新的头发,根根都焕发神采。它站立在农民的房前屋后,高低不一,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宛如一个个清香温软的馒头,喂养着乡下的生灵,撑起了农民的尊严和底气,像藏族人的玛尼堆一样,给父老乡亲以保佑,让人亲切,给人温暖。

家里有了高大的柴火垛,一家人心就不慌了,不会担心房顶上的炊烟断顿,也不会担心睡在凉炕上做不出温暖的梦来。

柴火垛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温暖,使人心安宁,还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快乐。

柴火垛是动物的安乐窝。成群的麻雀,会纷纷飞落在柴火垛上或晒太阳、或啄食、或避寒。猪也喜欢柴火垛,因为干爽,暖和。冬天,很多家把圈里养的猪门放开,让猪自由活动,猪一吃饱,就一晃一晃走到柴火垛底边睡觉。最为活跃就属鸡了,犀利的嘴啄来啄去,从苞米秆子中捡取遗落的苞米粒或虫子。个别“不着调”的母鸡,不把蛋下在窝里,而是跑到柴垛里下。开春后,要把院里柴火垛挪到院外时,能经常发现成窝的耗子崽。连老鼠也喜欢钻进柴火垛深处,安居乐业,繁衍后代。

柴火垛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堂。捉迷藏的时候,最佳藏匿地方就是柴火垛了。最佳躲藏位置是柴火垛里;其次是爬上四五米高的柴火垛顶上,这是胆大孩子敢做的事;最后是藏在柴火垛背后,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孩子们你追我赶,吵吵闹闹,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累了,就围着柴火垛坐下来歇息。歇息够了,孩子们就从柴火垛上拽出玉米秆,撕掉秆上的叶子,把秆夹在两腿中间当马骑,左手执秆,右手高扬似挥鞭,苞米秆细梢扫着地面,把尘土扬了起来,笑声和叫喊声回荡在胡同以及土道的上空。

冬闲时节,柴火垛成了老人们晒太阳的“乐园”。在背风向阳处,老人们眯着眼睛,晒着太阳,扯着天南海北的话题,侃些张家长王家短的趣事,各自想着心事。有人靠着柴火垛打起了呼噜,一副知足安逸的模样,连小孩过来淘气,悄悄地将拐杖抽走也丝毫不觉。直到被饥饿的肚皮咕咕地叫醒,这才极不情愿地伸个懒腰,使劲拍打后背及屁股上沾的草叶和灰土,踩着碎步朝家里走去。

柴火垛还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月朗星稀之夜,一些搞对象的青年男女会悄悄来到柴垛后面,依偎在一起,说不尽的甜言蜜语。

一座小小的柴火垛,竟然会有这么的趣事。

不要轻看了乡下的柴火垛,在乡下,柴火垛,那可是庄户人家的脸面,是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人们把柴火垛的大小或多少看成是富裕程度的标志,生活好坏的“晴雨表”。

走村进户,首先看的就是柴火垛。如果谁家的柴火垛又高又大,就说明这家人勤快,日子过得红火;如果柴火垛小且少,草垛不厚实,说明这家人懒惰,家境可能不殷实。一座小小的柴火垛,背后隐藏着太多的学问。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柴火垛在逐渐地减少,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作为家乡一个温暖的标记和符号,作为农村历史的一个背景,永远印在了一代人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韩英   排版:王志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兴柏,男,4年5月出生,满族,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于洪区文联副秘书长。1978年开始在《辽宁文艺》期刊、《沈阳日报》副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东方散文》、《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信息报》、《中国老年报》、《法制文萃报》、《辽宁群众文艺》、《新农村》、《辽宁日报》、《辽宁青年》、《北方时报》、《辽宁农民报》、《沈阳晚报》、《佛山文艺》、《乡土作家》等报刊。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衍水文学编委会

顾问: 富福安 宋宗兴 全德泮 马清涵

巴进   韩纪良 蒋丽英 郝良岳

主编:郭升良

执行主编:王志胜

副主编:韩英(多木) 夏红霞

组稿编辑:(小说、散文)

韩英(多木) 夏红霞

小酒窝 于海波   苏珊

(诗歌)  李猛 唐仁鸿

推送编辑:王勇,王志胜

阅评编辑:张继红 刘珍 肖玉婷

朗诵编辑:王爽,苏迪,崔笑迎

后期制作:王志胜,小酒窝

征稿启示

各位喜爱文学的朋友们:

《衍水文学》公众号创刊一年多来,得到了广大热心读者的青睐。平台现已成为辽阳市文联刊物《太子河》的重要选稿平台之一。微刊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推送精品散文,介绍名家经典,挖掘新人新作,力争办成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一流新媒体。

为提高办刊水平,诚邀各界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助力,欢迎踊跃投稿。

稿件要求原创,必须是首次在本平台发表,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字数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每位作者随稿要提交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一份,注明本人工作单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并附近照一张。

稿件一经采用,经编辑制作,以文字+图片及音频等形式,在《衍水文学》公众号上发表。改版后,打赏金额不满10元的无稿酬,打赏金额满10元的,50%归作者,余下做为平台运营经费。优秀文章推荐到《太子河》纸媒发表。

严禁一稿多投,投稿一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

来搞一律以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微刊编委会邮箱:yanshuiwenxue@163.com

公告通知
衍水文学简介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衍水文学展示辽海人民的风采。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衍水文学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