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艺术家”张小龙:真正牛逼的人,都是内向者
按常理说,设计出这样一个牛逼社交软件的人,应该是个社交达人。
可“微信之父”张小龙却是一个最不喜欢社交的人。
以至于他把微信做成后,周鸿祎很疑惑:“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
就连人民日报也曾这样写他:“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
归根究底,这些刻板印象的来源,都是因为张小龙这个人,真的太内向了!
被误解,似乎是内向者一直以来的宿命。
然而,张小龙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内向者也可以是个“牛逼人物”。
打开微信,首先出现在界面的就是一个孤独的背影,面对着一个庞大的蓝色星球。
所有人都知道:那个背影就是张小龙。孤独,可以说,是张小龙的人生底色。
1969年,张小龙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排行老大。
别看他是一个男孩,性格却安静得像个小女孩,从小就很闷,远离人群,几乎不和其他小男孩一起玩。
无论是亲戚来自己家,还是自己去亲戚家,他都是打声招呼后,就一个人回到卧室看书。
老家的表哥这样回忆他:
“我比小龙大几岁。小龙从小就只喜欢看书,有时我去他家里玩,他打个招呼后,就进房间看书去了,不允许我们在客厅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不允许我们进房间去打扰他,他每次来我家也一样;弟弟小虎子和我玩,打油板、捉迷藏、放炮仗呀等游戏,小龙都不参加,一个人躲到楼上看书或思考问题,文静得像个妹子,与我们嗨不来”。
这样一个从小内向的张小龙,考入大学后,依旧延续着他的内向本色。
1987年,张小龙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主修电信专业。
但他并不喜欢本专业,对电脑这一新生事物的兴趣更大。
在读书期间,他还是不喜欢社交,没课的时候,就一个人躲在实验室玩电脑。
他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研究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上,把电脑的各种习性都摸透了,也几乎掌握了所有电脑软件方面的知识。
正是因为喜欢独处,才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除了喜欢玩电脑,他还喜欢下围棋、打桌球和钓虾。
无论是下围棋还是打桌球,他都是闷头做事,几乎不说一句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读硕士期间,C语言刚刚诞生,张小龙最早接触到。每天一起床,他蹬着自行车,就往实验室去,在电脑前一坐就到夜里12点。
所以,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张小龙一直是一个很闷的人。
孤独,可以说是张小龙的生活常态,但是他却乐在其中,享受孤独。
因为,对内向者而言,独处安静才能积蓄能量,他们的能量指向内部。
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
由于一直在向内探索,张小龙在大学里,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自身所学的专业。
所以,在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与电信相关的事业单位,他觉得不舒服,他的兴趣不在于此。
一想到未来的几十年,都要把生命耗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上,张小龙感到无比窒息。
他转身离开了那栋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走进的大楼,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尽管,前方未知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面临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他追寻梦想的脚步。
他为了梦想,只身一人来到了广州,选择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
放弃稳定的铁饭碗,选择一个看起来很不靠谱的互联网工作,在当时,是不被众人所看好的。
然而,张小龙并不在乎外界怎么评价,只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走自己想走的路。
在那儿工作了两年后,公司倒闭了,张小龙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开始单独接单替人写程序。
但是,他内心早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他想要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软件。
说干就干,在保证能生存的前提下,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开发这款软件上。
不说能否开发出来,就算能开发出来,谁也不知道这款软件未来如何,有怎样的回报?
一个人究竟需要怎样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很可能毫无回报的事情上?
恐怕也只有这样极致内向的张小龙能做到,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地专注于一件事。
在他的坚持努力下,这款软件最终完成,并获得了莫大的成功,使张小龙成为中国当时程序员的TOP10。
这款让张小龙一夜成名的软件,就是Foxmail。
但是它是一个免费软件,用户再多,张小龙也赚不到一分钱。
当时周鸿祎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副主任,同属于互联网圈子,去见了张小龙。
他提出要改变Foxmail的软件模式,比如加广告。但张小龙认为它需要的是情怀。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张小龙多数都是沉默以对。
此时一穷二白的张小龙居然不想着怎么赚钱,还在讲情怀。
人们都认为张小龙失去了方向,说他是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悲剧人物。
面对种种评价,张小龙始终平淡以对,就如同他一夜成名时一样冷静。
就算后来Foxmail被卖掉,他依然保持对Foxmail的底线,在产品的方向上,始终没有做任何妥协。
无论互联网环境如何,他仍坚持走在他自己规划好的那条道路上。
这就是属于一个内向者的内心坚守,不容易受外界影响,持续专注于自己认为对的事。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依旧坚持自我,在沉寂中积累能量,蓄势待发。
在Foxmail被腾讯收购后,张小龙也意外地进入了腾讯,开启了他人生中真正的高光时段。
开发微信之前,张小龙对自己的团队说: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有人都觉得他在讲笑话,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直到微信上线后,一次次升级迭代,有了摇一摇,公众号,朋友圈……用户超过10亿,真正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所有需求的地方。
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小龙对人性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
一如他当初开发“摇一摇”功能,是受弗洛伊德一句话的启发: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个社交上的失败者,却开发出如此成功的社交产品,对大多数人来说,算是一个奇迹。
但这其实是一种必然,就像张小龙自己所说:社交产品都是孤独者发明的,是感性、敏感的人做出来的。
张小龙曾在在饭否博客,敲下了一句话: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正因为内向的他,深知现实中社交上的孤独,才懂得如何在互联网打开社交的世界。
微信的产品哲学就是:“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任何人都需要沟通,哪怕是最内向的人群,同样需要与人沟通,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会不一样。比如更倾向于文字交流。
当人们看到微信打开时那个小人,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存在于内心中的自己,巨大的孤独感扑面而来。
微信,唤起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对孤独的恐惧,让人瞬间意识到,与人沟通才是我们使用互联网的初心。
张小龙的内向优势也体现在这份对人性的洞察力,对人类情绪的同理心。
可以说,正是张小龙的极致内向的人格特质,造就了微信的奇迹。
所以你看,不善沟通可能是内向者的一个性格“劣势”,但它也可以成为你的发展优势,就看你如何转变你的思维模式。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没有绝对的劣势,只要你能认清自我,适性而为,去做对你真正重要的事。
别人做的是产品,张小龙做的是艺术,是带有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的艺术。
所以,他也被很多人称之为“孤独的艺术家”。
张小龙喜欢独处,喜欢读书,造就了他的艺术家气质和情怀,更造就了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在孤独中醒来:微信之父张小龙》这本书中写到:
张小龙固然是天才,但他真正天才的地方不是他的创造力,而是他能够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揣测、受得起磨难。他最大的能力并不是在程序开发上展现的天分,而是无论世界如何沉浮,他始终能保持清醒、认清自我。
这不就是典型内向者最核心的优势吗?
就算是微信火了,他成了大神级的人物,他依旧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张小龙在腾讯几乎从不露脸,不参加会议,他说: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我不反对开会,只要我不在场就好。
据说有个省长去腾讯调研,说很欣赏张小龙,想见见他,张小龙也躲掉了。
张小龙不喜欢参加商业活动,他说: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名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口里的谈资。
这样的张小龙在许多人的眼里,有一种别致的神秘色彩。
他总是沉默,总是独行,在沉寂许久后,忽然搞出个令所有人都惊艳的东西。
真正牛逼的内向者,都是如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并不是内向者有意而为之,只是在他们爆发之前,没有人能注意到过于安静的他们,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地行动着。
圣雄甘地曾说:“你能以安静的方式改变世界。”
内向的张小龙,真的做到了!
张小龙的成功,得益于他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优势,也很好地将劣势转化为了优势,将所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认清自我非常重要,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但是,现实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自己,觉得自己一会内向一会外向,好像有多重人格,像一个矛盾体。
很多时候,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于是很在乎外界评价,想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总是希望从别人眼中了解自己,其实不是根本途径,很可能导致自己无法真正看清自我的内心需求。
为了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这个矛盾体,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才储团队最新推出了P6多重人格交叉测试。
为保证测试有效性,P16多重模型交叉测评引入大量前沿信效度技术参与:极性指数、测谎指数、交叉比对一致性、项目曲线、内驱外需同向性。最大限度呈现个体最自然真实的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作者:丽丽赫本,才储签约作者。